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2018-02-14郑嘉伟
郑嘉伟
随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也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建设者越来越重视建筑工程的质量水平和工程的技术水平,努力提高自身在建筑工艺和质量等方面的水平;民众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我国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工程施工者不断提高对技术的管理和应用能力。而当前我国建筑行业依然存在着对技术缺乏管理意识的现象,阻碍着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概述
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方面,其主要内容大致包括建筑技术的管理系统、技术的培训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图纸设计环节、会审环节、施工执行系统和对“四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等,体系比较复杂,设计的部门和人员比较多。但从行业内外部来分的话,这些内容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业内的有建筑技术的规定与管理、对档案的管理和对员工的技术培训等,业外的则是指实施施工的准备工作和相关办法。要求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技术管理时,贯彻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规定,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不断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发明;同时注重对工程管技术实施全面综合管理,合理选择高效的技术设备,将生产实践与日常技术管理工作相结合,以最新技术的高效利用为工程施工提供最大程度的服务。
2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关键问题
2.1 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较低
从我国建筑行业对工程技术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很多施工人员对于施工速度的追求依然是比较狂热的,这表现在施工人员在施工前并不认真地参看相关设计方法,在施工中以经验的标准要求施工队伍进行操作,不按照原先设计好的计划和方案来进行,致使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受损。对于相关工程技术资料和项目内部的技术管理资料也不按照国家规定来进行登记与管理,未能保证工程资料的提供与工程实际施工进程的同步,这不利于工程技术实际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些技术管理工作人员在技术方面的管理经验不足,而城市化建设的速度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正在不断完善和提高,要求技术管理工作者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但一些缺乏这些管理人才的单位为了满足当前的需要可能会降低对人才的标准,聘用一些技术管理经验不足的人员,这会使得工程的技术管理不到位,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2.2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对技术管理缺乏制度化、体系化的管理意识和方式,对于国家在建筑施工管理方面颁布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地方政府提出的建筑技术标准没有较全面的认识。在进行实际施工操作时,专业人员对于相应的技术岗位之间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对接状态,对于每个岗位具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执行的任务没有进行明确划分,这很容易出现一个人可能需要掌管多个交叉领域的任务,或者多个人争着管理一个领域的现象,分工的紊乱导致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加上很多建筑施工人员在现场可能缺乏技术的培训和安全管理,对检查环节和验收环节监督的松弛也是造成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2.3 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监督环节不严格
建筑施工单位不仅在技术管理方面缺乏较有效的制度,在监督环节也存在不严格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施工单位内部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的缺失方面,监督的缺失,使得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在操作流程和规范标准方面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督和管理,容易出现技术漏洞现象,损害建筑施工质量,增大施工风险等,所以在监督方面的力度需要强化。
3 应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问题的对策
3.1 完善施工技术管理相关制度建设
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是促使施工单位自觉落实和贯彻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方式的重要制度保障。首先,施工单位应当以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为基础制定与本单位施工技术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细则,制定相对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度,确保每一个体系都有相应的管理依据,每一个岗位都能够有着比较明确的责任和权利,避免在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出现责任纠缠不清的现象。再者,在资金的管理方面更是要制度化,才能比较有效减少贪腐现象。施工单位需要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施工执行方案和计划,这些具体到某种施工材料的采购计划、施工人员的岗位安排、所需机器设备的数量和配置等,都需要详细周到的计划才能在施工启动之后做到各方面的有效衔接,促使各项资源高效得到利用,避免设备机器和施工材料的不足或多余现象。为了应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施工单位需要事先预想这些可能的突发问题,并提前制定相关预防和解决方案,争取在问题出现之初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在对员工的培训方面也要制定有效的制度,确保施工单位在员工培训方面有章可循,按部就班培训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和技能水平的施工人员,保证各项施工操作的正确执行和机构的正常运转。
3.2 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力度
建筑工程技术施工和管理的主要场所就是施工现场,因此要强化技术管理力度,就需要注重做好现场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重视施工期间的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和进度规划等工作。具体而言,施工单位需要保证执行者操作的规范性,为其提供指导性作用,督促施工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安全管理意识。其次,是在施工现场进行不定的施工质量检测,确保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和水准,并根据实际经验不断完善相关检验制度,促使施工单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施工质量。再者是在施工技术准备工作中,要求对方案进行多次的对比优化,立足于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技术设备资源等多方面进行补充和完善,为工程建设提供充分的资料准备。最后,是对通过质量检查的施工单位进行奖励,为该单位带来社会性的荣誉和认可,以此带动和激励其他施工单位不断提高自身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行业竞争机制。
3.3 加强各方之间的监督管理
建筑工程相对而言比较浩大,投资金额也较高,建设周期漫长,因此仅仅依靠施工单位的自我监督和其他部门的监督还是不够的,为了引导建筑市场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不断提升行业建设质量,可以让施工单位之间进行相互监督。一旦发现对方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相关问题,一定要及时予以反映,督促施工单位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当然,施工单位内部的相互监督也不能松懈,施工领导者可以将施工人员按照岗位的不同和承担任务的性质进行分组,小组之间相互监督,既监督对方的技术管理、操作,防止出现一些技术遗漏现象和操作失误现象;同时也监督工程施工方面的技术文件管理,及时发现施工过程总出现的文件资料与实际施工不相符合的问题,要求该组在提供各项资料时务必根据严格的规范和要求进行,实现资料的提供和实际操作相同步的施工要求,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4 结语
总之,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与现场施工管理是施工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只有提高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做好施工技术管理规划,制定详细的、可行性高的实施方案,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才能将技术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加以妥善解决,促进我国建筑施工工艺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