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探秦派二胡新形式 重构地方民乐流派新空间
——评《秦派二胡室内乐音乐会》
2018-02-14王安潮
文/ 王安潮
作为极富个性且影响深远的地方性器乐流派,“秦派二胡”较之于同类流派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以我来看,一是演奏家们人才辈出,从第一代的鲁日融到当前的牛苗苗;二是作品创编持续发展,从第一代作品《秦腔主题随想曲》(1 959)到近来新作《塬》(2013):三是舞台演绎持续升温,从早期的“上海之春”大放异彩到今年的国家艺术基金舞台项目;四是学术研究的硕果累累,从专题研讨会到研究文论,百余篇富有影响的著述为其史论、学理奠定了宏伟大厦。其发展可谓繁花似锦,风风火火!由此,11月8日的“秦派二胡室内乐音乐会”更是因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汇报而再次吸引了业界的关注,很多同行从周边省区过来观摩。艺术总监鲁日融提前从全国民族管弦乐队展演的评比现场返回,艺术顾问乔建中拨冗参与撰写了音乐会的相关文案,而项目主持人牛苗苗老师更是在术后未愈的情况坚持排演,音乐会参演的师生则刚刚完成校内外的很多场演出任务,西安音乐学院也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从中这些背景可见,学术环境的利好,为“秦派二胡”的现代发展提供了基础,而音乐家们的拼搏身影,老中青少齐心合力,则是乐派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音乐会从热闹欢悦的《丰收道情》(1980)开篇,依次展演了《迷胡调》(1958)、《秦腔主题随想曲》(1959)、《采花》(1964、1969)、《霓殇》(2013)、《曲江吟》(1979、1987)、《信天游》(1960)、《秦风》(1984)、《云裳诉》(2018)等不同时期的佳作,作品的创作跨越60年,从曲风的演变中也可见“秦派二胡”的审美变迁。音乐会除了集萃经典之外,还以各种室内乐编配手法而将原来独奏曲形式变为各种编制的室内乐形式。据牛苗苗老师介绍,项目除了组约请了周煜国、冯季勇、张晓峰等专业作曲家编配外,作为演奏家、作曲家于一身的鲁日融也早有编配,她自己亦积极参编其中,这不仅以更为专业的行为推动了本来居于民间状态发展的“秦派二胡”的纵深发展外,还以广泛的风格融会而增加时代审美的需求,而新作刘潇的《霓殇》、金伟的《秦风》及周煜国古筝名曲《云裳诉》(二胡重奏版)的加入,使得此次音乐会比之既往的同类音乐会更为多元融会,其艺术呈现自然令人期待。在认真观演现场并反复回看音乐会录像后,笔者以为音乐会有以下特点,颇值得与诸家分享。
一、主题旋律的别样烘托
地方器乐流派自然风格性较强,尤其是作为独奏曲的个性表达从其一开始就绑定在其主题旋律上。如何从其单线条的主题发展思维中再行新法,确实是创演者的突破难度之关键。从烘托主题的手法角度,笔者觉得音乐会中的秦派二胡曲的重新编配既能较好地利用室内乐多声音乐的优势,更是对原主题的做了充分发展,有的还能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新奇感,展现了融会多元音乐技艺所带来的新魅力。
例1
一是对主题的强调,它们采用加倍或更多的乐器参与主题旋律演奏,从而获得了比原有情绪更浓厚的音响效果。如冯季勇编配的《丰收道情》在钢琴铿锵有力节奏音型基础上,再把二胡加倍(两个声部),加入高胡和中胡,这就在原有主题线条的勾勒上起到了新的效果:增加了亮度和厚度。其亮度来自于高胡声部,其厚度既是来自于中胡声部,也来自于两把二胡的功效。作为某些节奏型的主题段落,齐奏的主题也由于乐器多而显得更为有力、热烈(见例1)。这些重奏手法的运用都较好地强化了主题的线条和轮廓。
二是对主题意境的延展,通过对主题音乐的补充、扩展,可以将原主题旋律撑开,亦可以赋予其新的意韵,这也就加强重奏的多声性功能。牛苗苗编配的《迷胡调》用了四把二胡、高胡和中胡的编制,主奏二胡负责主题旋律,另外一把二胡或低八度跟腔,或和声骨架式衬托,;另外两把二胡做节奏音型的和声填充,高胡和中胡作为另一种形态的和声性延伸(见例2)。它们长线条的形式有助于补充节奏型主题在音乐线条中的间隙,对延展主题旋律富有效果,也增加了地方戏曲迷胡调的韵味。
三是对主题做纵向扩展,运用多声思维,挖掘原主题中的潜在的纵向声响特点,进而烘托主题的意境,也是民族器乐室内乐的重要发展方向。鲁日融编配的《秦腔主题随想曲》中打破了拉弦乐甚至民乐的束缚,它在二胡的基础上,加入了扬琴、古筝和大提琴,作为西方拉弦乐大提琴或与二胡主奏主题,或做支声性旋律扩展,扬琴做和声骨干音式的衬托,并利用其颗粒性而增加主题旋律的点缀,古筝以织体律动而来构建,这种四重奏手法所构建的饱满和声为其主题旋律的烘托拉宽了纵深度,有助于戏曲韵腔的特点挖掘,比之独奏曲有了更好主题风格性效果强调的新奇感。
例2
例3
经典的秦派二胡主题旋律在现代发展中是最应被重视和强调的角度,它是乐派赖以生存的基石。在室内乐编配上,注意在原有辨识度的基础上,再行风格、韵味甚至新鲜度的增加,是《秦派二胡室内乐音乐会》给人的突出印象,它们以多样的形态而探索了经典旋律现代发展的可行性,为以后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二、多声空间的多重营造
既然是室内乐,自然要充分利用其多声空间的优势。而在民族器乐注重线性思维的基础上,要做到多声空间的营造,也要特别谨慎为之。《秦派二胡室内乐音乐会》中的有些探索或可以提供一些成功的经验。它们或以线性思维为基础,挖掘纵向和声可行性;或以线性思维为贯穿,追求支声变衍外在的逻辑次序;或以立体和声为基础,构建主调思维下的民族声响,这些都是音乐会获得认可成功之处。
例4
例5
例6
在线性思维基础上的纵向和声探索,音乐会中的某些作品注意了风格贯穿。如郑飞编配的《采花》在凸显陕西关中东部地区“迷糊清唱曲”“采花”曲牌的基础上,以其特定的风格,尤其是抓住既定的“换头合尾”“合头换尾”所形成的旋律而展开的,并在旋律转换之处注意新编的风格凸显之点,如其第74小节处,先在高胡声部展现主题旋律,二胡、中胡、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或做纵向和声的线条构建,或作节奏织体的补充衬托,在强调“合尾”之处,新编则运用其它声部的应接之法,如二胡声部的应答音(a)、大提琴及低音提琴的和声根音(d)、中胡的和弦中音(f);在旋律线条连接处又对旋律进行重复并发展,为下一段主题旋律的出现做准备;而在主题“合头”时,又以织体音型的变化而展现多声的纵向和声功能性变化,以此而展现室内乐的多声优势所在,这样编配既强调了线性思维的特色,也加强了地域性音调的基调。
在民族复调之中,支声复调是重要的手法之一,它既以纵向思维的构建为目的,而又能延续主题的风格和特色。如张晓峰编配的《曲江吟》,在钢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和声背景的基础上,二胡铿锵有力的主题旋律上下游走,竹笛、键盘笙做支声型的延展,古筝、马林巴等做点状的装饰(见例5),这样的编配凸显了密集型主题旋律,也展现了支声型复调的补充和伴奏型声部的风格,也因此而扩展了原二胡主题旋律的风格与特色。由于这一作品原来是协奏曲形式,所以,选择的室内乐队编制也相对较对大一些。
西方巴洛克、古典时期的室内乐注重纵向和声的立体构建,这也在“秦派二胡室内乐音乐会”有一定的运用。如郑飞编配的《采花》一开始处的弦乐弹拨,就以纵向和声的构建为主法而展现了“采花”时的喜悦心情,奠定了全曲的基调。他在《信天游》中,他以中胡、二胡的模仿复调为基础,钢琴声部则以和弦而构建了轻快、活泼的情境,纵向上也是以和声构建为立体声响的基础。这样的纵向和声构建所形成的室内乐多声空间在音乐会的很多曲中 都有运用,从中可见编配者既有民族音乐的情怀,也敢于借鉴西方音乐手法,探索新的民族器乐境界。
多声音乐空间使得秦派二胡在现代发展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其潜在的纵向和声挖掘为基础,在注重风格和特色的保持上,增加织体、多声的多元艺术手法,会增加秦派二胡室内乐的情趣,也会因此而带来新的审美,或将推动这一地方性乐派的新发展空间和境界。
三、新法演绎的新颖构建
创作需要演奏去实现声响呈现,演绎的好坏自然会影响乐派的发展。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秦派二胡乃至其后的秦派民乐的确立,有很大程度上是以其演奏来首先引人关注的。“秦派二胡”从奠基人鲁日融开始,几代传承人都在不懈努力,寻求超越。牛苗苗作为鲁先生的嫡传,在其研究生及其后来的发展中始终致力于创新发展,乔建中先生评价说:她在保证自己演奏能充分体现秦地风格的前提下,争取某种超越,即不刻意追求“标准的秦味”,而用整体上适当“弱化”的方法而赢得一种新的雅致。这是一种对秦派二胡的新理解和新诠释。她力图在表达秦派二胡“个性”时融入某种超越“个性”的共性。她以自己纯熟的演奏技艺,特殊的表达方式以及女性特有的气度,为我们带来了一次难得的秦派二胡艺术之旅,给秦派二胡带来一种新感觉、新体验、新意象!虽然这是用在CD封套上的评价,用在“秦派二胡室内乐音乐会”中的表演评价也较为恰当。不同于CD之处,此次音乐会,牛老师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带领她的学生、同仁及其团队,给我们展现了室内乐载体上的“秦派二胡”重奏之魅。
例7
此次音乐会由鲁日融任艺术总监,乔建中任艺术顾问,有高伟、郭琴星、曲明明、孙鹏、张昭晗、倪慧娣、李振中、王婕、肖云、张冀文、王寒、杨夏、李红安、安静、赵昭、张金玲、陈华星、黄汉强、舞动弓弦组合及陕西广播民族乐团室内乐队等参演,坚持“传承”与“嬗变”的两种思路,其新颖的音响构建,或将为“秦派二胡”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我想,这也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的初衷所在。
例8
具体来看,此次音乐会有以下演奏特色值得强调:
一是演奏气势的宽幅表达。“秦派二胡”的大开大合、跌宕起伏气势需要更为宽大幅度的演奏技艺来展现,在《秦风》这部运用多种陕西戏曲素材的作品中,激越与柔美、奔放与温婉的秦地风格需要以对比的手法来展现。在演奏这部作品时,牛苗苗在“起腔”阶段以轻盈的手法而来表现风趣的雅致表达,在“哭音”(微降e)的特色音级表达上,她以纯朴自然的收放而对其进行“弱化”处理,在高音起势的段落,她又以有力的触弦和运弓而将激越的情绪表达(第20小节的第二拍及其后),这些基调的把握为其后面的大开大合地宽幅音乐气势的表达奠定了基础,在第92至140小节的长线条、大起伏的段落,牛苗苗加大了独奏的气势,注意借力室内乐乐队的气势烘托,较好地展现了“秦风”气韵的表达。
二是重奏艺术的精致表达。重奏需要每位演奏者既要有独奏的技艺,更要能注意呼应,才能达到协调发展、整齐划一的艺术境界。在《曲江吟》的第76小节开始多声部复杂音乐关系的演奏中,郭琴星以顿弓与其它声部进入,在随着其它声部或强、或弱、或渐强、或强弱的声部关系的音响间隙,发挥了二胡声部的“串联”之效,并借助音乐本身的节奏型变化的特点,从而展现“秦派二胡”的“吟腔”,与竹笛声部的高起下行,钢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声部的渐起上行等(见例8),形成互动的多声层次关系,从而较为简明地表达了这段复杂的声部关系,其乐句的起落及演奏法的或顿、或连都做到了较为精细的交待,从中可见演奏的精致表达。
例9
三是艺术的整体表达。重奏艺术注重整体艺术美也是其重要的表现特色之一。作为“秦派古筝”的经典曲目之一,《云裳诉》以二胡重奏形式再行发展,这就需要全新的演绎予以支撑。牛苗苗训练的舞动弓弦组合以其整体艺术美立意而予以立体化显现,为作品审美注入了新颖审美。他们在乐曲的序奏部分的较为自由的段落,已经展现了声部间的均衡之美;在中段也以中规中矩的手法获得了主题的较为完美的效果;在地46小节的快板段落,胡琴各部在音型上与大提琴、低音提琴在略微的变化中,以演奏而获得了纵向关系的和声美感(见例9)。其中,不同弦乐群的声响平衡及其所取得和声融合度,是其长期训练有素而获得默契度所养成,从中可见牛苗苗团队在“秦派二胡”现代发展中的新颖境界的精致追求。
结 语
“秦派二胡室内乐音乐会”所开拓的音乐新境界是源于“秦派二胡”本身的风格与特色,在其面临现代多元音乐语境下,由致力于此的作曲家、演奏家重新编配、排演,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秦派二胡”艺术之树常青,更有利于新的欣赏者追随经典的踪迹,发扬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最终推动地方风格的乐派适应时代审美需求。我想,牛苗苗及其团队在传统经典新发展上打开了新思路,领起了好彩头,也或将引领更多的民间音乐流派去探索新颖的艺术形式及其发展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