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港珠澳大桥 人类工程新奇迹

2018-02-14

环球飞行 2018年11期
关键词:通关大桥隧道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这座汇集着人类建筑技术最高成就和中国工程技术汗水与智慧的“超级工程”,终于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自此,香港、珠海和澳门融为“一小时经济圈”,三地的人流、车流和物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携手开创新的历史篇章……

创下多项世界第一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中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由于大桥主体工程集桥、岛、隧于一体,面临诸多世界级技术挑战,包括海中快速成岛、隧道基础处理与沉降控制、隧道管节沉放对接、大规模工厂化制造、海上埋置式承台施工、水下结构止水等。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位工程建设精英参与攻关300多项科研项目,自主研发,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多项技术走在世界前列。

第一,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打破了世界上同类型桥梁的“百年惯例”。

第二,世界最长的钢结构桥梁,港珠澳大桥仅主梁钢用量就达到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者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第三,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深埋部分长5664米,由33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而成,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

第四,世界最大断面的公路隧道: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的核心控制性工程—拱北隧道是世界上最大断面的公路隧道;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全长2741米,由海域人工岛明挖段、口岸暗挖段以及陆域明挖段三种不同结构的隧道连接而成。

图/视觉中国

第五,世界最大节沉管:港珠澳大桥所用每个标准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80000吨,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体量的沉管;沉管浮在水中的时候,每个标准管节的排水量约75000吨,而辽宁号航母满载时的排水量也只有67500吨。

第六,世界最精准“深海之吻”:数万吨沉管在海平面以下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处无人对接,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被喻为“海底穿针”。

据了解,《世界高速公路》杂志曾专门刊登了题为《珠江上的钻石:港珠澳大桥综合体》的文章,从专业角度详细探讨了港珠澳大桥的施工难度,并对施工单位克服重重困难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高超水准大加赞扬。《美国工程新闻纪录》则将2018年度全球最佳桥隧项目奖授予了港珠澳大桥。

桥岛隧一体超大型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一个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工程,它东起香港大屿山,总长55公里,主体工程为长29.6公里的“海中桥隧”,包括20公里的海上长桥(含三座通航孔桥)、一段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连接两者的东、西两座人工岛屿。大桥西止于珠澳口岸人工岛并呈Y字形走向,分别衔接珠海、澳门两地。

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主要包括青州航道桥、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九洲航道桥三座通航斜拉桥和20公里通航孔桥,大桥三个通航桥在造型上各具特色。

青州航道桥设计是港珠澳大桥最具特色的部分,为双塔空间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主梁采用扁平流线型整体式钢箱梁,索塔采用横向H形框架结构,163米的塔上端采用象征港珠澳三地紧密相连的“中国结”造型钢结构“结形撑”。

珠江口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江海直达船航道桥设计上反映了这一海洋生态。该桥为索面钢箱梁斜拉桥,索塔采用顺桥向“海豚”造型。而直接珠澳口岸的九洲航道桥为截面钢箱组合梁斜拉桥,索塔采用顺桥向“风帆”造型。

青州航道桥“中国结”造型亮眼、江海直达船航道桥“海豚”塔栩栩如生,九洲航道桥“风帆”塔扬帆矗立,三种桥塔的造型实现了功能与景观的完美统一,在伶仃洋上熠熠生辉,从而成为港珠澳大桥的标志性景观。

图/东方IC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隧道的东、西两端各设置一个“蚝贝型”海中人工岛,选定在珠江口的伶仃洋之上。沉管隧道的上方海面是深水航道,来往的各种轮船将在这里穿梭通行。海底隧道通过两个人工岛实现了与两侧主体桥梁的无缝连接和完美转换。

西人工岛和东人工岛之间的功能略有不同。东岛为集交通、管理、服务、救援和观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运营中心,且开放游客观景揽胜功能;西岛的功能则以桥梁的养护服务及办公为主。岛上建筑全部采用清水混凝土,施工时一次浇注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这也是国内最大的清水混凝土建筑。

港珠澳大桥成为了当前世界最大规模的桥岛隧集群工程,最终采用这一方案,是为了充分照顾内地、香港和澳门三地综合发展以及各行业与海洋工程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大国工匠”的“中国智慧”!

智慧通关快捷安全

不光是工程建设上拥有众多科技创新,港珠澳大桥开通后,在通关,游览等方面同样使用了众多黑科技。

据介绍,港珠澳大桥实施“三地三检”模式,分设珠海、澳门、香港三个口岸。珠海公路口岸分为旅检区、货检区两部分。车辆通关方面,货车通道共30条,进出境各2个查验平台;客车通道共48条,进出境各1个查验平台。

据海关相关业务专家介绍,该口岸将应用人脸识别、监管云平台等系统,打造新型智能高效通关口岸。

港珠澳大桥的人脸识别技术是基于三维机器视觉研制的防伪技术,要比传统的视觉技术上升一个档次,使得信息更加的整体、完整。同时,这项感知系统在5米的范围内,分辨率可达高清水平,精度只有几毫米的误差,而人脸的识别错误率仅为十亿分之一。而且,在复杂的光线情况下也不会受到干扰。

目前,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智能安检系统已经上线。这是国内首次使用的智能安检系统,通过现场测试,正常的行李包裹(不含危险禁止物品),会正常通过安检机器,不会报警,如果包裹行李含有违禁物品,安检机器会自动发出警报,同时会自动把包裹分离出来,再由安检人员人工检查。这是这套全新的安检系统的最大亮点。

港珠澳大桥内地段采用了进出境客货车一站式通关智能系统,该系统由各类车辆通关智能卡口、车辆通关一站式信息平台、海关车辆及货物核放平台、边检司机及车辆核放平台、视频监控等基础配套系统几个主要系统构成,通过合并不同查验单位的查验卡口,将传统公路口岸车辆的“串行通关核放”模式改为“并行核放”,有效应对口岸场地资源紧张的难题,改通关车辆“多次停车受检”为“一次停车受检”,为通关司机提供了良好的通关体验,实现通关查验设备的合理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实现通关信息资源共享,同时,优化了通关流程,压缩通关核放时间,提高通关效率,将货车、客车卡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为8秒。

开启发展新机遇

港珠澳大桥筹备6年,建设9年,它的建成与通车,让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港珠澳将形成“一小时生活圈”。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首次实现了珠海、澳门与香港的陆路连接,极大地缩短了三地间的距离。通车后,驾车从香港到珠海、澳门从3个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这对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保持港澳的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特别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三地成功创立的完整的大桥工程决策体系,对未来大湾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是极为宝贵的财富。

香港贸发局负责人表示,随着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及港珠澳大桥开通,不同关税区之间的货物将顺畅流通,这将提升物流运输和供应链管理效率,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香港乃至亚洲经济的新增长点。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构建了更加高效的交通基建,在路通财通的效应下,加速粤港大湾区的建设,为切实形成以珠江至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经济大格局,提供关键的基建保障,创造难以估量的经济社会价值,令粤港澳大湾区成为足以媲美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世界著名湾区,为中国经济发展创建重大战略增长极。

引发国际舆论热议

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关注,许多著名的国际通讯社纷纷以醒目的标题,采用文字通讯、短视频、示意图、航拍图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介绍这座意义非凡的大桥。

美国《时代》杂志网站用一个长约56秒的航拍视频,展示了港珠澳大桥沿线的美丽风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站报道称,“这座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证明了中国建造创纪录巨型建筑的能力,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工程上的非凡壮举”。

英国广播公司也制作了介绍港珠澳大桥的视频,发布在社交网站YouTube上。该视频上线1天后就取得近12万次的播放量,收获上千点赞。

德国《世界报》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报道了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的消息:“它像一条漂浮在海面上的巨龙,画出一个优雅的弧线,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力。这是中国繁荣的象征。”

英国《卫报》的报道则言简意赅— “极不寻常”。报道称 “这座大桥将中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与大陆城市对接,未来将增强大湾区与美国硅谷竞争的技术实力。”

《新西兰先驱报》盛赞港珠澳大桥所体现的大国“工匠精神”,是一项 “中国壮举”。有英国网友在社交网站上发表评论说,“中国人已经有了伟大的长城,现在又有了伟大的桥梁,赞一个”。

图/视觉中国

英国《金融时报》分析认为,“港珠澳大桥是北京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它将香港和澳门与9个临近城市—包括特大城市深圳和广州在内—连为一体。北京希望将之建成大湾区,引领创新和经济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不仅仅是一条连接香港与澳门的通道,北京希望加快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加速全国经济转型。”

日本《朝日新闻》则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指出,港珠澳大桥是中国政府的一项超大型国家级计划,适用于中国的“一国两制”制度。大桥开通后,各地区在经济方面的活跃度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通关大桥隧道
与隧道同行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通关英雄榜
一碗面的通关密码
数鸭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通关游戏
黑乎乎的隧道好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