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材料在泥塑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2018-02-13王叶芳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泥塑幼儿材料

王叶芳

“泥巴”是幼儿接触自然的重要媒介之一。幼儿利用熟悉的“泥巴”塑造各种形象,体验团、搓、压、捏的乐趣,是个体自我认知和创造性表现的有效途径,体现了教育回归幼儿生活的理念。而在泥塑的过程中,我们会用到许多生活材料,如牙签、吸管、夹子等,虽然是一些不起眼的小实物,却让传统的泥塑充满了无限的创意与想象,同时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一、挖掘生活材料,开发无尽“泥”资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表现美化自己的生活。传统意义上的黏土远离幼儿的生活,且价格昂贵,不适于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所以我们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如纸张、土豆、面粉等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作为活动材料,这样既符合实际的条件,又是对泥塑材料的一个创新。

1. 搜集身边的“泥”,体验发现的乐趣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说明在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欣赏挖掘的美的事物。在开展泥塑活动时,我们尽可能地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探寻各种适合幼儿创作的新型泥塑材料。如在家长开放日,我们就和幼儿的父母一起开展了面团泥塑活动“可爱的棒棒糖”。家长和孩子一起将面粉揉成一个个好看又好玩的彩色泥粉团,利用这些“泥”塑造出各种形状的棒棒糖,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拓宽了泥塑的创作材料。

将传统泥塑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接轨之后,我们继续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寻更多的“泥”材料,于是既好看又好吃的“土豆泥”便横空出世了,“土豆泥”又在幼儿的手中转变成了“星星”“小猫”“美羊羊”等形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及:“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当我们和孩子一起探索幼儿的实际生活时,面粉、土豆等看似与泥塑毫无关联的生活物品,在孩子们手中却已变成好玩、好看又好吃的“泥”,这是对现代泥塑材料的一大突破。

2. 自制特殊的“泥”,亲历变换的奇妙

在环境保护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一张张废旧纸张成为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我们通过不断的“蜕变”,将废旧纸张变成幼儿手中又一新型的泥塑材料——纸泥。首先,我们和幼儿一起动手将废纸撕碎、浸水、捣碎、塑形,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将日常生活中的报纸变成了“泥”,加入颜料后就变成了五颜六色的“彩色纸泥”,在孩子们灵巧手指的揉捏下,一只只小狗、小猫便应运而生了。在玩转纸泥的过程中,我们将环保理念贯穿其中,唤起幼儿的环保意识,同时也开拓了纸泥泥塑的一片新天地。

二、巧借生活材料,创新泥塑活动新形式

泥塑通过简单搓、团、压等步骤,可以轻松地进行立体造型,这是绘画教学难以取代的,简单的过程便能增进幼儿知觉能力和空间能力的发展,是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指南》艺术领域的前言部分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的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所以相对于传统的泥塑,幼儿阶段的泥塑对于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生活材料的添加,无疑为幼儿泥塑注入了新的活力。

1. 巧妙借力,让作品多姿态

传统的泥塑活动中,我们主要依靠水将黏土链接起来,这种方式对材料的要求较高,幼儿操作的难度较大,而生活材料的运用则让立体造型的泥塑变得轻松自如,比较适合幼儿泥塑的开展。如开展“长颈鹿”活动时,吸管成了长颈鹿身体各个部分的连接物,让长颈鹿“站”得更稳,这时塑造各种动态也变得更加方便,降低了立体造型的难度。这些生活物品的应用满足了孩子创作的需要,拓宽了作品立体造型的空间,让泥塑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2. 妙做点缀,让作品更完美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该阶段泥塑教学的特殊性,只有遵循幼儿的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才能让他们的泥塑作品散发原生态的味道。《指南》提出:“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态、形态等。”所以在开展幼儿泥塑活动时,我们尽可能地将活动内容聚焦到幼儿经常接触的事物上,并通过生活中的物品点缀幼儿的泥塑作品。如开展泥塑活动“各种各样的树”时,我们让幼儿先观察大树的各种形态,了解不同树的树干花纹、树枝形态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在团、压、捏的过程中塑造形态各异的树干,活动最后借助真实的树叶对作品“树”进行装饰、点缀。由于树叶的巧妙添加,让大树更加栩栩如生,幼儿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泥塑森林世界里。

3. 巧变支架,让塑造更有型

《指南》引导我们: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细心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在泥塑创作时,我们也常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并从细微之处着手,让泥塑创作更加自然、生动,也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属性,而注重细节之后如何让塑造更有型呢?生活材料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开展大班泥塑活动“果蔬一家的有趣发型”中,我们让孩子为熟悉的瓜果蔬菜设计不同的发型,孩子们通过观察感知头发长短、颜色、弯曲程度这些基本属性后,在看看、说说、捏捏等过程中,制作出长短、颜色、粗细等不一的头发丝。我们巧妙借助了瓜果玩具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支架,让孩子为其塑造各种发型。 果蔬玩具这一材料的介入,让幼儿的泥塑活动瞬间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依托生活材料,增添泥塑展评新色彩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儿童渴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同伴、教师的认可,作品评价与展示环节,恰恰是儿童通过语言表达以及画面呈现分享的重要途径,泥塑作品的展评也是幼儿体验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泥塑作品的展示更新、更亮呢?一些生活材料的添加,在不经意间已经增添了泥塑展评的新色彩。

1. 创设平台,让作品散发画龙点睛之美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在作品展示时,只要我们花点心思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将作品展示在积木搭的圆形站台上,或用夹子夹起来,营造温馨、浪漫的情境,从而增强幼儿创作的自信心,为下一步的创作奠定基础。

2. 借物延伸,让作品呈现生活应用之美

以前经常会有家长认为美术这一领域与语言、科学相比缺少实用性,其实美术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眼睛能看到的很多东西都蕴涵美术元素,如时尚典雅的房屋造型、流畅動感的汽车造型、多姿多彩的服装饰品等。所以幼儿泥塑作品的展示应跳出单纯欣赏的怪圈,将幼儿的作品直接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如在开展“鞋底的花纹”这一活动后,幼儿便借助磁贴这一物品,将一个个创意的鞋纹变成好看又有用的冰箱贴,巧借这一生活物品之后,幼儿的泥塑作品不仅仅局限于肉眼的欣赏,而扩展到生活的实际应用,这也是美术教育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最好诠释。

猜你喜欢

泥塑幼儿材料
泥塑玩具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