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低估特朗普基建计划可行性
2018-02-13余翔
余翔
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天将公布他的1.5万亿美元基建计划细节,这个消息早就受到广泛关注。升级基础设施与税制改革、收紧移民政策、加大国防投入是特朗普的四大竞选承诺,也是他兑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目标的四大支柱。在税改通过后,基建被列为特朗普下一步施政日程的首要目标。
按照特朗普的思路:不仅要借杠杆,通过少量政府出资撬动尘封的基建市场,更要为基建项目落地创造良好制度环境,降低基建项目所需的环保要求,大幅简化审批流程。
目前来看,外界对特朗普的基建计划多持怀疑态度,认为是空谈。但在笔者看来,不可低估该基建计划的可行性。
该计划中的1.5万亿美元基建投资并不是在一年内一次性投入,而是长达10年的系列投资。预计首年基建投资总规模在1000亿—1500亿美元之间,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难。按照计划,未来10年内将从现有政府开支中拿出2000亿美元,放入4个资金池。其中最大资金池规模1000亿美元,用于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的项目。如果将这1000亿美元按10年期平摊,每年为100亿美元。依据美国1990年通过的《联邦信贷改革法案》,政府相关部门可对政府批准的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按照政府能给项目提供10%的融资担保支持,100亿美元可撬动1000亿美元的总投资规模;若按目前美国基础设施项目初始投资的启动资本最少为项目的3%,100亿美元则可撬动3000亿美元的总投资规模,可以满足首年基建投资对资金的需求。
同时,特朗普政府还可通过其他方式为基建项目筹资。在美股预计会有调整、美联储可能加快加息步伐、债市前景不妙的情况下,基建市场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为2.89%,而美国基建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在3%—4%,投资基建收益高于10年期国债,对企业有一定吸引力。为推动资金入场,特朗普政府还提出给予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高达82%的税收免除。政府还可通过发行“建设美国债券”来募集资金。这种债券的收益享受联邦免税,对投资者有吸引力。发行“建设美国债券”后,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二次融资。
当然,特朗普基建计划确实也面临一定挑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通常项目金额大、投资周期长、回报率远低于资本市场投资回报,是否真能吸引私人资本大举投资尚不可知。二是国会是否会支持特朗普的计划同样存在较大不
确定性。虽然国会同样认为美国的基础设施需要升级,但在具体做法上却有不同认识。相当多的共和党人希望主要依靠非公资本进行基建投资,避免推高政府债务。而在民主党看来,规模如此之大的基建计划必须要有政府资金参与。考虑到在参院100个席位中共和党以51席仅占微弱多数,有关计划在国会怕是还有一番波折。三是特朗普基建计划可能会令利益分配更加失衡。与特朗普的税改计划类似,人们担心特朗普的基建计划也只会让少数有关系的人获益,背后却是纳税人的更大损失。
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估算,当年的“马歇尔计划”按当前价格计算规模是1.5万亿美元,特朗普的计划规模与此相同,惊人巧合背后的含义耐人寻味。鉴于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及产业上下游的拉动作用,基建计划如果进展顺利,加上之前成功推动的税改,特朗普有可能成为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总统。▲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经济室主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国家青年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