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建模
2018-02-13王德鹏
王德鹏
(辽宁省铁岭市银州区 112000)
1 建模原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力通信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并且由于电力通信系统是为电力系统服务的,是我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其主要是通过系统主接线的形式进行运行的,并且在这个系统是可以排列出各种可行的运行方式,由于在不同的运行方式对,对一些具体的设备以及元件的运行状态是有着不同的规定的,因此这就使得电力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运行的方式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对电力通信网的运行方式进行管理。就目前来说,我国现有的电力通信裕兴的方式是十分繁多的,而且所包含的种类也是比较多的,因此我们对其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是比较繁琐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的管理要要求也越来越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的新运行方式也越来越多,因此这就大大的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旧的运行方式应该被不断的淘汰掉,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个基础上需要建立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管理运行方式,提高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的管理效率,使得电力通信网运行更加的稳定、安全。
2 建模的方法
我们对电力通信运行方式进行建模的过程中,这与平常的建模是不同的,描述信息系统模型最常见的方法是形式化描述和图示化描述。这主要是由于我们使用形式化描述方法的时候,这种方法的使用是比较精确的,而且在电力通信网运行的时候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是比较难理解的,并且由于通过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的可读性是比较差的,因此这就使得对于这种方法在电力通信网运行过程中的使用仅仅是限制在专业人员,一些非专业人员使用的时候难度是比较大的。对于图示化的方法来说,其在电力通信网运行的过程中应用,是比较直观的,而且也非常的自然,并且也是比较容易描述电力通信网系统的层次结构的,并且其相关功能的组成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也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并且由于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相关工具软件的支持,因此其就成为信息系统的主要描述方法。
3 CIM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电力行业发展的过程中,IEC61970定义了电力行业的公共信息模型,并且由于其是一种元数据模型,因此这就大大的包含了电力企业发电、输电以及配电各个系统之中,并且随着不断的发展进步,其已经逐渐的发展成为了电力企业进行统一遵循的信息交互的标准。在这个过程中,DMTF提出的CIM与电力行业之间的CIM是不一样的,但是其建模的相关思想是一致。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是管理系统和网络的工业标准,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一标准,这就提供了公共概念的框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划分和定义了网路环境的不同部分,并且我们还对浙西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进行了描述。
我们在电力通信网运行的过程中使用CIM进行建模,主要是使用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将实际的实例映射到模型中,这样就建立类以及相关的属性。CIM由CIM规范和CIM模型构成。CIM在建模的过程中,主要是描述了实际模型的内容,其模型主要是由核心模型、公共模型和扩展模型构成。对于核心模型来说,其主要是比较适用在所有管理领域的基本信息模型的过程中,而对于公共模型来说,其主要是对特定管理领域的信息模型,并且其提供的类、属性以及关联等各个方方面的描述是比较细致的。
4 运行方式的CIM模型
CIM建模的主要工作是为了确定电力系统通信网运行方式的被管对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例如是文档信息、设备以及设备端口连接状态等,我们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模型进行基本的定义,并且还需要进行筛选,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一些基本的模型。我们使用CIM面向对象标准建模是具有较大的优势的,尤其是能够使得管理者能够使用统一的方法获得不同的被管对象,并且由于这个模型的结构与一般的网管管理平台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对相关的模型进行转换的时候也是比较方便的。
5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力系统通信网运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对这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是提出了通过CIM管理信息建立模型。其在电力通信网运行的过程中建立模型,不仅是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而且还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也是比较普遍的,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为电力通信网的运行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促进其发展进步。
[1]高国钊,吕智慧,吴杰,等.基于Web服务的统一虚拟系统管理[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14):3298~3301.
[2]许艳蕊,钟求喜,胡华平.网络漏洞扫描系统的功能分析与CIM建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2):16~19.
[3]卢宁,易雅鑫,何 锐,等.基于WBEM的系统管理技术研究[J].电脑应用技术,2007(3):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