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的有利因素
2018-02-13胡蝶
胡蝶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成都 610000)
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是各种有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开始于工业革命,且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南北战争及政府的政策、华工的贡献都有着密切联系,并非偶然。
1 工业革命的推动
自英国开展工业革命以来,这股浪潮便越过大西洋涌向美国。工业革命使美国东部工业规模日益扩大,工厂数量也不断增多。但美国的交通运输也日益出现问题。在工厂建设、原料及产品运输方面,主要依靠邮路和运河,这样的交通方式费用高、运输时间长,且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产品运输需求。每吨货物从阿尔巴尼运到布法罗需要20d,运费100美元。[1]显然,能否在美国顺利开展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兴建道路和改进交通工具。于是,在美国出现了以铁路建设为标志的运输革命。
2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外来移民的涌入
美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这些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820~1900年的80年间,外来移民大规模涌入美国。“1845~1850年间涌进了140万人,而这还仅仅是开始。在随后的七年中,有220万之多的移民从欧洲来到了美国”[2]在美国经济发展中,移民一直是劳力和技术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大多带有一定的技术,为美国的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和美国的铁路修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3 政府的鼓励扶持政策
南北战争胜利后,联邦政府开始致力于振兴工业,为铁路建设带来了新的高潮发展时期。
(1)向铁路公司无偿赠与土地。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太平洋铁路法》规定:铁路公司修筑铁路,可以无偿取得铁路车站用地,免费使用国有土地上的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每修筑1英里铁路就无偿拨给铁路线两侧各10英里的土地。修筑的英里数越长,获得的赠地也越多。[3]政策实施后,为获取更多的赠地和筑路权,铁路公司一直向西部延伸开发土地,甚至到达无人开垦的处女地,这又进一步使这些土地发挥了效用价值。
(2)经济支持铁路公司。政府主要通过降低进口关税和提供贷款的形式来扶持铁路建设。19世纪初,由于美国没有钢铁业,铁路建设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而进口关税又很高,不利于铁路建设的发展。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联邦开始直接支持铁路公司。国会也规定,铁路公司可以自由处理赠地。各公司为把土地转化为资本,一方面把它直接卖给移民,另一方面也组织城镇开发公司进行开发。截至1927年,铁路公司已出售土地的收入除去管理费后为4.87亿美元。[4]政府的赠地及各种优惠政策,增强了国内外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3)地方政府支持铁路公司。铁路的修筑是地方经济发展中重要一环。因此,美国铁路建设的过程中,地方积极性比联邦高,地方成为铁路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1838年,州一级的负债有大约4300万美元是用在修建铁路上。1860年联邦政府向修建铁路的公司援助2750万美元。到1870年,地方和市政府在铁路上的投资多于州政府。当时铁路中的1/5是靠地方政府和市政府经济支持才建成的。1850~1873年间,联邦政府对铁路的资助额约为铁路投资的30%。[5]
4 华工的贡献作用
在美国的铁路建设的发展背后,我们不应该忘记来自大陆的华工。19世纪后期,随着铁路修建的展开,美国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中央太平洋铁路是华工参加时间较早、人数较多的一条铁路干线。这条路段地势陡峭,人烟稀少,且荒原沙漠多,许多地方瘴气弥漫,能见度低。冬夏两季温差大,平均±40℃左右,冬季有暴风雪袭击。有些地区地势高低落差明显,“每隔10英里就会遇到一座700英尺的高山,有一段路甚至在20英里内升高200英尺。”[6]也就是说需要在这些危险地带开凿大量隧道,而“开掘山顶隧道的劳力全部是华人。”[7]华工们的勤劳和流血牺牲为美国的铁路建设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世纪,在工业革命浪潮环境下,由于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有利的社会条件,政府的鼓励扶持政策及华人的巨大贡献作用,美国铁路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其从一个农业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和经济强国。因此,全面研究美国铁路建设的有利因素,可以为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提供一些经验教训。
[1]康乃尔,格罗弗.美国实业发展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5.
[2]乔纳森·休斯,路易斯·P.凯恩.美国经济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汪建丰.铁路与欧美主要国家现代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朱寿清.美国19世纪铁路建设的特点及影响[J].昆明学院学报,2010(32).
[5]翁国栋.国际交通发展现状和趋势[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6]王寅.19世纪下半叶华工对美国铁路建设的贡献[J].历史教学问题,1999(04).
[7]陈依范,韩有毅,等译.美国华人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