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周期疗法治疗肝郁肾虚型乳腺增生病47例临床观察
2018-02-13肖思滇
肖思滇
(镇江市中医院,江苏镇江 212000)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组织良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疼痛,与月经周期或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从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间,笔者采用中药周期疗法治疗肝郁肾虚型乳腺增生病患者47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门诊就诊的肝郁肾虚型乳腺增生病患者,均为女性,共47例;年龄28~56岁,平均年龄41.3岁;病程3个月~11年,平均病程3.2年。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制定。(1)症状与体征: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3~6个月不缓解;②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可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病人乳头可有溢液或瘙痒。(2)排除标准:初潮前小儿乳房发育症、男性乳房发育症以及乳房良恶性肿瘤。(3)辅助检查(钼靶X线摄片、B超、乳腺纤维导管镜、穿刺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近红外线扫描)。凡具上述“症状与体征”中之一项加“排除标准”者,根据临床条件应结合“辅助检查”进行诊断。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文献[1]和文献[2]制定肝郁肾虚证标准。主症:①乳房疼痛,疼痛性质多为胀痛、窜痛或隐痛;②乳房疼痛和(或)肿块与月经、情绪变化相关;③胸胁胀满;④腰膝酸软或伴足跟疼痛。次症:①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行经天数短暂或淋漓不尽,或闭经;②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具3项主症并兼次症至少1项,结合舌苔脉象即可确立证候。
2 治疗方法
采用中药周期疗法:经前期(排卵后至月经期)方药组成:炒当归10g,赤白芍(各)10g,柴胡9g,醋香附9g,郁金10g,茯苓10g,海藻10g,仙茅9g,仙灵脾9g,菟丝子9g。经后期(月经后至排卵前)方药组成:熟地10g,山药10g,山萸肉6g,炒丹皮9g,茯苓10g,桑寄生10g,炒当归10g,白芍10g,柴胡9g,醋香附9g。每日1剂,水煎取300mL,早晚分次温服,经期停服。
以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观察。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全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制定的疗效标准。治愈:乳房肿块、疼痛消失,停药3个月无复发;显效:乳房肿块最大直径缩小1/2以上或部分消失,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有效:乳房肿块缩小不足1/2,经前乳房胀痛减轻;无效:治疗后乳房肿块无缩小,或反而增大变硬者,或单纯疼痛缓解而肿块无缩小。[3]
3.2 治疗结果 47例患者中,治愈23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6%。
4 讨论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高锦庭《疡科心得集》曰:“乳癖,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郁结而成”,强调乳癖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有关。余听鸿在《外科医案汇编》附论乳症中说“乳中结核,虽云肝病,其本在肾”,强调肾虚为乳癖发生的根本。肾为肝之母,乙癸同源,肾水不足,则肝木无以滋养,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则肝气不疏,肝气郁结,发为乳癖。肾虚者不仅阴虚,阳亦不足,肾阳虚则不能推动肝气疏泄,肝气郁结,亦可发为乳癖。肝气郁结日久,易损耗肾阴,并可化火化热,正所谓“子盗母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外科正宗》云:“乳头为肝肾二脉之冲,乳房为阳明胃经之会所。”冲任与肾相并而行,得肾滋养;而肾气化生天癸,天癸源于先天,藏于肾可激发冲任脉盛。冲任之气血上灌乳房,下注胞宫。乳房随着冲任的生理变化在月经周期中表现为经前充盈和经后疏泄。在经前期乳房充血、体积增大,随着月经来潮,经血排出而复旧。在病理状态下,每个月经周期中乳腺组织没有完成从增殖到复旧的正常生理变化就又进入下一周期的异常变化,乳腺一直处于增殖不能复旧或复旧不全之中,久而久之,引起乳腺增生病。中药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就是根据乳腺的生理病理变化,调整乳腺增殖复旧规律,按月经周期进行分期治疗。
经前期阳长阴消,治疗上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补肾助阳。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香附、郁金疏肝理气止痛;赤芍抑肝泄肝,肝气不仅在于疏,疏者升也,亦即肝气之条达也,而且又在于泄,泄者降也,肝气不仅要升,而且有时要下降;肝郁常易夹痰,故方中加入茯苓健脾渗湿、海藻消痰散结;仙茅、仙灵脾、菟丝子温阳补肾,调摄冲任。经后期阴长阳消,治疗上以补肾调理冲任为主,佐以疏肝理气。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山药滋补肝肾;丹皮清泄相火;茯苓健脾渗湿;桑寄生补肾调冲任;炒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柴胡、香附疏肝理气。
通过临床观察我们体会到,中药周期疗法治疗该病,顺应乳腺生理、病理变化,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1] 林毅,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5.
[3]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分会.乳腺增生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8,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