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耀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撷英

2018-02-13华秋雯孙建梅

江苏中医药 2018年4期
关键词:茵陈乙肝丹参

华秋雯 李 慧 孙建梅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江苏南京210028;3.沧州市中心医院,河北沧州061000)指导:田耀洲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传染病,具有广泛流行性和强烈传染性。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慢乙肝主要以抗病毒为核心,但任何一类抗病毒药物都不能根治乙肝,只能部分逆转炎症和纤维化组织,且具有副作用较多、耐药、治疗成本高等缺点,尚无一套规范高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1]。中医治疗慢乙肝从整体把握,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田耀洲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师承首届江苏省全国名中医单兆伟教授。笔者师从田师,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慢乙肝的经验撷要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湿热疫毒为其主因 慢乙肝在中医学中尚未有确切的同义病症。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从西医角度来看是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具有广泛的传染性,即为疫毒致病;同时慢乙肝多见湿热并重,或以湿邪为主。因此大多数医家认为湿热疫毒为其主要病因。湿热疫毒致肝脾受损,气钝血滞,水湿不化,病邪深入,内蕴营血,血热搏结,癥瘕积聚,后期可发展为肝硬化等重症。1.2 慢乙肝的病机演变可总结为“湿、郁、瘀、虚”四字 湿邪郁于肝胆,胆汁外溢发为黄疸;脾运不健,水湿停滞,腹大而胀,足跗亦肿。湿邪弥漫,蒙遏清阳,扰乱神明,出现神识不清的重症。“郁”即肝气郁结,叶天士云:“夫肝为风脏,其性喜伸而恶屈,郁则木不得伸而屈矣。郁极则其气盛而风乃发,风发必挟其势以贼脾。”肝失疏泄,土虚木贼,中焦气逆不舒,时胀痛;木横侮土,克脾犯胃,中土受损,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便溏腹泻。“瘀”则脉络瘀滞,肝病日久可见脾气不和,气血运行受阻,藏血统血失司;或因脾虚气弱,无力推动血行;又或久病入络,日渐瘀痹,久则可为癥瘕;“积瘀在络,动络血逆”,气火冲激,迫血妄行,慢乙肝发展至肝硬化后期往往出现大出血。“虚”指慢乙肝日久伤及肾脏,邪正相争,正气渐耗,肝络受损,病邪深入血分,精气衰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以致阴阳离脱。

1.3 “湿、郁、瘀、虚”四者相互影响,又互为因果,促进慢乙肝的发生和发展 湿邪郁于气分,气郁则络脉瘀滞;而肝脾气机不畅,升降失司,清浊相混,同样导致水液停滞,水湿泛溢肌腠。湿热耗气伤阴动血,气伤血虚,络脉空虚,血行滞涩艰难;血瘀日久又会化热,火热炽盛,内蕴营血,导致瘀热搏结,《温热逢源》中言“因病而有蓄血,温热之邪与之纠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凝固”。气不行则血难通,血不通则气必滞。湿热、气郁、血瘀胶搏,终致脏腑气血阴阳虚衰。

2 治则治法

2.1 解郁热而除湿蒸,清气道而和中气 田师在临床上重视湿热之邪,湿热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以清热化湿为治疗慢乙肝的首要治法。多选用茵陈、垂盆草为主药,共奏清热利湿之功。茵陈味苦辛凉,入肝、脾、膀胱经,《本草经疏》言其“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本草正义》言:“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垂盆草味甘凉淡,入肝、胆、小肠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垂盆草可“治湿郁水肿”。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茵陈可保护肝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脏微循环,同时有解热镇痛、消炎利胆之效[2];垂盆草总黄酮有保肝降酶的作用[3]。湿邪偏重者可加用薏苡仁、石菖蒲、苍术、厚朴、砂仁、肉豆蔻等化湿;若热邪偏重,则选用黄芩、栀子等清热解毒,取茵陈蒿汤之意。同时可适当配伍健脾化湿之品,脾运健则水湿自除。

肝郁脾虚为慢乙肝的病机关键。“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土得木而达”,可见肝脾之间关系密切。“木性条达,不畅则抑;湿土敦厚,不运则壅”,故治疗以疏肝健脾为主,重视肝脾同调。临床运用时多选用入肝经之理气药,以辛通不耗液者尤宜,如柴胡理气疏郁,用量不宜过大;“肝体阴而用阳”,柔缓以濡之,如用白芍养阴柔肝,枸杞子滋养肝肾,养肝体助肝用,同时制约理气药辛燥之性。肝郁气滞较重,加香附、郁金、青皮、川芎、绿梅花、香橼等疏肝解郁;胁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疏肝止痛;肝郁化火,可加丹皮、栀子清泄肝经郁热。慢乙肝患者多见情志改变,可有抑郁、焦躁等情绪,多因肝郁不疏,忧思气结,若不重视调畅情志,则易使病情复杂多变,病程日久,缠绵不愈。田师强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宜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使其调整心态,肝气畅达,气郁自解,减轻各病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促使疾病向愈。

《吴医汇讲》言“盖脾主生化,其用在于健运”,田师强调健脾尤重运脾,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同时强调顾护脾胃功能,用药和缓醇正,不用或少用峻猛攻伐之品[4]。临床上常用茯苓、白术、焦楂曲平补平运,若脾气虚弱者可加黄芪、党参益气;脾胃气滞者可加枳壳、枳实、青陈皮、木香等理气健脾。

2.2 化瘀血而行血络,养营阴而生新血 血瘀贯穿慢乙肝的始末。或因湿热熏蒸,凝血为块,或因肝郁脾虚,气滞气虚导致血运不畅,或因“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肝郁日久致脉络瘀滞。《临证指南医案》中言“夫治病先分气血,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必瘀闭,香燥破血,凝滞滋血,皆是症之禁忌也,切宜凛之”,田师临床上常配伍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其中养血活血之品最宜,慎用破血逐瘀、滋腻之品,以防伤及脾胃之气。临床多选用丹参、当归、五灵脂等。丹参苦寒清泄,专入血分,“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言其善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又因其性寒凉,适用于瘀热互结之证,药理学研究显示丹参素能显著抑制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及HBV DNA的复制[5];当归为血中气药,《得配本草》记载其善“行血调血,养营调气,祛风散寒”;五灵脂味苦甘,入肝脾经,《本草经疏》言其“血滞经脉,气不得行,攻刺疼痛等证,在所必用”,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功。

2.3 调肝肾以养精血,和阴阳而充气血 慢乙肝疾病发展后期由于湿、郁、瘀三者相互兼夹,湿阻气滞,瘀热胶着,气机升降失调,血液凝滞不行,脏腑气血败坏,肝脾肾功能失调。“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而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不仅指出肝寄相火,相火源于肾脏,还体现了肝血、肾精之间相互滋养的关系,正所谓“精血同源”“乙癸同源”。肝血瘀滞,血不能荣养肾精,肾精亏虚;湿热熏蒸,气郁化火,瘀热内生耗伤肝阴,继而累及肾阴,肝肾阴虚不能制阳,可见虚阳上亢。临床上多见肝肾阴虚证,又因阴阳互根,终致阴阳俱损。田师常选用枸杞子、女贞子滋养肝肾,同时予当归、鸡血藤、丹参补血活血,养肝血,益肝阴。

3 病案举隅

凌某,女,35岁。2015年7月21日初诊。

患者有慢乙肝病史10余年,体型肥胖,素食辛辣肥甘,1周前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94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97U/L、总胆红素24.0µmol/L、直接胆红素10.7µmol/L、间接胆红素13.3µmol/L、谷氨酰基转移酶132.9U/L。乙肝两对半:HBsAg(+),HBeAb(+),HBcAb(+),HBVDNA1.7×106copies/mL,肝胆胰脾彩超未见明显异常。右肋下胀痛,腹满不舒,泄气自缓,口苦口干,反酸时作,无腹痛腹泻,无发热黄疸,神疲乏力,纳食衰少,二便自利,夜寐尚可,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断:胁痛。辨证属肝经湿热。治当解郁热而除湿蒸,清气道而和中气。处方:

茵陈15g,垂盆草20g,余甘子10g,厚朴10g,肉豆蔻6g,砂仁3g(后下),柴胡6g,白芍10g,赤芍10g,茯苓10g,白术10g,焦楂曲(各)10g,当归10g,丹参15g,五灵脂(包煎)10g,青皮10g,陈皮10g,生甘草6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8月18日二诊:患者右胁胀痛稍减,时有腹胀,仍有神疲肢困,无口苦口干,进食较前好转,舌红、苔黄腻,脉弦细。上方加黄芪10g。进28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9月15日三诊:右胁下隐痛时作,腹胀较前明显缓解,纳食可,舌红苔黄转薄,脉弦细。上方去肉豆蔻、砂仁、黄芪,加红花10g。

以上方为主加减治疗6个月,患者右胁下不适消失,纳食可,复查肝功能未见异常,乙肝两对半:HBsAg(-),HBeAb(+),HBcAb(+),HBV-DNA低于检测值。

按:患者体肥多湿,嗜食肥甘,湿热内生,熏蒸肝胆,煎熬阴液,口干口苦;厥阴之脉布于肋下,气横则为痛为胀;肝木乘中,厥阴肝木与太阴脾土二脏交伤之症,可见谷纳不佳,腹胀殊甚;肝木郁热挟胃之宿饮上泛,故泛酸;土败木贼,气血生化不足,清阳不生,湿浊蒙蔽清窍,肢乏神困。选用茵陈、垂盆草清热化湿,同时加用余甘子清热,制约理气药温燥之性,《四部医典》上记载“余甘子清血热,止血热旺盛及其他引起的眼病、肝病”,药理学研究表明余甘子可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的病理状态,余药调气以化湿滞,和中以畅气机,活血以通瘀络。二诊右胁胀痛缓解,气机渐有舒达之意,纳食仍有不足,加补气养血之黄芪,以夯实中焦。三诊患者仍有胁痛,胃纳尚佳,去肉豆蔻、砂仁、黄芪,佐以红花活血通经,以祛脉络瘀滞。后加减数剂,胁痛已消,纳食乃昌,复查肝功能等指标未见异常。

[1] 王宏亮,刘夏玲,曹爽.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43(1): 134.

[2] 谢韬,梁敬钰,刘净.茵陈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海峡药学,2004,16(1): 8.

[3] 潘金火,潘萍.垂盆草总黄酮的保肝降酶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的鉴别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 1930.

[4] 张伟,田耀洲.田耀洲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英[J]. 江苏中医药,2012,44(6): 13.

[5] 段树鹏,朱利红,李鹏,等.丹参素靶向乙肝病毒逆转录酶抗乙肝及抗原表达影响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7): 1297.

猜你喜欢

茵陈乙肝丹参
丹参“收获神器”效率高
丹参叶干燥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利胆退黄夸茵陈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
76例妊娠合并乙肝的护理分析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