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产业生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018-02-13刘昌伟
刘昌伟
(北京金山办公软件有限公司 北京 100085)
(lcw@tom.com)
习总书记“4.19讲话”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带动全社会兴起了创新创业热潮,信息经济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攀升.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作了部署,要切实贯彻落实好,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家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2013年发生的“棱镜门”事件[2],前些年发生的“维基解密”、“必和必拓案”、伊朗“震网”等等,都说明信息安全不仅影响着个人工作生活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以至于影响国家的战略利益和国防安全,而实现这些信息安全的首要基础就是实现对信息载体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自主可控.通过计算机系统的全国产化、全替代,真正解决亟待解决的信息安全问题.国产化不是目的,而是对于信息安全做到透明可控,政府对产业保持开放态度,既欢迎世界先进技术走进来,我们更希望自主可控产业未来可以走向世界.那么怎样去做呢,需要拨开现象看本质,进行细致的分析.
1 产业发展趋势
1.1 数据交互向两极发展,PC不会消失
1) 计算集中化
计算机目前正向着2个方向迅速发展,即云与端,用户数据逐渐将由原有的单机存储向“云端”进行迁移,原有的单机作业系统也迅速地向“云端”集中,计算集中化.在云计算、大数据高速发展的势头下,它们将会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强大的计算、存储和应用能力.
2) 应用碎片化
随着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据2016年CNNIC报告统计,全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移动终端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3].很明显看出用户对使用“终端”接入网络有强烈的需求,用户完全可以通过多种“终端”进行数据访问和系统连接,从而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办公和娱乐生活.原来基于PC的重度应用软件,在移动终端上显示出即时化、碎片化的特征,以便能够更加准确、更有效地服务用户.
3) PC存在的合理性,PC不会消失
基于以上2种趋势发展,现在有一种论调,我们可以直接跨越PC进入云时代、进入移动时代,PC会消失.这种论调与现状相悖,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对于终端和应用有以下几种特征:阶段性、个性化、功能简约化,所以碎片化、轻应用、轻终端,但这仅仅是对大多数的消费用户.我们仍然而且必将保持着一个庞大的用户群,如政府、企业、军队,我们在做软件开发,他们对终端的计算能力、响应效率,单款应用的功能密集性、完整性、丰富性、稳定性、严肃性、持续性使用都有较高要求,与消费用户在需求上要高很多,只有通过重终端——PC——来解决.这个用户群不消失,PC就不会消失.
在PC产业整体放缓,或者整体出货量下降的形势下,WPS在PC上的月活跃用户数量从2010年的1 000万,持续增长到2017年9月,突破1亿用户大关,这是PC用户群稳定最好的例证.
1.2 产业加速融合和平台化,硬件不会消失
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产业格局发生重要变化,像Moto,Nokia走向没落,蓝色巨人IBM连续抛售服务器和PC业务,一批新兴公司快速崛起,国内如腾讯、阿里、小米、华为,国外如Facebook,Google,尤其是腾讯、阿里、Facebook之类,多数人认为他们在控制互联网入口.从世界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不是简单的作为互联网入口,已经逐步平台化,接入更多的应用和用户,同时西方提出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4],目标也是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平台化,实现按需制造.互联网产业不断向传统产业进行跨界融合,比如金融、服务业,跨界融合在加剧.在这种形势下,硬件和制造业的作用貌似不断地淡出视野,硬件会消失吗?
当然不会,如论平台化和跨界融合如何演进,硬件是实现所有IT服务和平台的基础,没有了基础一切无从谈起.同时,硬件承接了人与虚拟世界的连接载体,这个作用无法替代,只是更加智能、便捷,但在局部领域原来凸显的硬件产业影响力会有一定的削弱.
1.3 中国解决方案走出国门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规划以来,中国基建、高铁、通信在不断地走出国门,它们代表着中国的先进技术,不断服务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而计算机产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代表,未来也必将代表中国,作为中国IT基础设施的解决方案走出国门,服务世界.这是趋势,也是对我们产业从业人员的要求.WPS移动版已经遍布全球,目前在工信部、国家版权局指导下,基于PC的WPS业务已经拓展到泰国,为自主可控产业走出了第一步.
2 国内信息安全形式分析
1) 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凸显安全的重要性
计算机由最早的计算工具目前已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教育、医疗、建筑、金融,还是制造、能源、交通、食品,计算机无处不在、软件无处不在.我们日常沟通需要微信、钉钉,我们出门需要订票、打的,我们的国防和每一项工作都或多或少与计算机相关.正是这种强关联性,一旦计算机系统发生问题,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更加凸显了信息技术安全的重要性.如2017年“勒索病毒”,直接导致中石油加油站暂停服务.
2) 从“震网”到“断网”,网络战争已经在上演
2010年发生的“震网”事件,让伊朗运转起来的核设施,在与外界完全隔离的情况下受到攻击,运转参数被修改,核设施被烧毁.后来经伊朗与多国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是美国和以色列多年前研发的病毒潜伏在计算机中,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
而在2014年Sony公司推出的影片《刺杀金正恩》后,为了报复Sony公司美国总部的网站被黑,朝鲜2次从全球互联网版图上消失,这是一次现实的网络战争[5].
3) 国内IT信息环境受制于“人”
中国的IT基础设施,基本上来自于美国的八大金刚,无论是我们用的计算机、存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还是浏览器,甚至像打印机、复印机.曾经发生的复印机窃取资料事件,就是利用复印机自动复制到硬盘中,以维修为借口替换拿走.2008年,对于未经微软官方授权的操作系统,用户电脑直接被黑屏数分钟,直接暴露了国外公司对于用户电脑的掌控力度,这个大胆而又愚蠢的行为被史称“微软黑屏”事件.WinTel联盟依靠其在IT领域的垄断地位,不断督促用户购买其新一代产品,不断翻新文档格式,强制用户升级.比如“Windows XP”停止服务事件,就引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内的一批中国科学家的警示,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升级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信息安全事件.Windows所有版本自诞生之日起,只要用户安装了就不断要打补丁升级,因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安全漏洞,病毒和非法攻击者往往利用这些漏洞窃取客户资料、操作用户邮件或者网上银行账号,更不要说国外情报部门故意设置的后门.
不解决中国计算机核心技术问题,我们的IT基础设施就像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根基非常的脆弱和不堪.在信息化基本普及后,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4) 应对信息安全的关键手段
既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信息安全问题,到底怎样才能解决?从我国两弹一星到实现“嫦娥奔月”的太空梦可以看出,自主创新、技术可控才能确保安全可靠.关键的核心技术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发展随时会因为禁运、封锁戛然而止,也谈不上阶段性的飞跃和提升.正如习总书记“4.19”讲话所说:“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真正把软件的每一行代码都研究清楚、算法搞清楚,才能避免恶意陷阱和漏洞,只有真正掌握了CPU的核心技术,才能把它应用在各种特殊环境、特殊场景下,也才能避免类似伊朗“震网”的重演.
自主可控并不是封关锁国,我们依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既要引进、吸纳消化全球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同时也要把我们先进的生产力输出国门,为全球、全人类服务.
3 自主可控产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国家部署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6],由科技部、工信部组织实施的自主可控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或者说全国产化计算机系统)研发和产业化,经过12年的落实执行,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CPU、操作系统、办公软件、数据库、中间件、整机厂商,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各项技术已经日趋成熟,并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市场目前仍然由国外公司牢牢控制,非常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其中有我们起步晚的原因,总结起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技术起点低、积累少、缺人才
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研发体系和技术积累薄弱,经过改革开放后30余年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国际基本接轨.但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核心技术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些技术差距,一方面影响着用户使用体验,另外一方面也影响着市场占有率和正向循环良性产业生态链的建设.在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研究上我们的人才依然稀缺,人才梯队呈现纺锤形结构,即高端人才稀缺,基层技术人员数量级远远不够.这些都是制约我们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
2) 产品的成熟度、性能和丰富度都需要加强
自主可控的产品正是由于起步晚,在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的情况下,没有足够的用户和市场实践,少量用户检验提供的反馈和样本太少,导致产品在功能、性能提高慢,产品成熟度与用户需求和国外产品还有一些距离.
从产业整体上看,国内自主可控软硬件产品还呈现发展不均衡态势.硬件系统与世界主流产品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如CPU的性能、整机稳定性等;而软件系统相对来说更接近世界水平.
从基础软件来看,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的应用和发展也不均衡,中间件和办公软件相对发展较快,应用较为广泛和成熟,操作系统的产业生态还有待建设.
3) 市场起步容量有限、认可度不高、生态不完善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在国外产品已经形成垄断格局的形势下,用户习惯已经养成,要想迁移到国产自主可控产品平台上代价还比较大,所以自主可控市场基本为零,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更多外围应用厂商看不到市场潜力,驻足观望或裹足不前,更加导致产业生态的贫瘠.经过近2年的系统整合后,国产化软硬件应用与产品逐渐稳定,性能大幅提升,经过多次系统集成和测试后,也基本形成了替代现有应用系统的产品和方案.
4) 产业环境不健全
自主可控产业推动和实施较慢,一方面需要政府要有坚定的态度支持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仍需实现从行业突破到全面实施的发展格局.目前良性的、自我发展完善的产业生态链尚未建立,部分核心产品研发单位仍然需要国家输血扶持,基于国产平台的国产化应用数量还非常少,应用开发厂商缺乏介入国产化平台的主动性,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用户的现实需求.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市场的无序,CPU有5种以上,操作系统厂商竟然超过10家,结构体系和技术路线也不尽相同.这不仅给适配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提高了门槛,而且作为不了解专业的用户进行选择时更加无所适从.同一款产品在不同组合条件下的适配,本质上只是重复工作,而对产品改进没有提升和帮助.这种状态也亟须改善.
4 自主可控产业发展必须解决“面子”和“里子”的问题
4.1 “面子”是产品,“里子”是技术
1) 解决产品问题关键还是解决技术问题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任何有价值或者有意义的技术,终将通过产品来呈现,产品是技术服务于用户和这个世界的载体.但是,如果没有技术,就没有产品的出现,技术是产品的灵魂.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的产品竞争,最后归根结底都是技术竞争,所以才有邓小平同志的伟大论断:“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
在日益繁荣的全球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核心技术和创新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没有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没有持续的创新,企业无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解决产品这个“面子”问题,本质上还是要解决技术这个“里子”问题,自主可控产品如果要想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必须在技术上不断地完善和提高,接近或者达到国外先进产品的水准;差距如果过大,产品必然被市场所淘汰.
2) 解决技术问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首先,如何看待我们自主可控产业所背负的困难,我们要正视我国IT产业的发展历史:起步晚、底子薄,这是客观现状,不可更改.但我们不要把它看成包袱,而应当看成是财富.计算机产业尤其是核心元器件CPU,它从设计、生产到实现,涉及多种学科,包括理论、设计、材料、工艺等等[7],完成CPU生产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的必经之路,如果不经过这条路,我们不可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不可能做到自主可控.所以解决这些系统工程问题,它所积累的经验对于我们下一步的提升改进是不可替代的,从这个角度看,这是我们的一笔财富,学是学不来的.
既然解决自主可控的产业问题核心是技术,那是不是不假思索地引进舶来就可以了,如果短视地解决表面问题,实现眼前的短平快、高大上,长期将失去核心技术的支撑,必将是不归的断路.我国当年大飞机下马的教训历历在目.所以必须坚持自主可控、自主创新.对于国外公司开展的与国内企业的合资合作潮,我们并不反对,但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掌控核心技术、消化吸收,打起仗来不掉链子,否则就是皇帝的新衣,我们不能被“马甲”迷惑.
4.2 “面子”是市场,“里子”是产品
我们可以看到像苹果这样的产品风靡全球、一骑绝尘,也有国内像小米和华为这样的产品独领风骚,以前像Sony,Nokia也曾独步天下,为什么他们的市场会发生巨变,核心问题还是产品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跟不上用户不断提升的品质需求.只有优秀的产品才能更适应市场的考验,满足用户的需求;产品在市场上的热销,必然提高厂商收益,厂商才能在人、财、物上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品质,产品品质的提升将会进一步扩大用户量、提升市场份额,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不断扩大业务规模,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用户规模是产品的市场价值体现,市场的繁荣如果是面子,产品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是里子.
1) 市场必须以优秀的产品为基石
用户对产品的主观或者客观需求,塑造了市场,没有用户我们也无从谈起市场,因此用户是检验产品的关键.在产品日益繁荣并且竞争同质化和全球化的今天,用户的要求更高,所以像“100-1=0”这种事件会时有发生,关键功能点的缺陷和用户体现的缺失,会导致产品的溃败,比如三星的“Note 7”.这是无法规避的人性,也是对我们从事自主可控产品研发的要求,不能在关键点上犯错.
2) 自主可控产业必须破除产品木桶理论的局限性
我们都知道木桶理论的核心是木桶的容量取决于它的短板的长度,如果用木桶理论去衡量现在发展不均衡的自主可控产业,一段时间内我们可能很难追赶上国外同类产品.任何一个短板都会拉低用户对自主可控产品的评价,甚至整体评价,我们必将陷入木桶原理的困境.
要突破这个瓶颈,必须要找到一条途径改变这个现状;我们必须看到用户已经从“功能满足”到“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转变,用户体验追求的是整体效果,所以自主可控软件硬件厂商需要深度整合、改善用户体验,用整体效果避免个别环节上的错位,对于CPU是什么、BIOS是什么用户不会关注太多.所有自主可控厂商必须具备全局意识,任何一个技术或产品节点上出问题,必然是一损俱损.在产品融合上必须突出优势,结合创新,形成帐篷效应,拉高整体效果.
4.3 “面子”是生态,“里子”是市场
4.3.1什么是自主可控的生态
1) 市场
谈起生态,首先要有地,即市场.目前自主可控产业经过近10年的研发、磨合和示范,软硬件水平大幅提高,目前有技术、有产品,但是关键是缺用户.贫瘠的土地不能指望产业厂商群雄逐鹿,连生存都是问题.
2) 政策
生态要有气候环境,即发展大势和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将直接构建出实际的用户需求场景,为自主可控的生存创造环境.用户对IT产品的需求、信息安全的要求和中国解决方案的走出去需要,都是我们政策的基石和依据.
3) 正向循环
生态要有生态链节点,需要满足用户的业务闭环,即用户从计算机整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到业务系统,生态企业需要具备最小集,解决用户实际业务问题,满足用户日常需求,业务闭环也必将形成生态闭环、生态企业的连接和良性循环,才能让产业真正发展起来,做大做强.
4.3.2怎样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1) 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基础软硬件产业起步晚、底子薄,全国自主可控产业的投入可能还不如国外一家巨头公司的投入,比如微软、Intel在2016年的研发投入都超过110亿欧元,我们与国外巨头公司投入不成比例.
在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采用广撒网多捞鱼的策略,将大大削弱我们的产业支持力度,目前CPU和操作系统已经有所体现.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当年两弹一星和航天工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精神,明确重点.
2) 有序按步骤推进
在目前市场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部分自主可控产业厂商为了所谓的“占领市场”,不惜血拼价格,有些集成商为了拿下一个项目甚至超低价竞标,完全不顾成本.大雁尚未射下来,地上的2个人却因为怎么吃大雁打起架来.把大蛋糕做成了小饼干,无法养活生态节点,导致生态恶化,产业最终没落失败.所以,产业厂商必须要有意识维护市场秩序,有序推动竞争.
3) 产业婴儿期需要呵护,建立市场藩篱
在自主可控产业发展的初期,无论技术、产品和市场,我们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短板或者不足,他就像一个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婴儿,需要呵护才能茁壮成长,不能完全置于如狼似虎的国外竞品的口足之下.在局部市场要建立起市场藩篱,起到保护和促进发展和完善的作用.
5 如何做大做强自主可控产业
1) 加强顶层设计
对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国产化产业生态链的建设,关键在于国产化落地.一方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在产业化初期,我们还属于弱势地位,如果要发展和生存,国家需要加强产业扶持力度;另外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进行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规范,避免恶性竞争,自上而下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在全国落实实施.
2) 建立良性产业生态链
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发展和实践经验证明,一个功能、质量过硬的产品,不仅可以推动用户数量的增长和市场占有率,还可以通过市场占有率的提升间接带动集成商的集成应用和企业销售业绩,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应用系统的丰富和发展,一定会带动更多的用户投入到国产化平台的怀抱,国产平台用户的增多,必将带动国产整机的销售和完善,形成良性互动.反之,应用的贫乏和用户体验的缺失,也必将影响用户的热情和对国产平台的认可,对于系统整机的发展也必将产生负面影响.
3) 制定具体落地措施和推进步骤
在具体落实和推进过程中,计算机软硬件国产化系统中,先成熟的、先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国家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率先引导和推动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实施,先解决计算机软硬件局部领域的安全与应用问题,再逐步完善和解决整体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有步骤推动国产化系统在全国的普及实施,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实现全面开花.
第1阶段:示范阶段.主要应用领域在党政军的政务系统中,实现国产化系统在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机关的落实执行,做好国产化表率.
第2阶段:小批量推广阶段.主要应用领域为经济要害部门、大型国有企业,能够解决特定领域用户的特定信息化需求,确保从数据、应用到系统的信息安全.
第3阶段:批量推广阶段.中小型企业,在国产化平台上有丰富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和应用系统,能够满足和解决企业信息化需求,成本相对较低,性能稳定.
第4阶段:大规模普及阶段.面向大众用户,成为现有国外产品体系的成功替代品,要求形成研发到市场化、市场化需求到研发的良性生态链,基于安全可控软硬件环境的应用系统和软件产品足够的丰富.
6 总 结
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国产化,对于实现信息产业自主可控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建议国家从整体布局和顶层设计上,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和执行力度,有步骤、分阶段地落实“国产化”从中央部委到地方在党政军、企业和大众市场的应用实施,在产业现阶段保护好已取得的初步成果,为产业未来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计算机产业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