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雄运用建中汤类方剂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经验介绍
2018-02-13蓝海鲁可古学奎指导陈志雄
蓝海,鲁可,古学奎 指导:陈志雄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陈志雄教授为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第一批中医优秀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血瘀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建中汤类方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指以温补脾胃阳气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诸证的一类方剂,包括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其中小建中汤证属脾之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证;黄芪建中汤证属脾之阴阳两虚偏于气虚证;大建中汤证属中焦虚寒甚者,虚的程度和寒的程度都较重,其温阳益气、散寒止痛作用更强。多数医家运用建中汤类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陈教授擅长运用经方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精研方义,法随证立,在临床上尤其擅长运用建中汤类方剂,往往取得良效。笔者有幸师从陈教授学习,撷取点滴以飨同道。
1 小建中汤治疗血液病发热
血液系统疾病之发热原因错综复杂,有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引起的肿瘤性发热;有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引起的感染性发热;也有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产生的免疫源性发热,现代医学往往难以确切找出病因。患者往往长达数十天的发热,束手无策。陈教授指出,关于小建中汤治疗血液病之发热,应抓住《金匮要略》条文,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本条经文首先阐明了患者虚劳的基础状态,并且有血证之“衄”,可以为鼻衄、齿衄、肌衄等血证表现,继而有全身多系统之症状,如四肢酸疼、腹中疼、咽干口燥,皆与血液病发热之全身多系统症状相似。
血证论治中,历代名医不离“火、气、瘀”三端,现代医家也多遵循温病学派之“卫、气、营、血”辨证,动辄投犀角地黄、清瘟败毒之流,往往不奏效。血液病患者常有贫血之虚劳,也有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血证,这类患者往往经历化疗与免疫抑制剂治疗,通常脾胃或脾肾亏虚,有内伤的基础,而不是单纯的外感。本条因阴阳两虚而失调,致寒热错杂。其病因在脾胃,脾胃虚气血不足,枢机升降失常,如偏于热,则为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偏于寒,则为里急,腹痛,心营不足则心悸。阳虚阴不内守,则梦遗精,气血两亏不能营养四肢,则酸疼。由于血液病发热病机应该为气血亏虚,阴阳失调,不可简单“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和其阴阳。唯有用甘温之剂,恢复脾胃健运功能,则气血生,升降常,寒热调和。喻昌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因脾虚的内伤发热,也可达到“甘温除热”作用。因此,治疗应该抓住脾胃虚弱之病机,建中气则气血调和,发热自退。
2 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治疗血液病贫血
《伤寒论》105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陈教授指出,血液病患者多数兼有贫血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导致机体缺氧,往往出现“悸而烦”的症状[1]。临床上,很多医家妄投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方剂,往往症状不能改善,而且贫血指标亦未见提高。
陈教授指出,本证要注意悸而烦的鉴别诊断。通过鉴别类方,就能明了贫血“悸而烦”的病机。如桂枝附子汤证之心下悸,为伤寒发汗过多,损伤心阳,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没有心烦。炙甘草汤之心动悸,为心阴阳两虚,心失所养,心阳不振,心脉鼓动无力而见结代脉,不心烦。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烦躁者,乃伤寒误用火疗复下之,因烧针烦躁,致心阳虚损、心神浮越,以烦躁为主证,故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潜镇心神。桅子豉汤之胸中烦热懊恼证,为汗、吐、下误治后,有形之邪已去,而余热未尽,留扰于胸膈以致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恼,甚至反复颠倒,桅子豉汤证中,没有因心脾两虚之心悸与烦同时出现。上述四方在临床上病机与小建中之“悸而烦“完全不一样,探其幽微,还是以小建中汤更为切中肯綮。
3 大建中汤治疗血液病合并肠道损害
血液病化疗后肠道感染(如肠结核),MDS合并肠道损害(如克隆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腹痛剧烈,现代医学运用激素治疗,严重者引起肠梗阻、肠穿孔等并发症,危及生命[2]。陈教授认为,血液病患者长期运用化疗、抗生素、免疫抑制剂,阳气严重损伤,因此腹痛属于实寒证的居多。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关于大建中汤的条文[3]: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蜀椒二合(出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煎取一升半,分温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本方主要用于中焦阳气不足,阴寒上乘之腹痛。疼痛剧烈,部位广泛,因剧痛而拒按,不可触近,与血液病之腹痛症状相似。本条腹痛上下游走不定,寒气上冲,故呕不能食,可知阴寒较甚,故为实证。所以痛而不移,满而不减,或减不足言,按之反剧。
陈教授指出,在《伤寒论》 《金匮要略》里治疗腹痛的方剂很多,方证与血液病腹痛相似的有附子粳米汤、赤丸、四逆汤,为何运用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为治疗寒饮逆满的方剂,主症为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病机为湿聚于肠,与气相激,故用附子温中散寒止痛,半夏逐饮降逆止呕,粳米、甘草、大枣扶脾。赤丸治寒气厥逆,病机为脾肾虚寒,水饮上逆,寒凝肢冷,故乌头、细辛温寒辛发,治沉寒痼冷之腹痛肢冷,半夏、茯苓化饮止呕,朱砂为衣,重镇安神定悸,故名赤丸。四逆汤治肾阳大亏,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阴寒内盛急症,赤丸寒气厥逆,水饮上逆,其脉应沉弦,而附子粳米汤证则腹痛伴呕吐,三方同中有异,辨证宜细察。而血液病患者之腹痛,虚实夹杂。脾肾不足,肾中无火为本,阴寒内胜为标,腹痛剧烈拒按,很少出现夹饮之呕吐,也甚少出现肢冷之厥逆证。
4 病案举例
邓某,男,34岁,因“确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半年余,发热伴腹痛、腹泻10天”由门诊拟“MDS、腹痛查因”于2013年5月14日收入院。患者于2012年5月因“面色苍白、皮肤瘀斑10余年,再发1周”于外院治疗,骨穿示MDS。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出现右下腹痛,伴有腹泻、发热,体温最高40℃,遂至当地医院就诊,予抗感染、解痉止痛等处理后无效,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发热,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入院后患者反复出现发热,可至39.5℃,晨起热退,下午2、3点再次出现发热,偶有寒战,夜间自退,腹痛呈持续性脐周疼痛,腹泻3次/天,呈青黑色,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考虑MDS并发肠道损害。刻下症见:患者神清,精神一般,发热、恶寒,每天解3次大便,色青偶有脓血,质稀不成形。右下腹剧痛,腹胀拒按,面色苍白,伴胸闷胸痛。无皮疹,无皮下出血,无心慌心悸,无四肢厥冷,无头晕头痛。纳眠一般,小便量多,色黄,腥臭,舌淡苔白滑,脉紧。近1个月体重减轻约5公斤。主治医师认为患者属于中医痢疾范畴,主要病机为脾虚不能运化,清浊不分,导致湿热毒邪结聚肠腑,从而下痢脓血,法以健脾利湿、行气止血为法,以熟党参补益脾气,白术、苍术健脾燥湿,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木香行气疏肝,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法半夏燥湿化痰,白及、地榆收敛止血,益母草活血,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处方:熟党参、黄芩、益母草、法半夏各15 g,白术、苍术、木香、鸡内金各10 g,茯苓、柴胡、白及、地榆各20 g,薏苡仁、麦芽各30 g,黄连5 g。4剂,每天1剂(复煎),水煎煮至100~150 mL,饭后1次温服。患者腹泻稍有减缓,但仍有反复发热、腹痛进行性加重,蔓延至全腹,以剑突下为主。
2017年5 月21日二诊:请陈教授诊治,认为患者腹痛明显,转移至心胸下,不是肠痈,应为心胸中寒痛。由于患者患MDS,长期白细胞低下并贫血,中气大虚,阴寒内盛。面色苍白,胸闷胸痛,苔白滑,脉伏紧,大便溏薄为虚寒之像;而口干口苦,纳眠一般,小便量多,色黄,腥臭皆为假热之象;此为真寒假热之象,应该急投大辛大热之品急救阳气,方选大建中汤,处方:黄芪40 g,红参30 g,花椒、黑枣各15 g,干姜、附片各10 g。3剂,每天1剂,水煎150 mL,饭后1次温服。
服用1剂腹痛立减,3剂发热、腹痛减缓,5剂腹泻停止症状消失。
按:MDS被称为白血病前期病。由于患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导致细胞畸形,发育停滞于骨髓原始阶段,无法达边缘池而释放出血液,导致正常血液细胞无法有效生成。故患者骨髓虽然增生活跃,外周三系却减少,易发生感染、出血、贫血等症状,这类患者平均1.1年转化为急性白血病,而且治疗困难,变证丛生。MDS可以合并皮肤、肠道损害,本例患者则合并了肠道损害。本患者开始被主诊医师诊断为脾虚湿热之痢疾,过用苦寒燥湿之品,导致湿热交结,抑遏阳气,忽视了本虚标实的疾病本质,故病势缠绵。大建中汤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效,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主症为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陈教授抓住患者症状腹痛剧烈,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过用寒凉后手足厥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为阴寒内伏之象,因此,投大建中汤为切中肯綮之举。
血液病诸症大多属于虚劳,建中汤类方运用有良效。在临床上,要抓住主要病机,里急是腹中拘急,诸不足是气血阴阳俱虚,腹痛为阴寒内胜。还可随证加减,如中焦虚寒见气虚明显者,加黄芪补气力更强;如痰多胸闷、脘腹不舒,可加二陈汤;泛酸呃气,可加乌贼骨、佛手、茜根、生牡蛎、瓦楞子等;纳呆脘胀,可加陈皮、春砂、鸡内金、麦芽;虚寒甚,腹泻便烂,手足冷者,可附桂理中汤;证兼血虚,加入当归,如《千金翼方·卷六》当归建中汤,加强补血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