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互联网+”分享式教学初探

2018-02-13李少林韩阿维孙静

精品 2018年7期
关键词:词汇互联网+校园

■ 李少林 韩阿维 孙静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社会发展迅速、科技日新月异,网络四通八达,资讯深广丰富。互联网的巨大优势注定它在教育改革中将成为最有利的工具。时下各种网络学习平台、教育教研机构纷纷推出灵活的线上学习模式、生动优质的线上课程和种类繁多的学习资源来吸引教育者和学习者,如外研社推出的与教材配套的教学平台U校园。本文就探讨了作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利用此类学习平台推动英语教与学的教学实践过程。

分享式教学理念是 2012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中心的任景业老师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的思考单元是“问题—思考—分享”的过程。问题是激发思考的前提,分享是思考后的产出,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是在分析和探究中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本文将在分享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互联网教学的优势,分析在新视野三第二单元“Swimming through Fear”教学是如何初步实现这种教学过程的。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部分:一、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资源学习和准备过程;二、本单元Text A的学习过程;三、学习完成后的测试环节。其中第一步和第三步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的,第二步的实现也与互联网密不可分。而分享式教学理念则将各个教学环节衔接为一个有序而密切的整体。

1 课程设计:课前准备

在正式进入Text A 学习环节前,有必要让学生提前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主题和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文化知识、重点词汇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进行思考、学习,并最终通过分享讨论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印象和理解。因此在课文学习前,老师会通过U校园平台给相应的班级发布相关主题的视频资料,本单元的视频素材是通过U校园备课中心找到的一段TED的演讲,演讲者描述的是自己通过各种方法克服对舞台的恐惧的经历。以此作为铺垫,老师要求所有同学提前阅读Text A,关注主人公Jason克服强烈的恐惧的心理过程,并要求两名学生做与主题(fear)相关的课前报告,报告后分享自己在准备内容的过程中学到的一些词汇、短语或优美的句子,并将报告内容分享至本班英语学习群,供大家参考和讨论,也为之后的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

2 课程设计—分享式教学:问题设计

分享式学习的前提是提出“问题”。因此要设计出好的问题使接下来所有的学习环节有清晰的方向。老师根据本单元出现的文化知识、重点词汇设计出三个主要问题:(1)什么是“rip current”?遇到rip current如何自救?Jason是如何逃离rip current的?(2)本单元重点词汇oust、recede、appraise、escort在构词上有什么特点?你有更好的记忆方法吗?你能用不同的英语表达来解释这些词吗?你能用这些词来造句吗?(3)Text A中出现了好几处主人公被海浪拍打的表达,如“a wave pounded over us” , “a wave crashed over him”, “the boy battered by vicious waves”,这些词有什么差异?此外还有“at the ridge of the jetty”, “on the brink of collapse”, ridge 和 brink都有“边缘”之意,它们有什么不同?“someone grabbed for me”, “the terrible fear that had gripped me for so long”,grab 和grip都可以表示“抓(取)”,它们有什么差别呢?

问题设计完成后,老师以小组任务的形式发布在U校园平台上,学生按照分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去查找相关资料并上传图片、文字或笔记。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情况给出相应评价,在课上做出反馈,并请出色完成了任务的小组在课上与大家分享、讨论相关问题。因为班上的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参与了所有问题的思考和分享,在代表发言的过程中就能专注地听取他人的分享,并能随时表达不同的看法。这样课堂的参与度和活跃度都相应的提高了。学生在彼此的分享中也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输入。

3 教师对学生分享的反馈

老师设计的问题难易不等。有借助网络就能即时查到的信息,如“rip current”这种自然现象,学生能够找到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在查找重点词汇方面,学生会利用老师推荐的一些app如“有道词典”来查看不同字典提供的不同释义、给出的不同例句。但是学生在查词时,往往忽略了本单元要求掌握的重点含义和相关用法,变成了大而全的词义和例句展示,因而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加重了记忆负担。老师在每个单元的词汇学习时都会介绍一些前缀、后缀、词根的构词法,通过这种方法加深学生对该词的印象、生词猜词能力和同根词的联想记忆。因此分析词汇的构词和记忆方法对学生是十分有利的。在同义词差异的对比方面,老师也会提示学生去关注同义词的英英释义,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总结或细微或显著的差别。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对提高学生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在思考的过程中,老师曾灌输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化被动为主动,知识得以应用,因而就变成了活泼的符号。

4 随堂测试

课文学习完成后,学生应该对自己重点学习的内容做一个检测,了解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要点、还存在哪些问题。老师会通过U校园平台提前设计测试内容,在指定的时间发布相应的任务。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测试题涉及三个方面:一、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学生对文中重点词汇的印象和运用能力;三、词义辨析和运用。由于题型的限制,以自制测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最为理想。如理解题:My fear of water and the tow of the rip current precluded me from getting close to the drowning boy. 答案设置为选项A. True B. False;又如同义词辨析:Panic suddenly _______ me when it was my turn to speak. A.grabbed B. drew C. caught D. gripped。答案查看方式可以设置为学生答完题后马上看到答案,这样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就有一个快速、直观的了解。老师也能通过平台的统计功能立刻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学习难点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和讨论。

5 互联网的运用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没有脱离网络这个强有力的工具。如利用U校园把从网络上筛选的视频资源发布给学生;学生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使用的“有道词典”和网络资源,提交答案时用到的U校园平台;学生主题报告后分享至英语学习群;此外课前的听力练习要求学生用到U校园教材学习的相关功能去听题和答题;课程学习完成后的随堂测试也是在U校园平台完成的。

6 总结

本单元的教学有效地利用了互联网,在分享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了各种课堂活动。其中分享不仅仅局限于学生间的分享,老师在课前的准备中,也与学生分享了视频资源;课堂活动中分享了“rip current”的图片和相关知识;同义词辨析时也将几组词的英英释义的对比图片发至平台的补充资源,这样学生就能随时查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会要求他们用到相应的手机app来辅助他们,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学会了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学生和老师都会感觉到分享是无处不在的。而学生分享的内容也能随时成为课堂上的一个火花,去点燃更多的埋藏在记忆中的知识,把曾经学过的和正在学的知识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健康良性的有机体,不但加深了印象,也让学生颇有成就感。

毋庸置疑,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利器,如果能够善用网络,老师不仅能够完成自我学习,也能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找到教学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难点。而网络资源的丰富也为老师和学生的分享提供了强大的后盾。这种分享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在课后的交流中,如老师常常能够通过班级的学习群分享学生关注或感兴趣的其他信息,如四六级复习方法、口语听力的提升技能、英美文化中的热点现象、有声书、电子书、电影等等。这种学习方法和分享的习惯已成为常态,也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笔者也将不懈地尝试互联网+分享式教学,找到更灵活更有效的方法将二者结合起来,为英语教学增添新气象,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增添更多的助力。

猜你喜欢

词汇互联网+校园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