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容山自然保护区候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现状及对策

2018-02-13黎燕群

乡村科技 2018年36期
关键词:监测站候鸟保护区

黎燕群

(广西大容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广西 北流 537400)

野生动物的疫源疫病监测是森林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陆生野生动物还是候鸟,身上都会有各种病菌,这些病菌是导致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于动物身上携带的病源,如果不能及时预防处理,不仅为害候鸟及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命安全,更会在人类中传播,对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疫源疫病监测是对野生动物及迁徙候鸟做好监测工作,发现异常并及时应急处理,不仅是对野生动物繁衍和生存的一种保护,而且是为当地居民生命健康负责[1-2]。广西大容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多种野生动植物,每年有很多候鸟来此越冬,本文以大容山保护区为例,对候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进行探析。

1 大容山保护区野生动物及候鸟种类

查阅历次自然资源考察报告,综合近年红外相机监测研究发现,广西大容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2种,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分别是苍鹰(Accipiter gentilis)、雀鹰(Accipiter nis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普通鵟(Buteo buteo)、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燕隼(Falco subbuteo)、红隼(Falco tinnunculus)、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原鸡(Gallus gallus)、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青鼬(Martes flavigula)、白腿小隼(Microhierax melanoleucos)、蛇鵰(Spilornis cheela)、草鸮(Tyto capensi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和小灵猫(Viverra indica)。

大容山保护区有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动物62种,包括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a)、花姬蛙(Microhyla pulchra)、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棘腹蛙(Quasipaa boulengeri)、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金环蛇(Bungarus fasciatus)、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三索锦蛇(Elaphe radiata)、舟山眼镜蛇(Naja atra)、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灰鼠蛇(Ptyas korros)、滑鼠蛇(Ptyas mucosus)、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池鹭(Ardeola bacchus)、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八声杜鹃(Cacomantis merulinus)、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大杜鹃(Cuculus canorus)、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纯蓝仙鹟(Cyornis unicolor)、灰树鹊(Dendrocitta formosae)、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发冠卷尾(Dicrurus hottentottus)、灰卷尾(Dicrurus leucophaeus)、画眉(Garrulax canorus)、黑脸噪鹛(Garrulax perspicillatus)、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蓝翡翠(Halcyon pileata)、绿翅短脚鹎(Hypsipetes mcclellandii)、栗背伯劳(Lanius collurioides)、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蓝喉拟啄木鸟(Megalaima asiatica)、凤头鹀(Melophus lathami)、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长尾缝叶莺(Orthotomus sutorius)、大山雀(Parus major)、绿嘴地鹃(Phaenicophaeus tristis)、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黄眉柳莺(Phylloscopus inornatus)、黄腰柳莺(Phylloscopus proregulus)、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红耳鹎(Pycnonotus jocos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丘鹬(Scolopax rusticola)、寿带(Terpsiphone paradisi)、黄脚三趾鹑(Turnix tanki)、乌鸫(Turdus merula)、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黄鼬(Mustela sibirica)、鼬獾(Melogale moschata)、猪獾(Arctonyx collaris)、果子狸(Pagumalarvata)和小麂(Muntiacusreevesi)。

大容山保护区候鸟30种,其中夏候鸟11种,冬候鸟19种。夏候鸟包括四声杜鹃、八声杜鹃、噪鹃(Eudynamys scolopacea)、小鸦鹃、小白腰雨燕(Apus nipalensis)、家燕(Hirundo rustica)、金腰燕(Hirundo daurica)、黑卷尾、海南蓝仙鹟(Cyornis hainanus)、冠纹柳莺(Phylloscopureguloides)和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冬候鸟包括红尾水鸲(Rhyacornis fuliginosus)、铜蓝鹟(Eumyias thalassina)、小鹀(Emberiza pusilla)、灰头鹀(Emberiza spodocephala)、褐柳莺(Phylloscopus fuscatus)、黄腰柳莺、黄眉柳莺、北灰鹟(Muscicapa dauurica)、黑喉石鵖(Saxicola torquata)、北红尾鸲(Phoenicurus auroreus)、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红尾伯劳、白鹡鸰(Motacilla alba)、黄鹡鸰(Motacillaflava)、灰鹡鸰(Motacillacinerea)、田鹨(Anthus novaeseelandiae)、树鹨(Anthus hodgsoni)、金眶鸻(Charadriusdubius)和蓝矶鸫(Monticolasolitarius)。

这些候鸟等野生动物通常都会携带病菌,非典、禽流感甚至艾滋病的衍生和最初发现病变都是来自于动物病菌。对于这些野生动物及候鸟,疫源疫病监测站应做好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严防可能出现的疫情扩散情况,切断疫源传播各种渠道和所有可能的路径。这既是对候鸟及其他野生动物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保护,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2 大容山保护区野生动物及候鸟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现状

为做好大容山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2011年建立了自治区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017年11月被林业厅确定为标准站。监测站建立了专门办公室,并配备了工作人员,而且建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初检室,购置了超低温冰箱、显微镜、解剖镜和采样箱等实验室设备,能开展简单的采样和初检工作。监测站拥有单反相机1台、数码相机13台、红外相机23台等野外监测设备,野外监测工作能顺利开展。监测站建立了自己的监测信息管理体系,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3 大容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存在的问题

3.1 监测防控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监测人员对于疫源疫病监测不够重视,缺乏对疫情的深刻认识;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少相关的监测设备及救急物资;职能定位比较模糊,职权出现交叉重叠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疫情监测与疫情防控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当前监测站人员的工作职责还未落实清楚,监测站的主要技术力量忙于林政等其他部门的工作,不能集中精力做好监测站工作,至使监测站的许多工作未能及时开展,工作滞后。

3.2 监测防控工作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撑

经费问题一直是影响监测防控工作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大容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比较丰富、数量较多,这些野生动物分布点多、面广、范围大,监测所要达到的战线随之拉长,且这些地段多为偏僻地区,再加上经费不足,缺少应急物资储备,很难做到全面的实时监控,这就导致监测防控任务难度大。与此同时,大容山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聚集地之一,每年候鸟迁徙时期都会有数以万计的候鸟穿过保护区或在保护区做迁徙式的停留。世界上共有8条候鸟迁徙的路线,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包含了3条迁徙通道,大容山为3条迁徒通道中最主要的通道[3]。这些候鸟群的数量和种类众多,其监测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的任务量被无形加大。经费不足极大地降低了监测效率,影响了疫病监测效果。

3.3 疫源疫病研究比较落后,缺乏专业人才

现阶段,对森林资源管理中疫源疫病的研究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疫病防治工作的需求。主要问题在于缺少相关的监测点,无法对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习惯、活动范围等资料进行详细的掌握。对于候鸟的生活规律、迁徙路线、停留时间、分布区域等具体的资料也掌握得不够详细,缺少进一步研究的资料。正是因为缺少第一手研究资料,无法对这些野生动物进行深入细致的种类划分和科学研究,无法准确判断这些野生动物及越冬候鸟身上携带的病源,致使源疫病研究相对滞后,遇到紧急情况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

3.4 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不够,监管不够严格

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较弱,也极大地增加了疫情监测防控的难度。野生动物的分布较为广泛,活动范围较大,监测机构难以做到全方位监管。正因如此,给了偷猎分子可乘之机。非法偷猎野生动物的情况时常发生,贩卖、走私野生动物的事件屡禁不止。偷猎行为不仅触犯了法律,严重威胁了野生动物的生命安全,而且可能导致疫情的传播。众所周知,野生动物身上携带有病菌,是疫病的主要来源,因此这些偷猎贩卖野生动物的行为极有可能导致疫情向外传播,使更多的人感染疫情[4]。

4 加强对候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的措施

4.1 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制度

正常开展监测防控工作,必须健全监测制度。主要从以下4点着手:①坚持原则,明确监测人员的职权范围,明确监测人员的职能分工,建立疫情应急预案,保障疫情出现时能及时处理;②加强监测巡查,对陆生野生动物、鸟类及迁徙候鸟的生活区域加大监测力度,时刻观察记录,遇到异常情况要第一时间进行通报预警,将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③加强监管,进行一对一管理,全面落实基层责任制;④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短片、林业人员及疫源疫病监测站人员进行讲座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倡爱护野生动物。

4.2 资金要落实到位

当前,大容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很多基础设施无法建立,很多监测机构的设备过于老化,无法更换更加先进的设备,同时野生动物突发应急处置也急需经费支持。缺少资金造成的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不利于疫病监测防控。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疫源疫病监测站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林业部门专门建立一项用于野生动物应急处置的专项资金,严格监管,保证专款专用。

4.3 提升监测防控疫源疫病的技术水平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工作的开展要紧跟科技的发展步伐,将“互联网+”与野生动物的监测防控工作结合起来,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引进高科技的专业设备,利用远红外相机进行野外监测,利用卫星对野生动物进行定位,利用大数据对候鸟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还可以通过这些新技术对野生动物的疫情进行远程诊断,借此判断疫病疫情。除此之外,可以通过信息共享,让更多的人关注检测防控工作,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4 打击偷猎行为,严格执行免疫措施

近几年来,由于食用野生动物而感染疫病的新闻屡屡出现,联合国粮农组织更是发出警告:食用野生动物会加剧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风险。由于盗猎者猖獗,导致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这些野生动物往往携带各种病菌,是引发疫病的主要源头。这些野生动物经过非法贩卖出现在餐桌上,人们接触食用就有感染疫病的风险,威胁人们的生命。因此,必须严厉打击偷猎者,杜绝偷猎行为的发生,斩断疫病病源的传播途径。此外,对于发现非正常死亡的野生动物,要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执行免疫措施,将可能出现的疫情扼杀在萌芽中。

无论是对于野生动物,还是对于当地居民,都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候鸟等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防控。这不仅保护了野生动物的生命,保障了地区生物的多样性,而且维护了地区居民的生命健康,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监测站候鸟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致命的超速
我是一只小候鸟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县级环境监测站发展的困难与对策研究
守护绿色陶都的“幕后英雄”——走进江苏省宜兴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
与酷暑奋战的环保英雄——宜兴市环境监测站现场采样组的一天
环境监测站计量认证现场评审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洋候鸟”回闽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