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改革下的甘肃农垦发展路径研究

2018-02-13马小黎张东伟钟新榕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农垦甘肃供给

马小黎,张东伟,梁 伟,钟新榕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与经济信息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农垦成立于1953年,经历了多次体制改革和调整,2002年组建了甘肃省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农垦集团一直以农业增效、职工增收、引领科技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发展目标[1]。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诸多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转型与提高农业经济市场竞争力上明显力度不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可以从根本上调整农垦农业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农业经济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农垦改革和发展取得新的进展。

1 甘肃农垦农业发展现状

甘肃农垦拥有土地总面积54万hm2,其中耕地面积5.4万hm2、草地24.73万hm2、林地3.27万hm2、水利用地0.73万hm2、建设用地0.77万hm2,其余为未利用土地(主要是戈壁荒滩)。2015年农垦农作物播种面积6.46万hm2,其中粮食作物3.16万hm2,产量36.47万t。在全国农垦34个垦区中,甘肃农垦近些年在农机、现代节水装备、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都走在前列,建成大条田1.67万hm2、水肥一体化2.67万hm2,发展产业基地13.3万hm2,每年为社会提供60万t农产品,带动周边20万多农户,转移劳动力10万人[2]。2015年甘肃农垦营业收入达到41.7亿元,利税3亿元,已成为甘肃省最大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2 甘肃农垦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农垦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同时农垦又属于特殊的企业,它与农民家庭承包制不同,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存在差异,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适用于农垦,而且各项惠农政策、民生政策也能覆盖农垦[3]。因此,农垦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下自身结构与经营结构性改革既面临机遇又存在挑战,改革迫在眉睫。

2.1 促进甘肃农业发展

“一带一路”的提出,为地处丝绸之路核心区域的甘肃农业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为甘肃外向型农业发展创设了良好环境。在全国经济产业转型和“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甘肃省正处于城镇化与现代化农业加速发展的重要契机,全省农业也迎来了巨大发展前景。

甘肃农垦企业多数集中分布在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市、酒泉市、张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这一带农业发达,灌溉农业历史悠久,是甘肃重要农业产区之一,也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号称“西北粮仓”[4];又是“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有着天然的区位与自然优势。在面临农业经济调整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的关键时期,甘肃农垦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已有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等,促进新兴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突出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通过提升农垦农业发展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增强甘肃农业市场竞争力,并推动全省农业经济增长。

2.2 有效解决农业供需矛盾

当前,我国在农业方面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且主要是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即一般的农产品不缺,甚至还会出现供大于求,但优质、绿色农产品不足,多数高端农产品还要依赖进口,才能满足市场需求[5]。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甘肃农垦建成了牧草、玉米、食用向日葵、蔬菜、特药和果品为主的6个基地,虽然有一定规模,但是由于结构相对单一,农业产业融合速度较为缓慢,加之产品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总体品质不高,质量安全不能保证,不能满足市场对安全、绿色、高品质农产品的追求,只能向市场提供低端产品,市场竞争力非常有限。农业供给结构性矛盾已成为阻碍甘肃农垦,乃至甘肃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突出性问题。因此必须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大力推动甘肃农垦的改革,促使农垦农产品供给质量、数量与种类更符合市场需求,进而提升其农业供给质量与产出效益。

2.3 提升农垦产业效益

甘肃地处内陆,农业市场规模化与组织化程度较低,发育相对不完善,农业种植结构中容易出现单一性和盲目性,使得农产品生产效益不理想,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甘肃农垦目前采用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经营模式,这种分散式、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着一定局限性,资源合理配置与农业产业特征之间构成了矛盾,农业经济难以真正走向大市场,导致农业产业效益难以提升,这也对农垦发展、职工收入和农产品市场效益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垦农业经济的发展,突破农业经济发展中对其生产制约的因素和环节,只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让更多的创新技术和成果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让农业产业结构向集约化、生态化和绿色方向发展。以市场为出发点,降低生产风险,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水平。在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的低效益、粗生产等弊端的同时,要通过农业资源的整合优化,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在“质”的层面飞跃,以质量带动市场,以市场提升效益。

2.4 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竞争力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农业开始显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农产品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严重、农业规模不适应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趋势、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提升等。甘肃农垦发展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农垦农业技术发展的滞后,农产品成本高,给农产品供给竞争力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农垦生产中的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包括机械、化肥、农药、种子、劳动力等成本,这些因素直接拉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使农业的效益提升空间不断被挤压。

农业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在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供给总量不变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前提下,主攻目前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对农业产品供给进行调整和转型,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通过解决农业生产的基本矛盾,对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增加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发展标准化、品牌化农业,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3 甘肃农垦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目的是适应市场需求,改善供求关系,通过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以提高竞争力,增加农业收入。要实甘肃农垦现代化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农垦农产品供给水平,必须稳定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农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农垦农业产业发展向着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1 明确农垦发展和改革方向

2015年12月,《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即“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切实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意见》肯定了农垦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这给甘肃农垦的改革指明方向,为农垦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深化农垦改革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有利于甘肃农业发展的改革之路,最终目的是实现农垦的持续性、高效性农业供给,为建设具有区域特征与地方优势的农业产业夯实基础,构建起甘肃现代农业体系,进而实现农业结构转型与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将甘肃农垦打造成为集粮食生产、加工、仓储、贸易等为一体化的特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3.2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发展生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经济发展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利用甘肃特殊的生态条件,在具有自然优势、区位优势的农垦农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农业,发挥甘肃省农业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不但可以丰富农垦产品业态,改善基础设施,还可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发展布局,补农业短板,带动农垦职工增收和产业脱贫,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增加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通过发展标准化、品牌化农业,提供更多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3.3 建立甘肃农垦品牌战略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转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着眼于改善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所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当前,我国农业已经到了大力加强品牌建设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企业转型、农产品消费升级和提高市场竞争力,都要求进一步加快农业品牌建设步伐。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甘肃农垦应调整调优农产品结构,突出“绿色”,调顺产业体系,突出“创新”。首先,要大力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选择知名度高、影响大的品牌作为当家品牌,积极培育一批市场认同度高、质量过硬、消费者认可的、市场占有率高的地方性品牌产品,真正将品牌产品批量做大、产业做强、质量做优、品牌做响[7]。其次,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对于充分体现区域产业布局特点的重点农产品加强保护,积极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努力创建有甘肃区域特色的地标品牌。第三,农垦应利用已有的科技基础,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最后,要切实加强品牌建设统筹规划,加快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加大品牌营销推介,强化品牌监督管理,着力夯实品牌建设基础支撑,推动优化品牌建设政策环境,促进农垦农业品牌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3.4 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化程度的进步,农业从单纯的生产农产品向全链条延伸,向多功能拓展,与二三产业融合,从“一产”到“六产”,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境界。农业供给侧结构的改革,通过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可以加快农业内部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形成农业的新业态[8]。作为甘肃农业“国家队”的甘肃农垦,一是可以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区域特点以及几大产业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或者“企业+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以及其他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模式,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形成特色产业基地产前、产中、产后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在市场发展上,可积极开拓优势农产品的海外市场,大力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提升甘肃农垦农业整体竞争力,打造有形的产业链,提升无形的价值链。二是加快中心集群发展,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创建甘肃农垦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积极推动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围绕综合服务、加工物流、休闲观光、特色种养等方面,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通过一系列积极行动,健全完善农业产业链、就业链、价值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5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甘肃农垦改革发展得以有效地推进,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又需要转变农场职工的发展观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都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为实现这一目的,农垦发展十分需要新型职工作为人力资源保障。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是培养农业经营主体的根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参与者经营农业产业[9]。这就要求农垦集团需要充分重视农业人力资源在农垦农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生产技能等,联合高校、地方中职学校等教育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梯度化的人才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张金虎.甘肃农垦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农垦,2015(7):25-27.

[2]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3]李含琳.甘肃农垦农业发展现状和对策探讨[J].甘肃农业,2014(20):3-4.

[4]于文军.河西走廊戈壁酿酒葡萄栽培管理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0(6):53-53.

[5]周 倩.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意义、困境及其实现路径[J]. 农业经济,2017(3):3-5.

[6]王 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经济理论解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7(4):2-12.

[7]刘 伟.基于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的甘肃省农业现代化问题研究[J]. 南方农业,2017(5):80-81.

[8]黄祖辉.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历史回顾、问题实质与改革重点[J].南方农业大学学报,2016,16(6):1-5.

[9]张东伟.新时代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探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7(12):99-102.

猜你喜欢

农垦甘肃供给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点“土”成金 农垦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