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2018-02-13靳玉乐,张铭凯
靳 玉 乐,张 铭 凯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市 400715)
努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靳 玉 乐,张 铭 凯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市 400715)
努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必然诉求。其重要意义体现在彰显教育思想体系的中国智慧、推动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发展和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的稳步实现,主要内容包括以优先发展为战略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满意为目标追求、以深化改革为前进动力、以中国特色为发展方向和以扩大开放为世界担当,特点属性表征为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贯通、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互补和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兼容,具体路径在于深掘中华传统教育财富、凝练本土教育实践智慧和构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由此,不断释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魅力,不断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朝着人民更加满意的美好方向发展。
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教育改革;立德树人;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努力办好人民更加向往、更加满意的美好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使命和题中之意,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坚定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以世界发展大局的视野,论述了我国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高瞻远瞩,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不仅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宝库,同时指导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2]因此,要努力探索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具体从意义、内容、特点和路径等方面展开探讨,以富含新时代气息的教育思想体系引领、推动、滋养中国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最终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的稳步实现。
一、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意义
(一)彰显教育思想体系的中国智慧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新时代的教育必将肩负新的使命、面对新的挑战、获得新的机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时代坐标。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伟大国度,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孕育教育先贤的沃土,一大批享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他们的深邃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精神给养。任何时代都有前世今生,任何时代也都有明天未来,伫立在新时代的坐标轴上,回眸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那些经过时代涤荡保留下来的宝贵教育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富有生气。诚然,思想是实践的向导,教育思想将为教育实践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何况,今天的中国教育并不是“白手起家”,我们有必要在回眸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鉴古知今、继续前进。这意味着,努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就是要突出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凝练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为中国教育自省寻求历史智慧;二是阐释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本土气质,可以为中国教育自信觅得源头活水;三是推动中国教育思想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可以为中国教育自尊赢得宽广舞台。而这些,实际上都是为了进一步彰显教育思想体系的中国智慧,这种凝聚着中国智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既可以化解新时代教育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难题,也可以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破浪前行。
(二)推动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化发展
新时代孕育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处于这样的时代境遇中的教育必将呈现更复杂的发展态势、必将面临更严峻的深化改革、必将满足更高层次的人民期待,而能不能准确把脉时局,能不能有效推进改革,能不能践履人民诉求,是关乎教育发展品质的重要问题,更是关乎教育发展道路的关键问题。这就是说,在新时代的坐标上探讨教育改革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要以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以及教育实践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的前提性问题。毋庸置疑,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不动摇,努力推动教育实践朝着不断改革创新的方向发展。然而,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必定是有新内容、新意涵、新发展的,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必然是有新特点、新目标、新挑战的,这意味着不能以不变的教育思想指导变化着的教育实践,也意味着不能以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因而,努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有助于更好彰显思想创生的生命力,更好发挥思想指引的适切性,更好积蓄思想发展的持久性。简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深入探索,终将推动中国特色教育改革实践向着人民更期待、更接受、更满意的均衡、优质、公平、绿色的方向不断深入发展。
(三)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的稳步实现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深刻地体现为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关键靠教育。“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谋划,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谋划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战略气魄和胸怀。”[3]客观说,近些年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一些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学习。但是,教育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长期性、潜在性、深层次问题,制约着教育优质、均衡、公平发展的进程,也在长远意义上影响着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为此,要着力于深化改革。通俗地讲,教育强国意味着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拥有更大的主动权,也意味着更好展现中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新成绩,在未来国际舞台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必须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底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时代特色,稳步推进。不顾我国教育实际,不顾时代发展特点一味学习西方,不仅可能水土不服而且会迷失自我。因此,助力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成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必须以着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为基本立场和行动总纲。换言之,只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才符合当今中国教育的气质、适合当今中国教育的风格、契合当今中国教育的需要,也才能助力中国教育由大向强稳步发展。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一)教育的战略定位:优先发展
把教育摆在整个社会发展链条中的何种位置,在根本上体现着我们是如何认识教育以及我们将会如何发展教育这一重要的价值取向。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4]。这是对教育价值的深刻论断。同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贺词中明确表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5]。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6]。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7]。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重要论断体现着他对教育事业的深切关怀和对教育战略地位的深刻理解,为教育的持久发展奠定了战略支点。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教育的终极旨趣和根本追求就在于育人,为谁育人、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教育发展的本源性问题。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中希望学校,“承担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8]。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9]。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7]。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都表明,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工作,教育的持久健康发展必须落实好立德树人这项重要任务。
(三)教育的目标追求:人民满意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目标。尽管不同时期人民对于教育的期待不同,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历来是党和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追求。2013年9月,在给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5]。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分析了搞好我国教育事业的艰巨性后指出,“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6]。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的贺信中提出,“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11]。2016年9月,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7]。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8]。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围绕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持久健康发展等核心问题,无不是要满足人民对于优质、均衡、公平、美好教育的需要,也无不是要使教育愈加让人民满意,而这正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孜孜不倦的追求。
(四)教育的前进动力:深化改革
改革创新是深化发展的内在诉求和必然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需要在改革中走向深化,在创新中实现自觉。2013年4月,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开掘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4]。同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12]。紧随其后的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颁行,在其中,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首要内容提出[13]。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经费投入体制、考试招生及就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人事薪酬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7]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并对各级各类教育深化改革的方向作出指示。[2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既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问题,也指明了如何进行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方略,是促进教育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教育的发展方向:中国特色
教育为了谁的问题,关乎教育发展的目的问题,也关乎教育发展的方向问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毋庸置疑要体现中国特色。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希望广大教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14]。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成功的”[9]。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0]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再一次提出:“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15]这些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教育的发展方向问题,即扎根中国大地、办出中国特色。
(六)教育的世界担当:扩大开放
当今世界各领域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交融性特征,各国教育的发展都希望获得更先进的世界经验,扩大开放、增进交流成为推进我国教育强国进程的战略选择。2013年9月,在给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5]2014年9月,在致信祝贺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通过交流互鉴和创造性发展,使之在当今世界焕发新的生命力。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16]2015年5月,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11]2016年9月,在致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17]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断表明,我国教育愿在积极扩大开放中进一步增强国际社会影响,进一步承担作为世界大国对促进人类社会向着美好未来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这深刻反映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世界担当与高远格局。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特点
(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互通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18]以中华文化为基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实践,亦应符合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19]这意味着,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需要以历史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进行整体观照,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历史性、时代性和此二者的互通性。具体而言,历史性指的是要梳理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审慎地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教育观点、教育主张、教育导向等,既不恋旧,也不忘旧,批判性地汲取其中符合新时代格局的精华,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构成基础。时代性指的是要审度新时代教育思想发展的新境遇、新要求、新方向,客观地看待新时代的教育难题、教育诉求、教育理想,既不冒进、也不怯进,创造性地回应新时代教育思想的使命与担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刻写时代印记。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互通指的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置于新时代坐标中加以检视,无论是新思想还是旧论断,只要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实际,只要有助于助力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都应该成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有益借鉴。
(二)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互补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20],然而,“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19],这就要求推陈出新、创造转化。中国教育在这样的思想文化滋养中独具特色,可以说,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共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发展的鲜明特点。实际上,在中国教育发展的传统中,积淀了许多至今都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思想,自孔子以降,一大批教育先贤的教育思想为传统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现代社会,一些符合社会发展特征的新教育思想被广泛传播和实践,推动着现代中国教育的稳步发展。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新时代教育,一方面需要在认真总结传统教育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稳扎稳打,另一方面需要在敏锐洞察现代教育发展特点走向的过程中探索前行。这就是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必定会呈现传统性与现代性互补的特点。传统并不意味着落后,现代也并不代表先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过程中,把握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互补这一特点,就是要以传统厚植根基,以现代指引方向。
(三)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兼容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其题中的关键之意之一即“中国特色”,这意味着必须彰显教育思想体系的本土性。实际上,孕育并发展于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中国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增强教育自信、实现教育自强不可忘却的宝贵精神资源。彰显教育思想体系的本土性,就是要不断与本土教育思想家及其思想展开深度对话,也就是要继续培植适合本土教育思想生发的沃土,还就是要促成本土教育思想的转化性发展和自觉性改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19]这就是说,强调教育思想体系的本土性并不是要忽略甚至掩饰世界性,恰恰相反,走向世界教育舞台,并在世界教育舞台赢得更大的话语权是教育强国的内在追求,也是强国教育的鲜明特征。“中国教育的开放发展不仅基于我国教育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涵盖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教育责任。”[21]由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探索的世界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主动走出去,在世界教育舞台上尽情展示中国教育智慧,增强中国教育的世界认同度和影响力;二是积极引进来,把世界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与中国教育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有效发挥他山之石在解决本土问题中的有效作用。概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就是要在本土性与世界性的兼容中,既立足本土,又放眼世界,既自立自强,又善于借力,最终,使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可以有效指导中国教育实践向着人民更期待、更满意的方向发展,而且可以推进中国教育强国的进程,与此同时为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四、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路径
(一)深掘中华传统教育财富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1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根植于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沃土中,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贤教育哲思不仅打牢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地基,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道路。在新时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不能罔顾历史,也不能忘却过去,因为没有历史,就无所谓今天,也无所谓未来。既然如此,究竟历史能给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以什么样的启迪,换言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如何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要不断深掘中华传统教育财富。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探索:其一,深入总结提炼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在与新时代特质的融合过程中不断进行新阐释、不断赋予新意涵;其二,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特点、阶段、规律、经验、教训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廓清认识论起点;其三,深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传统思想和宝贵传统教育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不断获得来自思想和文化的动力。如此,使得中华传统教育财富的价值在不断被挖掘中得以觉醒和彰显,最终成为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智慧。
(二)凝练本土教育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展现为‘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关切与‘应当如何做’的理性追问的统一。它在赋予智慧以实践品格的同时,又使实践获得了智慧的内涵”[22]。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享誉中外的教育实践,这些既是当时教育思想的践行范例,也是新教育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思想指引着实践,实践孕育着思想。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不能忽视中国的教育实践本身,也不能忽视基于中国教育实践萌生的教育实践智慧。一方面,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些广为流传的经典教育实践案例,渗透着教育先贤的教育实践智慧,依然可以对今天的教育实践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教育进程中开展的一系列教育实验、教育改革、教育计划等,都是扎根中国大地进行的教育实践,都蕴含着中国教育的本土意味,都是中国教育思想的时代践行,是我们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办人民更满意教育的现实基础。这就是说,咬定本土教育实践,凝练本土教育实践智慧,必然是也应该是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路向之一。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只有那些适应新时代方向和诉求的实践智慧才可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有益参考,也才可能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实践持续发展。
(三)构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
话语是思想的表达,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理应由中国话语来表达,这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探索需要重视中国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实际上,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是话语自信的体现,也是获得更大话语权的先在条件。“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20]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和大国地位的不断显现,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在世界舞台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担负更大的责任。教育是强国的基本方略也是国强的重要指标,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必定是教育强国。换言之,教育强国乃是世界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23]。因而,构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关键是要运用中国的话语阐述好中国教育思想的精髓,同时要彰显中国教育思想的自信,进而促进中国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舞台绽放魅力。这样,以中国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为着力点,进一步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探索,进一步助推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进程。具体而言,构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梳理并强化我国教育术语、名词、提法、用语、名称等,形成中国教育概念体系;二是总结并提炼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完善中国教育理实一体化的诠释系统;三是积极并审慎对待我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对话交流,注重中国气派、中国底蕴、中国格局的话语魅力彰显,探索中国教育对外特色话语。如此,以中国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更好地诠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新内容、新思想、新旨趣。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顾明远.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前进方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一)[N].中国教育报,2017-07-26.
[3] 王嘉毅.吹响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二)[N].中国教育报,2017-08-01.
[4]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04-22.
[5]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
[6]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7]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2016-09-10.
[8]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全校学生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3-10-07.
[9]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10]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1] 习近平致信祝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5-05-24.
[12] 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N].人民日报,2013-10-02.
[1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14]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人民日报,2013-09-10.
[15]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N].人民日报,2017-10-04.
[16] 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J].孔子学院,2014(6):12.
[17] 习近平向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致贺信[N].人民日报,2016-09-11.
[18]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
[19]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14-09-25.
[20]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21] 程斯辉,李汉学.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教育事业新发展[J].教育研究,2017(6):4-11.
[22] 杨国荣.论实践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2012(4):4-22.
[23] 吴康宁.教育的品质:教育强国的“软实力”[J].教育发展研究,2015(11):1-4.
10.13718/j.cnki.xdsk.2018.01.001
2017-11-12
靳玉乐,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南大学“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重大科研专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SWU1709724),项目负责人:靳玉乐。
G41
A
1673-9841(2018)01-0005-07
责任编辑 曹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