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分析
2018-02-13孟凡杰
孟凡杰
(山东省菏泽市农业科学院 274000)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是指由于副猪嗜血杆菌所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细菌疾病。当前,由于饲养技术不当及猪呼吸道综合征疾病的发生,使得此种疾病呈现出流行趋势,对于猪的影响非常大,此种疾病的发病率在10%~20%,病死率高达50%,由此对于养猪场的正常运营产生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以降低猪的死亡率,保证养猪场的运营效益。
1 诊断
1.1 症状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主要发病猪群是一些4~8周的断奶仔猪,一些10日龄左右的仔猪和4月龄的育成猪,偶尔也会发病,但是主要集中在断奶的仔猪群中,仔猪群在断奶阶段,免疫力降低,对环境的应激反应比较强烈,很容易受到病菌的感染,而且在发病的同时,还可能与其他病症交叉感染,导致猪群出现发热、关节肿胀行走有困难、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和共济失调等问题,很多死猪都会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一般被感染的猪群,都会出现生长不良的情况,在感染之后很容易出现急性病症,导致死亡率极高[1]。
1.2 实验室诊断
症状诊断有时会存在误差,所以想要进行详细和确定的诊断,就需要在实验室进行,一般都会使用传统的细菌分离;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中的PCR、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血清学检测技术中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实验、平板凝集实验等。这些方法的使用能够准确地对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诊断。
在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快速诊断中,血清学检测技术无疑是拥有极大优势的,现在已经成为了检测中的常用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现在已经得到了发展,出现了很多测试剂盒,在使用的过程中,十分方便迅速,能够有效提高疾病检测的效率和质量[2]。另外该检测方法对病菌的敏感性比较高,测试剂盒的应用使操作更加简便,这些都便利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工作,使得整个检测工作的操作更加简单、迅速,检测的结果也更加科学和准确,所以能够被大范围地应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检测工作中。分子生物检测技术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检测技术相对来说科技含量比较高,但是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该检测技术也将会将扩大应用范围,利用其本身的优越性成为病情诊断工作中的重要检测方法。
2 防治措施
2.1 药物治疗
如果发现仔猪出现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相关症状,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在治疗时一般会使用饮水给药和注射给药两种治疗方式,在进行用药时,一定要根据猪的体重和每天的给料量进行计算,在给药时,针对季节的不同,给药量也会发生改变,相对来说,夏季的给药量比较高,常用的饮水给药是氟苯尼考原粉和酒石酸泰乐菌素;注射给药,都是注射氨苄西林注射液。药物预防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预防方式,尤其是在猪的疾病没有大规模爆发之前,针对个别的病症可以利用药物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2.2 重视饲养管理
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饲养管理不到位,该病的主要发病猪群是仔猪,仔猪在断奶期间的免疫力很低,所以饲养工作一旦不到位,就会很容易引发猪的免疫抑制,所以在进行饲养工作时,一定要对饲料和饲养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3]。首先是猪饲料一定要保证质量,要使用健康安全的饲料,注意做好对饲养环境的消毒工作,定期对猪舍进行清理和消毒,还要经常更换消毒液,保证猪舍的清洁度,仔猪在免疫力提高之前要尽量避免更换饲养环境,因为仔猪对于外界环境的刺激应激反应比较强烈,所以要避免对仔猪转群,减少对其的刺激。
2.3 做好疫苗接种
想要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各种疾病的最有效的方式,所以需要对仔猪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疫苗的接种,在接种时,应该选择质量合格生产厂家可靠的优质疫苗,保证疫苗的质量和有效性。但是副猪嗜血杆菌的疫苗,由于病原的不同,和病原的血清型种类比较多,而不同的血清之间,不能进行交叉保护,所以在选择疫苗时应该尽量选择多价苗[4]。
结语
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成为危害全球养猪业的一种典型性细菌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也比较高,由此不利于养猪场的正常发展。因此应当加强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研究,降低此种疾病的发病率,为养猪厂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