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索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2018-02-13罗远林徐燕梅李林玲杨锦龙
罗远林 徐燕梅 李林玲 杨锦龙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是一种病情严重程度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与纤维斑块破裂存在密切联系[1]。此次研究主要为探讨比索洛尔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A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55~76岁,平均(67.28±2.94)岁。B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53~75岁,平均(67.10±3.1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硝酸异山梨酯(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H32024005,10 mg/次,3次/d)、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J20130078,100 mg/次,1次/d)、阿托伐他汀(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 H20120021,20 mg/次,1次/d)常规治疗。心绞痛急性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 H11021022)0.5 mg。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比索洛尔(Merck KGaA H20160474)辅助治疗:5 mg/次,1次/d。B组在A组基础上接受低分子肝素(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H20060190)辅助治疗,4 000 U 脐周皮下注射,每12 h用药1次。连续用药7 d后对比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发作程度评估治疗效果。显效:心绞痛发作频率下降80%以上,心电图基本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频率下降50%~80%,ST 段回升大于1.5 mm;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等凝血液流变学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A组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1.82%;B组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0,P=0.040)。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纤维蛋白原、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LVESD、LVEDD、LVE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B组患者LVESD、LVEDD水平较低,LVEF水平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A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A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A组有1例患出现轻微头晕,1例患者出现轻微消化道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B组有1例患者轻微消化道反应,2例患者出现肝素注射部位瘀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9,P=0.664>0.05)。
3 讨论
近些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患者首发年龄在不断下降,现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命健康安全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诱因,但关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导致原已狭窄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是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生的主要原因[2]。血管栓塞会导致心肌细胞供血供氧不足,影响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造成冠状动脉痉挛,最终引发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比索洛尔是第3代β受体阻滞剂的代表性药物,其主要作用为阻断肾上腺素与心脏β1受体结合,从而减缓自主窦性心率和异位起搏点频率,延缓房室结和房室旁道兴奋的传导,改善心肌缺血,且该药物选择性较高,对β2受体受体影响较小。甄宇治等[3]研究结果显示,比索洛尔辅助治疗还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内分泌因子水平,对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解聚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相较于传统肝素,低分子肝素有效降低了用药后出血的发生率,且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髙,患者用药无需长期监测,临床应用较为方便[4]。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且B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心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A组,表明两种药物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血凝状态,降低血液黏度,提高患者心功能。同时,两种药物联用不会增加用药风险,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