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动串”达成形象性与抽象性的和谐
2018-02-12吴嫦云
吴嫦云
【活动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 分组比赛,展示结果。
向学生分发一大一小两种树叶,开展“树叶涂色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结束,展示结果。
2.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根据学生反馈信息进行交流,得出共识。
游戏导入活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涂完了,而有的没涂完,原因是什么。正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困惑中时,笔者及时引导他们初步感知树叶有大有小,实际上就是树叶的“面”有大有小,继而引出面的概念,在初步的体验中为认识面积做好铺垫。
【活动二】直观操作,丰富表象
学习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
1. 比一比:不同的人手掌面的大小。
2. 摸一摸:课本封面、桌面等物体表面的大小。
3. 找一找:其他物体表面的大小。(课内引向课外)
4. 拆一拆:认识立体图形表面的大小。(如剥开的橘子、拆开的盒子等)
5. 说一说: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学生的思维从动作开始,本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比、摸、找、拆等一连串直观操作,感悟“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大小”这一基本概念。好的数学课堂,就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积极唤醒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感性认识,感知“物体表面”的基本内涵,进而感知物体面积的全面性,并在各自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活动三】体验探究,尝试描述
课件展示由课本、树叶、硬币等实物图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图略)
1. 思考:这些图形有面积吗?在哪里?
2. 演示:请学生上台摸一摸封闭图形的面积;全班同学一起用手“刷一刷”封闭图形的面积。
教师动态演示用颜色填充封闭图形面积的过程。
3. 比较:用手比划出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
4. 辨析: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
教师以课件动态演示,类似三角形的不封闭图形,其填充颜色范围可以无限扩大。
5. 归纳: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上述活动,结合实际物体,通过课件展示从实物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结合学生手势比划、对比辨析、师生共同归纳小结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手、口、脑等感官的参与,适时让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水過无痕”地引导他们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提炼知识的本质属性。教师也要在活动中适时帮助学生在感性体验的支持下,清晰地建构起面积的定义,了解封闭图形区域的概念,区分周长和面积的差异。
众所周知,思维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概念的载体。当学生对面积的定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还应该及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面积的定义。这里的“表述”并非要求学生一字不漏、准确无误地背出来,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身边的事物用自己的语言加以陈述。如果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明白,那就反映出他们已经对概念有了正确、清晰的理解,这对他们进一步明确“面积”的内涵和外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活动四】比较大小,感悟策略
1. 用观察法比较身边物体面积的大小。
2. 用重叠法比较数学、语文课本封面面积的大小。
3. 让学生自主探究图形面积的其他比较方法。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彩色纸张。
(1)尝试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探讨比较策略,培养度量意识。
(3)展示各种方法,感悟最佳策略。
上述一连串活动,让学生认识了观察和重叠这两种比较方法,同时创设了用这两种方法无法比较面积大小的“不平衡”教学情境,即有些图形直接就能比较出大小,有些图形却不行,这能够激发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活力,方法多样:有的学生探索出“量一量”的方法,拿着尺子量的却是图形的周长;有的学生想出用画小方格的方法,却产生格子不一的矛盾冲突;有的学生想出用一种物体去比划,直接用自己手掌面去比量图形的面积等。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来比较图形面积的过程,他们可以体验到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辨析中发现,要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每位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面积概念的理解,由于个体的差异,他们对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差别很大。对学生的错误生成,教师可延迟评价,把他们置于具体问题的情境中,让他们去讨论、验证,而后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他们个人经验的交流融合,并积极拓展集体智慧,实现个人经验的内化与优化,将感性经验逐步理性化,将模糊经验逐步明晰化,将知识型经验逐步策略化,促进思维形象性与数学抽象性的和谐统一。
【活动五】变式训练,应用拓展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习题:在格子图中画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的面积。
学生自行尝试,设计自己喜欢的、形状各异的、面积为7个方格的图形。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体验了一个数学事实,即面积相等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又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再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这种有创意、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图形的非本质属性的活动,训练了学生的识别能力,有助于他们更为明确地掌握图形的本质特征,消除思想认知偏差,真正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长远发展。
实践证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往往是相互关联、交融并用的。本节课教学以“活动串”的形式展开,通过“涂面—摸面—刷面—比面—画面”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理解、建构面积概念。每个操作活动的时间都不长,但都以学生为主,他们积极交流又善于合作,师生互动自然、和谐,既有热烈的课堂氛围,也有静心的数学思考。同时又以“直观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过程推进教学,既可以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和动脑的体验活动中理解数学本质,达到人人有所感悟;又可以让学生学着理解、阐述相关数学概念,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迁移;还可以增强“直观的、感性的”与“表象的、抽象的”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强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从而达成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数学思维抽象性的和谐统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