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单走向不简单
2018-02-12方德佺
方德佺
【编者按】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体验的重要途径”,并要求“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本专辑安排了几篇文章将有助于读者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小学低年級就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步提高。但低年级阅读存在着高耗低效,导致学生总是停留在浅读的层面,直接拖累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后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是别的,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因此,我们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的拟订,探寻低年级阅读能力提高的路径。
一、探寻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理论路径
有效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从哪里来呢?与所有教学目标一样,它们主要应该由语文课程标准学段目标内容和语文教科书编排体系共同决定。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果说识字写字是阅读工具的话,那么围绕词语、句子的了解、积累以及运用就是低年级阅读能力的起跑线,由此再逐渐跑向段落、篇章的学习与体会。
梳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学段关于阅读的目标和内容(共7项),可以看出,第3项和第6项中的“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就是阅读能力的起跑线。在此基础上,学习读课文(朗读、默读),即读浅近的叙事性作品(童话、寓言、故事)和诗歌(儿歌、儿童诗、古诗),在不同的文本中收获不同的感受与体验,积累更多的词语与句型,逐渐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把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逐步让学生习得自主阅读的能力。
教科书编排体系就是教科书编者对教材选文文本的学习安排。教师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需要认真研究编写体例、仔细体会编者意图、潜心揣摩编写内涵,而这一切都体现在深入研读教科书的所有文本上。低年级教科书看上去多数是一些篇幅短小的文本,有些甚至是一些词串,但它们通过编者的精心安排、组合,形成了适合低年级学生有效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由于语文教材是通过一篇篇选文来承载和体现编者对需要学习的字词句篇等多种知识的安排,选文本身又不是为某一个知识点而创作的,这样在选文中,难免会存在许多其他的非学习知识点,因此,面对一篇选文中的诸多知识点,教师绝不能简单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必须准确辨识一篇选文中哪些是第一次出现的语文知识点,并且这个第一次出现的知识点与教科书编者安排学习的语文要素关系密切,这样的知识点才适合列入教学目标。只有找准了这样合适的阅读教学目标,才能保证阅读能力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提升。
二、确定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实践路径
虽然说在前述低年级阅读教学误区中,有不少教师正是源于对课程标准和教材体系把握得不够,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学习了相关理论就能够顺利找准适宜的教学目标。恰恰相反,总是从理论出发确定的教学目标,往往呈现千课一面的套路,缺乏个性。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正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多次倡导的要力求“一课一得”,以使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为此,必须扎扎实实地钻研教材、研判学情,把教学目标细化到一个读音的处理、一个词句的理解等具体知识点上。
于永正老师推出的课例《乌鸦喝水》(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在这方面给大家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教学中,于老师确立的教学目标“理解‘叼的意思,读准‘瓶子‘石子的读音”就是细化的典型例子,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指导学生区别性地读好了“瓶子”“石子”中“子”的读音,就能够充分体现于老师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成果。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中,“子”是常用字且字形简单,出现得比较早,在上册汉语拼音第7课以“句子”安排了会认,课文第1课《秋天》就安排了会写的学习要求。《乌鸦喝水》是上册比较靠后的课文,一般来说不再安排“子”字为学习目标了。于老师究竟是依据什么确定教学目标的呢?原来于老师不是简单地根据个别学生读不好来安排自己的教学目标,这样的安排是他仔细研究教材的结果。“子”在《乌鸦喝水》之前的课文中出现时都是标注轻声的。虽然在汉语拼音第7课和课文第1课《秋天》课文后面的识字表、写字表(课本后面的附表)中,“子”字标注为第3声,但一般不为人重视,而且考虑到学生才开始学习汉字,这些字的原声调和轻声之间的关系难以给学生讲明白。这样,直到《乌鸦喝水》中出现的“石子”一词,“子”在课文中标注第3声是第一次。一年级教学中,对于第一次出现的知识点,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以加深学习印象。这才是于老师把“读准‘瓶子‘石子的读音”列入教学目标的真正原因所在。这正如孙绍振老师在《文本细读》中所指出的“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教材中类似“子”字学习的情况还有很多,不仅有如“子”一样简单的“一”等,而且有复杂一些的“好”等。下面就以“好”为例,梳理它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学习路径。
“好”是人们日常口头语言中用得比较多的一个字,学生在入学前似乎就很熟悉,但基本上停留在语音层面上,一到阅读中具体的语言文字环境,就变得陌生起来。部编版语文教材安排“好”作为第一学期会认会写的字,正是基于“生活中和阅读中都经常遇到、用到”这样的学情考虑的。“好”最早出现在汉语拼音第4课的《轻轻跳》中:“我就不跟你们好”;随后在《语文园地四》的《小松鼠找花生》中再次出现:“花生可好吃啦!”不过,在这两处,都没有安排具体的学习要求,只是随文读一读。直到第5课《影子》出现在“它是我的好朋友”中,课文把“好”字既作为认读的生字安排学习,又安排了会写的学习任务,这种“识写同步”的学习要求,说明“好”在课文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很重要。“好朋友”中的“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关系很近、很亲的朋友。这也正是平时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口头上使用最多的一种用法,如“不跟你们好”就是这种明显的口语化用法之一。
如果把这种对“好”的理解、认识当作一成不变的知识,让学生用以对付以后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好”,那必然会造成误解甚至错误,因为“好”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都有非常复杂的表达,需要联系具体的语境细细加以理解才行。以紧接着的第6课《比尾巴》中出现的“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和“谁的尾巴最好看”来看,“好像”和“好看”中的“好”,不仅与“好朋友”的“好”不一样,而且两者之间的区别也很大。“好朋友”中,“好”是以词的身份出现的,用来表现朋友的亲密度的;“好像”“好看”本身是一个词,其中的“好”是构词语素,在低年级适宜整体理解,如“好像”是有些像、像的意思,“好看”是看着很美、体面等意思。对于“好”的学习,就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好”像个很活跃的孩子,能够跟多种形式的词在一起表达不同的意思。这样在不同的课文中,当“好”与不同的字、词结合,如果出现新的情况,就需要给予相应的关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多种方法去理解“好”的不同用法或意义。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日积月累”中,“敏而好学”的“好”就是一种新情况:读音有别于以往读第三声,此处的“好”读第四声“hào”;表示喜欢的意思。又如二年级上册第20课《风》中有“风好坏哟”一句,其中的“好”意思不同寻常。“好”本来与“坏”是一对反义词,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表达的却不是好与坏的意思,而是特别坏的意思,但这种特别好又是“我”喜欢的。可见,这个“好”,把本来带贬义的“坏”的评价,反转成了一种褒义的评价,多么奇妙啊!教学时,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这种情感上微妙的变化。
由此可见,像“子”“好”这样的字词学习,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虽然不提倡深究,但不等于就可以简单地对待。否则当“熟悉的陌生人”不断出现在学生视野中,学生就会变得模糊起来,最终把陌生当熟悉,习惯性错误就不可避免了。只有在阅读中随着它们在不同语境出现,及时予以关注,从多样化、多层面的角度去加深理解,慢慢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些就有了丰富的词语。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就这样从简单走向不简单。
总之,影响低年级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拟订细化的教学目标,才能让“一课一得”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以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