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学生讲述如何“不负少年强”(我的留学故事)
2018-02-12王丰源
编者的话:留学低龄化趋势近年从本科向下持续延伸,在英美等国就读中小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小小年纪如何面对海外生活学习的困难,很多家长为此担忧。《环球时报》驻美国记者日前遇到少年留学生王丰源,面对各方面困难,他积极应对,主动出击,闯过重重难关,学业全A,体育和社会活动也很出色,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环球时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让我们听听他是怎样做到的。
阅读和写作带我走出迷茫
13岁时,我跟随在波士顿工作的母亲来到美国,在波士顿费森顿(Fessenden)中学上初中。那是一所寄宿学校,已经将近120年历史了。和其他中国小留学生一样,我刚到学校时也感到孤独和迷茫。
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虽然之前在国内也有英语课,但美国老师和同学说的英语速度快生词多,语言表达习惯与国内课本也很不同,根本听不懂。老师说,我当时的英语水平相当于美国小学二年级,而我读的是七年级。这对我打击很大,令我陷入深深的迷茫。语言不通,没有朋友,有时只能靠在网上打游戏排解烦恼。我曾试着参与同学们的聊天,但一来听不懂他们说的英语,二来不熟悉他们聊的话题,总插不上话,他们对我也不理不睬,有时甚至还嘲笑我。以前我在国内是班里的“活宝”,到了美国居然没人理了,很是苦恼。
母亲发现这个问题后对我说,广交朋友是正确的,但不应用乞求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让自己充实起来,要有他们没有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从此,阅读和写作成了我的伙伴。在补习英语的过程中,我阅读了许多英文原著,包括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从中发现了梭罗也曾很孤独,但是他专心创作让自己内心倍感充实,随着一部部作品的问世,梭罗获得了社会承认,孤独感也就烟消云散了。
后来,我发现阅读时事新闻类文章更容易消化,而且这样一来,与同学们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多。我逐渐养成习惯,每天大量阅读当地英文媒体的时事新闻,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很快,与同学交流逐渐能够插话,并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慢慢地,同学们不再嘲笑我,因为我与他们文化背景不同,有时他们还很看重我的观点。
陪伴我走出孤独的还有写作。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把值得回忆的事都记下来,有时还试着写诗。写了一段时间后,我把写的诗用英语念给老师听,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她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这是我写的,接着他们欢呼叫好,庆贺班里出了个“著名诗人”。
参加团体项目广交朋友
走出最初的孤独和迷茫后,我发现,要想赢得尊重,还要尽量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展露才华,而且
能交到一大批好朋友。
当时所在的学校有一支划船队,我想,划船是个团体项目,加入其中肯定能交到更多朋友。划船队名额有限,很难被录取,但我还是抱着试试的想法报名了。录取考试那天,教练先是进行柔韧测验,看看弯腰时手指能否够到脚趾,我心中暗喜:“这么简单?”顺利通过第一关后,接着是俯卧撑和仰卧起坐,我渐渐有些吃力了。接下来是计时跑测验,我不幸被甩在了队尾,浑身是汗。最后是划船器测试,完了,我从来没见过这玩意儿,可想而知,砸了。接下来的一年,我和其他落榜同学进行了针对性训练,但无奈又一次与划船队擦肩而过。但进行针对性训练的过程不仅让我全面提高了身体素质,也锻炼了我应对失败的意志力,同时结交的朋友也逐渐多了起来。
第三年,经过充分的准备,我如愿以偿地被划船队录取,成为一名让人羡慕的校队队员,我又有了新的集体、新的朋友和新的目标。
除了运动,我还选修了戏剧课,参加了年度戏剧表演。在一次表演中,我和另外一位同学扮演女角儿,这对我俩是个不小的挑战。排练时,当我们穿上女装带上假发一亮相,立刻逗得大家都开怀大笑,大家在笑声中相处得越来越融洽,一场表演下来,大家都成了好朋友。
用中国相声功底表演“英语喜剧”
我从小就是个相声迷,在国内上学时,每逢学校文艺演出,我还能代表班里出个节目。到了美国,我不得不把这种“中国式幽默”暂时放下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戏剧课上了解到美国也有双人喜剧表演,老师给我们讲了喜剧大师阿伯特和考斯帝罗表演的喜剧《谁在第一垒》。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机会表演这个节目,展示一下用英语说相声的才华。
学校里还有一名中国学生小C也爱好相声,我俩就找到老师主动请缨。老师看我们诚恳的样子就同意了。表演那天,我和小C在台上拼尽全力,可以说是声音饱满、字正腔圆,但台下观众就是不笑,场面那叫一个尴尬,我们都不知道是怎么下台的。后来我俩跟老师请教后,利用课余时间不断补习垒球知识和规则,反复观看两位喜剧大师的表情、语气和手势,尽量模仿他们的一点一滴。我俩还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入了中国相声元素,这在美国喜剧表演中从来没有过,我们的肢体语言、表演节奏都有了很大提高。第二次演出那天,我们明显比第一次更有信心了,第一个笑点我们并没做特殊处理,台下却爆发出热烈的笑声。我俩更有底气了,第二个笑点、第三个、第四个……成功啦!整个礼堂笑声不断,表演结束后,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观众大声呼喊着我俩的名字。
初中毕业那年,母亲转到了纽约工作,我也考入了当地的吉斯高中(Re⁃gisHighSchool)。除了繁忙的必修课之外,我选修了辩论和击剑两门课,一文一武,都充满了挑战性。留学这么多年,我的感受是,少年留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当地寄宿学校生活,关键是要积极主动地面对困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去年,我把这几年在美国学习的心得总结出来,写了一本书《不负少年强》,如果大家对我的留学故事有兴趣,可以跟我在书中相会。▲
(本文由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李秉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