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冬小麦栽培技术
2018-02-12汪军
汪 军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新庄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青海 大通 810100)
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冬小麦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但冬小麦在高海拔地区很容易出现越冬死苗、春冻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冬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提升种植质量和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1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冬小麦栽培现状
青藏高原的自然发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的水平地带性以及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地理单元。高原腹地中的平均年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中最暖月的平均温度在10℃以下。青藏高原在海拔3 000~5 000 m,其平均海拔则在4 000 m以上,海拔较高。2015—2016年,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技术人员引进冬小麦新品种蓝天15号在新庄镇海拔2550m处进行试验性种植,获得397.5kg/667m2的产量,并且收获早,可以复种一茬青贮饲草,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在青藏高原中,青稞有着良好的抗冻性,适应青藏高原的环境,也是青海省的第一粮食作物。但青稞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性状不良,无法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而冬小麦种植可以有效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所以小麦目前已成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高寒生态环境的影响下,目前青藏高原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在4万hm2左右,其整体的品质不佳,蛋白质含量较低。过去,青藏高原每年都需从内地调运大量的小麦,但近些年随着青藏高原全区温度的提升,冬小麦在高海拔地区的种植数量也在不断提升。
最初,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小麦种植,选择的品种生育期相对较长,在一些高寒及半干旱地区无法成熟。而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此品种现阶段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种植技术逐渐成熟。气候变暖无疑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种植冬小麦提供了机遇。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受特殊的气候条件影响,小麦种植多为春小麦。但在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下,冬小麦种植技术逐渐成熟,种植面积也在不断扩大[1]。相对于春小麦来说,冬小麦的品质更为优良,较少发生春小麦常发的病虫害;相对于春小麦,冬小麦种植熟期提前,可以为雨热同期季节中复种蔬菜、青贮饲草等一些短生育期作物奠定基础。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农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存在较为严重的重茬问题。而种植冬小麦可以构建合理的轮作系统,进而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加强对冬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了解种植要点,可以在根本上提升冬小麦种植产量,对于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拓展及粮食产量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价值与意义。
2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冬小麦栽培技术
2.1 深翻灭茬处理,保障基肥充足
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栽培冬小麦,前茬收割之后要及时深翻灭茬,并清除杂物。综合深翻施肥,施加优质的农家肥、尿素作为基肥[2]。
2.2 拌种处理,防治虫害
播种前,用15%粉锈宁或48%乐斯本乳油0.1 kg兑水1.0 kg,拌种50.0 kg,待种子充分吸收药液后进行播种,以有效预防病虫害,提高产量。
2.3 科学播种,控制密度
2.3.1 播种期。冬小麦在播种到越冬的整个过程中,需要2个月左右的生长时间,保障壮苗,进而实现安全越冬。综合气候变化的特征,冬小麦种植要保障气温在越冬前≥0℃,积温在380~480℃,日平均气温在12~16℃时进行播种,进而满足生长需求。最佳播种期为每年9月10日左右,过早或者过晚播种,都会出现死苗现象。
2.3.2 播种方法及播种数量。采用分层施肥条播或沟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机械条播可以保障种子播撒深浅相同、落粒均匀,整体苗全、苗齐;而沟播则可以遮挡风雨积雪,具有避寒保温的特点,可以保障冬小麦平稳过冬[3]。
2.4 田间管理
2.4.1 冬前苗期管理。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冬小麦种植需加强冬前苗期管理,重视培育壮苗,进而保障其安全越冬。
第一,要重视护苗。加强防范管理,避免麦苗受损。如果冬小麦遭到牛羊啃咬,就会减弱光合作用,削弱冬小麦的抵抗能力,降低冬小麦立春返青率。对此,要加强对苗期管理的重视。
第二,适时灌冬水,合理追冬肥。进行冬灌要适当把握时间、次数及灌水量。冬灌要在当地平均气温下降至2~3℃时,表土夜冻日消或在时冻时消的状态下进行。综合灌冬水,要施加肥料,保障年后麦苗的有效生长。
第三,耱地及碾地。冬灌之后,土壤在全封冻之前要及时通过填平播沟及培土保温的方式对其进行耱地处理。而在土壤全封冻之后,则要及时碾地,消除地表中存在的裂缝,压麦应在中午近行,避免在清晨、霜冻时开展,以保护幼苗。
2.4.2 春季管理。第一,返青期。在冬小麦返青初期要及时耱地,保障土壤条件适宜,提升低温,进而促进根系发育。返青期间要综合考虑麦苗的情况,适当追肥及浇水。弱苗要及时在返青期追肥,施加纯氮肥;灌溉时要保障温度稳定在5℃左右,避免浇水过早导致其出现冻害。第二,生长期。冬小麦的生长期要根据具体的天气状况及苗情进行施肥。拔节期要适当浇水,适当追加肥料。
2.4.3 后期管理。后期管理主要是保护根和叶,适当延长根系及叶片的功能,避免早衰,适当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冬小麦的粒质量。
第一,预防脱肥。在开花后期,如果其营养不良则要通过根外追肥的方式对冬小麦进行叶面施肥,通过喷施增产菌、富万钾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小麦的光合作用,保障冬小麦成穗,增加粒质量。
第二,保持水分供应。要加强对冬小麦的灌水处理,强化后期管理。在后期管理过程中要保障“快速浅灌,不留积水”,进而避免因浇水出现倒伏的问题。
第三,及时收割。在冬小麦蜡熟中后期,叶片枯黄且茎干呈金黄色时就可以开始收割。
2.4.4 病虫害防治。冬小麦主要的病虫害是麦茎蜂和条锈病。可在小麦拔节期喷施20%氰戊三唑酮乳油800倍液50 mL/667 m2,间隔7 d,连喷2次效果更佳。
3 结语
冬小麦是现阶段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要综合冬小麦的特征,重视田间管理,科学栽培,坚持“一促四防”(促弱苗、防春旱、防冻害、防病虫),做到分类指导。同时,结合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实际状况,科学运筹肥水,强化管理,进而提高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冬小麦的栽培产量,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