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在东莞生态园中的应用调查研究
2018-02-12张倩萌
张倩萌
(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东莞 523000)
东莞生态园湿地景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心城区的东部,位于东莞生态产业园区范围内,由燕岭湿地、中央水系生态岛群、月湖湿地、下沙湿地和大圳埔湿地等湿地群组成,总面积约651.1 hm2,其中水域面积为342.7 hm2。东莞生态园湿地景区能够成功入选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配置其中的水生植物功不可没。从2010年秋季开始,东莞生态园就从全国各地陆续引进多个水生植物品种并通过精心管养,这些水生植物大部分适应东莞市的气候条件,呈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在东莞生态园选取中央水系岛群、燕岭湿地、大圳埔湿地和南畲朗排渠四处作为调查样地,各处设置典型样方20个,每个样方200 m2,共16 000 m2,分别调查样方中水生植物的种类、出现频度、区系组成、物候、观赏性、生长现状与配置方式。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查阅与整理。主要通过文献资料阅读,了解我国水生植物和水体景观设计的研究现状,并总结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同时在参考的文献中了解设计实例,为本研究奠定基础。
1.2.2 实地调查。通过对东莞生态园进行现场实地调查,了解其水生植物景观的基本情况,并拍摄相关的水景植物,收集实际材料,为本研究提供资料。
1.2.3 归纳总结。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总结归纳,并结合实际调查情况,了解和分析水体景观和水生植物的具体应用,从而能够给不同类型水体景观规划和设计提供借鉴。本文最后对东莞生态园进行了详细、有重点的案例分析,达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经实践检验的目的。
2 东莞生态园水生植物应用调查分析
2.1 种类
东莞生态园水生植物有4类50种,分属20科,其中挺水植物占70.45%,浮叶植物占9.10%,漂浮植物占4.55%,沉水植物占15.90%,以挺水植物占优势。
2.2 应用频度
就出现频度统计,挺水植物中应用频度最高的是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达55.24%;浮叶植物中应用频度最高的是萍蓬草(Nuphar pumilum),达15.55%;漂浮植物应用频度最高的是大薸(Pistia stratiotes),达到3.39%;沉水植物中,被应用频度最高的是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在2.70%以上。漂浮型植物和沉水型植物只是起到了点缀作用,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
2.3 区系组成
由区系分析表明,东莞生态园水生植物共有被子植物49种,隶属于19科38属。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36种,隶属于30属13科;双子叶植物13种,隶属于8属6科。双子叶植物在区系组成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包含水生植物种类却比较典型,在生态园水生植物景观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单子叶植物是生态园水生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属种数占比高,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态群体。
在东莞生态园的水生植物组成中,莎草科属种最多,有4属6种,含莎草属3种,藨草属、水葱属、荸荠属各1种。禾本科次之,达5属6种,含芦竹属2种,芦苇属、薏苡属、菰属和香根草属各1种。另外,睡莲科3属7种,雨久花科3属3种,天南星科3属3种,水鳖科3属3种。
东莞生态园水生植物共有39属,在区系分析中,世界分布属6个,热带分布类型(类型2-7)18属,温带分布类型(类型8-11,类型14)10属。其中,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6属,泛热带分布5属,热带亚洲分布4属,北温带分布3属,中国特有分布2属。从统计结果可见,东莞生态园水生植物在景观配置上多选用热带分布类型,以泛热带分布为最多;温带分布类型次之,以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为主。两种分布类型均较符合植物生长对气候环境的要求。
2.4 物候
生态园水生植物的物候萌动期、展叶期、开花期和结果期多为春种秋收型,大部分水生植物都可以春秋两季播种或者分株繁殖。由于物候规律相似,景观基调以春叶、夏花、秋果、冬枯萎为主。从结果分析可知,1—2月是生态园的景观空档期,冬季景观比较单调。
2.5 生态适应性
从生态适应性方面考虑,大部分水生植物适应本地水体环境,其中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莞草(Cyperus malaccensis)、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芦竹(Arundo donax)和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等植物适应能力达到一级,萍蓬草和藻类植物等存在生态适应性问题。
2.6 观赏性
在东莞生态园水生植物观赏类型中,观叶植物比例为48%,观花植物占38%,观果植物占14%。表明生态园在景观配置上以观叶类为主,观花类为辅,观果类植物最少(不含果实生长在水中的水生植物)。
2.7 配置应用分析
东莞生态园主要由湿地组成,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所以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水面配置的水生植物来达到相应的功能,获得良好的水景效果。
2.7.1 宽阔水面水生植物配置。东莞生态园在配置宽阔水面的水生植物时,主要注重的是远观效果,多选用形态鲜明、株型较大,能营造出点、片、面相结合的水景的水生植物。比如,生态园内的中央水系,前景配置睡莲,后景配置大量的荷花,前后呼应,远近结合,主次分明,并且在沿岸种植大量的再力花和芦竹,营造出一份具有视角导向的震撼感受。同时各个品种应合理搭配,形成一种不规则的美。
2.7.2 近水区的植物配置应用。东莞生态园近水区域植物配置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在岸边种植如大叶紫薇、小叶紫薇或凤凰木等夏季开花且花色艳丽的乔木,开花之际与驳岸边缘的水生植物绿叶相衬,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既能独立成景,又能互相融合,两看不相厌。
2.7.3 河流渠岸的水生植物配置。东莞生态园内大部分是自然河流,也有部分是人工沟渠,但是在两岸水生植物的配置上都能做到疏密有致、高低搭配,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例如,梭鱼草和旱伞草的密不透风,与之隔河相望、独立成团的梭鱼草,蜿蜒曲折的流水,后景配以趣致的水葱、挺拔的水杉,远方伞形树冠的高大乔木,处处有景,优美得犹如一幅醉人的油画。
3 东莞生态园水生植物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3.1 水生植物景观配置仍显单调
东莞生态园内水生植物部分景观配置过于平面化,尤其是在宽阔水面等开敞空间,由于某些水生植物繁殖力强,侵占水面面积较多,形成物种单一性,再加上水面会扩大空间的视觉感,从而会给人单调乏味感。应多考虑运用水生植物、亭台楼阁或其他园林建筑、小品来对水面进行空间分割,从而增加水面的立体感,营造出幽远的半开敞空间,引人入胜[1]。
3.2 水生植物应用的生态问题研究不够
据了解,生态园内前期种植了大量的藻类植物,面积超过20.0 hm2,但是此时调查发现藻类植物出现频度非常低。通过一年多的观察发现,生态园内的水体清澈度有所下降,笔者认为,这与园内水生植物的枯枝落叶有关。每年秋冬季节倒伏在水中的枯枝落叶没有及时清理,在水中腐化,从而增加水体的氮、磷等富营养元素,破坏水环境,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及时清理枯萎落叶,否则最终会影响水生植物的正常生长。
3.3 水生植物应用的配套支持不够
东莞生态园总面积约3 100.0 hm2,水体面积占全园总面积的52.63%,园区内水生植物数量众多,但在后期的生产建设如养护、开发和推广利用等方面的配套支持跟不上。对于园内大量缺失或者数量过多的水生植物及病虫害防治,养护人员未能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养护措施来进行控制管理。另外,生态园的管理机构应加强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培育优势水生植物和引进新品种,力求做到自供自足,降低维护成本,而不是单单依赖于从外地引进或者购入[2]。
3.4 水生植物适应性的研究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有景观需要却碍于场地限制的情况下,施工者应对施工水体环境进行改造,尽量满足不同水生植物的立地条件。例如,水生美人蕉适应在20~30 cm的浅水区生长;荷花适合在1 m左右的深水区生长。相关技术人员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才能营造出优美的景观。
3.5 冬季景观的营造
东莞生态园内春夏季景观较为丰富,而秋冬季节则比较贫乏,尤其是冬季的水景,大部分水生植物随季节变化而枯萎,这是景观配置中的不足。建议生态园应多引进和种植冬季耐寒的可观赏性水生植物。比如,可以引进落羽杉这种适应性强、耐低温、耐水湿、树形优美的高大乔木,其入秋后树叶变为古铜色,是良好的秋色观叶树种,还可以增加水面的立体感[3]。
4 结语
东莞生态园在水生植物配置上的特色是以传统水生植物为主,以生态原则为先,生态性强。对于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善的地方,首先坚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再进一步发挥景观多样性的作用,才能形成优秀的景观效果。针对东莞生态园内冬季水生植物景观单调的局面,建议多引进适宜冬季生长及耐低温的常绿水生植物新品种,以改善园区内冬季景色破败的迹象,做到四季有景可赏,给人以鲜明的时间划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