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及其营造技术研究
2018-02-12吴家星
吴家星
(建宁县林业局,福建 建宁 354500)
森林火灾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容易引发一系列突发事件,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通过不断研究,发现了大量具有防火效果的植物,这些植物的主要特点是树脂含量少而不易燃烧,根部相对发达,生长力强。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既能实现主动防火,又能节约大量资金,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一项治本措施与长效之策[1]。生物防火林带就是利用木荷、油茶、杨梅等植物的抗火、耐火特性,在容易起火的山林交界、入山道路两旁以及山脊、行政区界营造防护林带,把集中连片的森林割块形成闭合圈,起到阻火、隔火、断火的作用,提高森林自身抗御火灾的能力,有效减少森林火灾损失,变被动扑火为主动防火。在20世纪50年代,华南地区的一些林场发现一些阔叶林可以起到预防火灾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建议采用阔叶林防火带代替防火线。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南方林区开始大面积营造防火林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效地阻隔和控制了森林火灾蔓延。
1 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基本情况
福建省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山多林多是福建省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全省林地面积926.82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6.28%,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根据全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通报,全省森林面积801.27万hm2,森林覆盖率65.95%,居全国首位,森林防火任务十分繁重。为了有效遏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要努力推进以生物防火林带为基础的森林防火屏障体系建设。
自1957年以来,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经历了探索、发展、完善和推广4个阶段。特别是在1995年7月,原林业部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全国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现场会后,“四个同步”的经验推动了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森林防火工程建设作为建设“林业强省”的重点工程之一,纳入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自2013年起,福建省政府加大投入,每年建设生物防火林带,667 m2补贴1 000元。按照《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目前福建省已完成了2.33万hm2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任务,生物防火林带在福建省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了明显作用。
2 防火树种概念
防火树种主要是指短期内不易燃烧和阻止林火蔓延,具有抗火性和耐火性,可以用来营造防火林带的树种。这些树种多为常绿阔叶树种,枝叶含水率高、含油脂量少,树叶多、叶大、叶厚,树枝粗壮、燃点高等[2]。
3 主要防火树种及选择依据
防火树种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其生物学特性和防火、耐火、阻燃等生态特性,并要求具有造林学特性,有些树种虽具有抗火性和耐火性,但因生长缓慢、适应力差、种源困难、育苗和造林技术不过关,而不能作为防火林带树种。通过对森林防火树种和森林防火的研究,森林火灾总体上具有突发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不存在完全阻燃的树种,但防火树种与普通树种相比不易燃烧,火灾发生后可迅速恢复生长。防火树种相对具有较强的抗火性,含水量高。
从当前情况来看,福建省防火林带种植的防火树种主要是木荷、油茶、杨梅、茶叶和火力楠等。
4 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4.1 做好规划设计
规划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应充分利用农田、河流、道路、地形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规划设计,使防火林带和天然屏障形成网络闭合圈,达到控制森林火灾的目的。制定出台包括树种选择、整地方式、苗木培育、栽植抚育和林带采伐更新等内容的相关规程,规范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4.2 苗木的选择
根据林地立地条件,选择优良苗木进行种植。重点在火灾易发区,建设生物防火林带,苗木选择一二年生的I级苗。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种植多年生的苗木,这样可以缩短林带封闭年限,加快形成封闭网络,从而减少火灾发生次数,也可以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4.3 防火林带树种搭配
主要防火林带种植乔木防火树种,在山脚田边种植经济林木,如杨梅、柑橘、梨等,既可以控制隔离火源,减少投入,起到防火的作用,又能增加林农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在建设生物防火林带时,合理规划和布局各种树种,使之成为多层次防火林带,如油茶、杨梅、茶叶等经济林木和火力楠、木荷等防火树种合理配置,乔灌结合,形成复层林冠防火林带,防火效果更好。
4.4 防火林带营造
防火林带在郁闭前没有防火能力,因此造林后应每年进行抚育管理,以促进尽快郁闭后发挥防火作用。首先,根据适地适树原则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应优先安排在集中连片的易燃烧的松林、杉木人工针叶林的林缘山脊线营造,并与权属界、各级行政界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年度施工要有具体的方案。其次,尽可能缩短林带封闭年限,尽快形成封闭网络,控制森林火灾蔓延,尽可能减少火灾损失。
4.5 造林方式的选择
目前,南方地区防火林带基本上是单一树种的单层结构,建议今后防火林带建设要发展成多树种和多层郁闭林带结构。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复层林,相对防火线更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提高森林自我调节平衡能力,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在主要防火林带中,最好采用复层林,可采取木荷+茶叶、杨梅+油茶、木荷+油茶等多种混交配置方式,其中混交方式有带状混交和块状混交。要采用造林“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的方式营建防火林带。
4.5.1 整地栽植。带状整地,林带宽度15~20 m,连续长度在1 km以上。人工挖穴,挖穴规格一般为40 cm×40 cm×30 cm,栽植时应做到苗正根舒、随栽随挖,最好选在冬末和早春进行造林。木荷、火力楠等乔木树种的造林密度为167~200株/667m2,油茶造林密度为100~120株/667m2,杨梅造林密度为60~80株/667 m2[3]。
4.5.2 补植。造林验收后,保存率小于95%,苗木分布不均匀的,发现未栽植的,要当年或次年进行补植。
4.5.3 抚育管理。在林带郁闭之前,森林光照强,杂灌丛生,必须加强抚育管理。每年进行除草、扩穴、松土、除萌抹芽,有条件的施一次肥促进苗木生长,使其迅速郁闭。另外,林带内的针叶树种、杂草、灌木、树桩和易燃物应尽可能清理干净。
4.6 林带的保护与改造
在生物防火林带和进入森林的道路交叉口树立永久性标志,加强林带保护。加强病虫害防治和野外用火管理,新造林带应落实专人严格管护,发现林地立地条件不利、选择防火树种不当、不能发挥应有防火效果时,应及时更换防火树种。林带过窄,达不到宽度规格的,应改造加宽。
5 结语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预防森林火灾发生的长效之策,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的损失,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高质量的生态效益,因此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为建设高质量防火林带,在选择防火树种时,应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而且应从建造模式、树种选择、造林密度的确定、建造方法的改进和完善等方面,制订较为完整、科学、具体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