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六盘水市乡村的调查

2018-02-12王启江

乡村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六盘水市困境贫困户

王启江 吴 艳 赵 俊

(中共水城县委党校,贵州 水城 553600)

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过去粗放扶贫对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项目落不到实处、效果不佳等问题的补充。其内涵在于“运用科学的识别机制、制定合理的贫困标准,精确识别到户到人,并针对个体分析致贫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精准扶贫要做到“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以及脱贫成效要精准。

1 六盘水市精准扶贫的实践经验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腹地,喀斯特地貌突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全市4个县(特区、区)中有3个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有贫困乡镇68个、贫困村615个,目前仍然还有贫困人口18.67万人,贫困发生率7.34%,属于国家深度贫困地区,是乌蒙山山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六盘水市着力打造区域型、集约型、开放型、改革型和党建型“五位一体”扶贫模式,探索出一条以“三变”改革为引领,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路径,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内陆开放式扶贫新路径。

1.1 对照“六个精准”,在对象精准识别上下足功夫

扶贫对象的识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需要精准识别手段和识别标准。精准识别工作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六盘水市基本采用国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以乡镇扶贫站为中心,组织村支两委人员、帮扶单位、乡镇干部职工入户调查农户的年度总收入、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情况,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要求,结合精准扶贫“四看法”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筛选出贫困户的花名册。按照这个花名册,组织驻村第一书记等驻村干部再次走村串寨,入户调查,按照精准指标核实,以降低错评、漏评、误评、错退的发生率,做到识别精准再精准。

1.2 坚持问题导向,在措施精准上做足文章

发展措施精准就是探索和制定贫困户的受益机制,也就是如何让扶贫项目惠及大多数贫困户,做到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目前,六盘水市从农业产业、住房保障、社会保障、金融、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教育和医疗七大方面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以农业为例,通过“三变+”模式,把贫困户全部吸收到村级合作社,扶贫项目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合同书、持有合作社的股权证和分红单参与分红。

1.3 以党建为引领,在识人用人精准上“提质补钙”

精准扶贫是一项精确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而有力的基层组织保障。在识人和用人方面,六盘水市以党建为引领,夯实基层党建,坚持人才在基层锻炼、在基层培养、在基层提拔,为基层干部“提质补钙”。在全市实行村干部专职化管理,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一是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夯实基层党组织;二是向全社会招考村级文书,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村级办事效率,增强贫困村的内生发展动力;三是精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按照贫困村的需求进行选派。

2 精准扶贫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2.1 贫困户精准识别面临的困境

2.1.1 精准识别的技术困境。在大量扶贫资源转向贫困户的今天,如果识别不精准就会造成乡村社会治理陷入新的困境。首先,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大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劳动力自由转移,有很多隐性的收入。当前农村突出的是相对贫困而不是绝对贫困,这是造成识别技术困境的难点。其次,现在大量扶贫资源涌入村庄,很大一部分只有贫困户能享受到,这样很多人就会故意隐瞒收入,为了被别识为贫困户,造成贫困的假象。三是识别主体专业素质差异,对农村的熟悉程度不一样,在识别中被对象牵着鼻子走的现象普遍存在。

2.1.2 精准识别中误评和漏评现象比较普遍。出现误评的根源主要在争当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而享受国家更多优惠政策。要达到贫困县(乡、村),就要满足一定的贫困发生率,因而就会人为地提高贫困发生率。为符合一定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户指标,就有很多非贫困户“被”识别为贫困户。“漏评”的情况就是本来是贫困户(符合贫困户的各种指标)却未被识别为贫困户,未能享受到国家对贫困户的各种政策倾斜。

2.2 越“扶”越“贫”的悖论困境

调研发现,扶贫工作越是精准,却出现越“扶”越“贫”的悖论现象,原因有二。

2.2.1“智力”和“意志”的贫困。在国家扶贫政策下,部分贫困户干脆躺在扶贫政策的“温床”上享受起来,毫无脱贫斗志可言。他们中流行这样一种说法:“要穷穷到底,政府好兜底;要懒加油懒,政府好照管”。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提出的要求是“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在扶贫工作中要激励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做到输血和造血两者相互促进,有效避免精准扶贫在长期实践中使贫困主体“智贫志困”[1]。

2.2.2 经济上贫困。在精准扶贫中,输血式的扶贫会造成新的不公平,会不同程度地降低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弱化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导致扶贫工作在长期实践中出现越“扶"越“贫”的现象。有些贫困户在面对“保姆”一样的扶贫政策时,不思进取,争当贫困户,一等二靠三要。有些村民辛辛苦苦一辈子才修建了房屋,而国家却替好吃懒做的贫困户修好了房屋,使得一些有想法、有干劲的村民心里失衡。

2.3 “刻板”的政策精准与“丰满”的乡村社会生活间的困境

国家政策一旦发布,就成为一段时间内施政的实践遵循,政策作为政府施政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行政的“法律条文”,在一段时间内是不能更改的,否则就会造成朝令夕改的诟病。当政策的“刻板”与“丰满”的乡村问题碰撞的时候,需要思考的是乡村振兴如何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2.4 帮扶工作的“面子与里子”困境

帮扶工作的“面子”就是帮扶单位按照政府的要求完成“接济式”慰问帮扶和“应对式”形式帮扶;帮扶工作的“里子”是帮扶人为了帮扶工作出实效,给帮扶对象提供很多致富“点子”,但都是如何向政府“要”各种扶贫资金。很多帮扶人不从帮扶对象的自身发展动力和“智”与“志”着力,因为这样很不受帮扶对象待见,不如直接向政府要来得快、成效快。他们对县乡两级的政策把握不到位,忽略现实的具体情况,很多宣传与县乡两级是恰巧相反,必然会遭遇“面子与里子”的尴尬。

3 精准扶贫对策

3.1 识别再精准:清退被“错评”的贫困户

就目前乡村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村民很多不稳定的务工收入经常被故意隐瞒,很难精确计量,造成识别不精准,出现“误评”“错评”现象。同为生活在一条水平线上的村民,有的因为某项指标被识别为贫困户,而有的被排在贫困户的门外,无法享受现在大量的扶贫资源,自然会心理不平衡,争当贫困户,这样又产生了新一轮村级治理的难题。所以,现在识别再精准就是要把错评的贫困户清理出去[2]。脱贫攻坚是一场反贫困的战役,不可冒进,要稳扎稳打。深度贫困村的扶贫重点就是要让多数村民都能享受到国家的扶贫政策。

3.2 措施再精准:制度和政策的精准

措施精准的核心要义就是制度和政策的精准。就是要通过找准致贫原因,从制度和政策的角度去精准设计,通过制度和政策的精准让村民实现稳定增收,最终摆脱贫困。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一是增加贫困者的政策性收入。例如,低保、银行贴息贷款、探索新的村社金融形式。二是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性收入。扶持村民抵御市场风险,从而平等分享市场经济的红利。三是增加贫困者的劳务性收入。外出务工是贫困者增加收入最直接有效的增收方式。四是培育农民组织。让农民自己的事自己来解决,这是增加农民内生动力的有效方法[3]。

3.3 用人再精准: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凝聚人心

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扶贫方略最终需要人去具体落实,这是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前提。党建工作不是停留在“完善”资料应对检查上,需要真正发挥党建凝聚人心的作用,创新党建工作,真正提高共产党员的党性和素质,缺乏创新,就会失去党建“建人心”而“淬党性”的意义[4]。

3.4 成效再精准:加强对农村改革的力度

精准扶贫目的是精准脱贫,精准脱贫则是检验精准扶贫的成效。扶贫成效精准,就要大力推动农村改革,真正坚持我国的双层经营体制。我国“双层经营”体制包含2个经营层次:一是家庭分散经营,二是集体统一经营。放弃村集体的统一经营是当前多数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在农业发展进入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的阶段之后,分散的小农经营产量增长收益就会越来越少,不能抵抗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也不能抵抗市场的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把“三农”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提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一是聚焦农民激活农村发展活力,二是聚焦土地解决农业发展和农民贫困的问题[5]。精准扶贫是一揽子振兴农村的政策,加强对农村改革的力度,使脱贫成效更精准。

4 结语

在全国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背景下,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六盘水市脱贫攻坚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扶贫攻坚的决胜时刻,要厘清思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破精准扶贫在实践中的困境,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六盘水市困境贫困户
一线光阴入洞中
山的国度
My Room
困境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