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策要闻

2018-02-12

乡村科技 2018年17期
关键词:花生河南省优质

河南省拟立法对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

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审议《河南省气候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条例(草案)》,草案新增规定:河南省拟立法对农产品气候品质进行认证。

据了解,中牟西瓜、河阴石榴、灵宝苹果……河南不少知名农产品前面都挂着“产地”,产地气候特点对农产品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有利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对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增加农民收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议增加这方面的规定。”河南省人大法制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草案还规定,河南省气象主管机构可以会同农业等有关部门,根据气候特点、气候资源探测资料和气候资源区划成果等,组织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推动发展精品农业,打造特色品牌。

据悉,目前,已有安徽、浙江、四川等省区出台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暂行条例。

我国首颗农业高分观测卫星成功发射

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农业农村部获悉,2018年6月2日,高分六号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这是国内第一颗搭载了能有效辨别作物类型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将与在轨的高分一号卫星组网运行,大幅提高农业对地监测能力,加速推进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和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

据介绍,高分六号首次在卫星传感器中配置了能有效反映作物特有光谱特性的“红边”波段,能够显著提升作物精准识别能力,可以实现对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等同期生长的大宗作物和大蒜、生姜、枸杞等经济作物的田块级精细识别,为高精度、定量化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资源环境要素监测提供可靠的支撑手段。

高分六号还配置了2米全色/8米多光谱高分辨率相机,16米多光谱相机观测幅宽达到800 km,具有高分辨率、宽覆盖等特点。卫星设计寿命8 a,入轨正式运行后,通过与高分一号卫星组网,重访周期从4 d缩短到2 d,数据获取能力将翻一番,卫星数据自给率明显提升。这颗卫星的发射,在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监测、农业资源本底调查中,实现了高分卫星数据全部替代国外同类数据,打破了农业遥感监测中分辨率和高分辨率数据长期依赖国外卫星的局面。

高分专项应用系统副总师周清波介绍,高分六号精、宽、高的功能特点,适应了农业监测时效性和准确性高、覆盖范围广的要求,是我国有史以来最符合农业需求、最接地气的遥感卫星,也可以称为“中国农业一号卫星”。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将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等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实施农业“天网”工程,加快建设农业专属卫星星座,努力形成全覆盖、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的新型农业遥感观测体系,全面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精准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河南省围绕效益调优秋粮种植结构 扩豆稳稻调玉米

“三夏”大忙,夏种夏收正当时。从河南省农业厅获悉,该厅近日印发了《秋粮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提出引导农民调整秋粮结构,恢复大豆生产,稳定发展优质水稻,调整玉米结构,不断提高种植效益。

截至2018年6月1日,河南省累计夏播面积14.47万hm2,其中包括玉米63.80万hm2、水稻19.60万hm2、大豆10.00万hm2。当前正是调整秋粮种植结构的最好时期,2018年秋粮生产要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科学引导农民调优种植结构。

按照“调结构、转方式、提效益”的原则,2018年秋粮生产中,河南省将恢复大豆生产,积极引导农民增加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双高”大豆品种种植面积,落实轮作扩种3.33万hm2大豆任务,确保河南省大豆生产稳步持续发展。在稳定水稻面积基础上,积极发展优质水稻,沿黄稻区重点发展优质粳稻,信阳稻区要重点发展优质籼稻,打造豫北和豫南两个优质水稻基地;积极推广“水稻+”种养模式,提高种养综合收益,力争发展绿色水稻、有机水稻种植面积6.67万hm2以上。引导农民继续压缩籽粒玉米种植面积,适当扩大青贮玉米、鲜食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的种植面积。推进甘薯及杂粮发展,在主产区稳步扩大甘薯种植面积,在豫西、豫西北丘陵旱区适应性推广种植谷子等杂粮作物。

意见提出,各地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产、高效、优质、绿色、生态为目标,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提升秋粮种植效益,抓好相关技术落实。生产中要立足科学防灾抗灾减灾,引导农户参加农业保险,保障农业生产稳定性和连续性。河南省将持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百站包万家”行动,专家和科技人员将深入一线,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农业科技服务全覆盖。

河南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待遇

从河南省财政厅获悉,河南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待遇,一方面降低了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大病保险的起付线,另一方面提高了自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根据河南省最新规定,2018—2020年脱贫攻坚期内,参加河南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大病保险“一降一提高”倾斜政策。即起付线由1.5万元降至0.75万元;同时提高其合规自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0.75万元至5万元(含5万元)的由50%提高至80%;5万元至10万元(含10万元)的由60%提高至85%;10万元以上则由70%提高至95%。

河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说,享受此项倾斜政策的农村贫困人口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含贫困残疾人)、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

据悉,为更好发挥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制度托底保障功能,河南省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调整后,河南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筹资标准比2017年提高约20元,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筹资标准比2017年提高约26元。

2018年优质花生冲刺146.67万hm2

从河南省农业厅获悉,该厅已下发《关于做好2018年三夏花生生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通过扶持政策宣讲、提供种植信息和市场信息、落实惠农补贴等举措,调动广大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确保河南省优质花生发展到146.67万hm2。

发展优质花生是贯彻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四优四化”重要决策部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2017年,河南省花生生产在遭遇后期阴雨天气影响的情况下,较好完成了各项任务目标。2018年,河南省优质花生要发展到146.67万hm2,比2017年增加近20.00万hm2。

花生作为秋作物中效益比较高的作物,对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2018年河南省将落实好优质花生夏管、夏播任务,将优质花生发展面积继续列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指标。各地要对照面积分解指标、分解任务,确保河南省146.67万hm2的面积任务顺利完成。积极引导生产基础好、种植规模大、田间配套设施齐全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生产示范创建,扩大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满足市场对高油酸花生的需求。同时要加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创建,开展高油花生规模化生产,逐步建立优质花生集中连片专种、专管、专收、专储、专用的生产基地,通过产销衔接和订单生产,不断提高花生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5月至6月,是夏花生播种和春花生管理的重要时期。”河南省经作站负责人建议,各地要落实技术措施,对夏花生播种,要科学选用抗性好、适合机械化作业的优质品种,密切茬口衔接,做到抢墒早播,推行起垄栽培,控制种植密度,提高夏播花生的播种质量;对春播花生要加强苗期管理,实现蹲苗促壮。

通知还提出,2018年各地要做好花生成本保险工作,扩大保险覆盖面,力争实现“应保尽保”。各级农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协同推进优质花生示范县开展收入保险试点工作,确保新增保费不增加农民负担,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配置相应种植保险,提升抵御灾害风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保障花生种植收益不下滑、农民收入不下降。

中国农科院集成推广一批甜瓜绿色发展技术

为解决我国甜瓜生产中超量使用化肥农药、成本趋升、效益下降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启动“瓜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协同创新项目,并已在提升甜瓜质量安全、节约资源消耗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这是记者当天从中国农科院在河南兰考县召开的甜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会上了解到的。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徐永阳介绍,我国是世界甜瓜生产与消费的第一大国,全国甜瓜种植面积约53.33万hm2,年产量1 610万t,分别占世界的37.23%和49.80%。目前我国甜瓜产业的供给总量过剩但优质供给不足,大路货多、优质甜瓜少。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牵头开展“瓜果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以来,在兰考县集成示范了多样化差异化的哈密瓜类厚皮甜瓜品种、规模化工厂化育苗技术、多层覆膜提早栽培技术、立体吊蔓栽培技术、小型机械覆膜和施药技术、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蜜蜂授粉技术及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等关键技术。

徐永阳说,通过集成相关技术并进行示范,示范区内的甜瓜果实平均提早成熟5到10天,农药减施40%、化肥减施30%,667 m2增效1 500~2 000元,初步形成了一套可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甜瓜主产区推广的技术模式。

河南省农产品畅销“一带一路”沿线

2018年以来,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增长格外迅猛,2018年5月31日,郑州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4个月,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达53.5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又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最快、增幅近90%的新产品蘑菇罐头最受欢迎。

“2018年今年以来,我们公司的农产品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约为6 600万元。”西峡县兆丰猕猴桃有限公司负责人吴玥说,“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我们公司在马来西亚、越南、韩国等地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郑州海关的数据显示,2018年前4个月,仅南阳市就有106家民营企业开展农产品出口业务,出口总值达26.9亿元;河南省出口产品中,干香菇出口增长1倍、干木耳出口增长61.7%,新产品蘑菇罐头出口增长近两倍。

数据还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河南省出口带动作用明显。2018年前4个月,河南省对沿线国家出口农产品29.9亿元,增长近1倍;除了东盟,河南省对捷克、波兰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出口也在快速增长。

2018年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工信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网络扶贫的实施方案(2018—2020年)》,要求以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加快网络扶贫应用为方向,不断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方案》提出,到2018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目标提前完成;到2020年,全国12.29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宽带网络覆盖比例超过98%。

《方案》还提出,要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方便快捷接入高速、低成本的网络服务,保障各类网络应用基本符合网络需求,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有机会通过农村电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享受优质公共服务、实现家庭脱贫,高速宽带网络助力脱贫攻坚的能力显著增强。

从2015年底开始400400亿元,到今年年底3批试点项目将全部完工,完成13万个行政村通光纤的目标。这其中包含4.3万个贫困村,已通光纤贫困村平均接入速率达到65M,超过了城市平均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2018年的试点方案,将4G网络覆盖纳入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重点推进贫困村覆盖4G网络。”工信部相关负责人透露说,2018年的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总体上提高了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补贴比例从以前东部、中部、西部和自治区的15%、20%、30%、35%统一为30%。

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启动

2018年6月2日,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在国家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江苏省兴化市举行,这也标志着我国首个无人农场开始启动建设,同时意味着无人农机即可完成田间耕作已成为现实。

此次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由工信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指导,中国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和兴化市主办。该试验融合了北斗导航系统、智能汽车、车联网和无人战术平台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对标国际先进作业模式和技术趋势,以智能感知、决策、执行为基本技术方案,将上述设备按照平原地区、黏土壤土、稻麦两熟等代表性农艺要求,首次全过程、成体系地运用于实际生产。这是我国现阶段投入智能农机种类最齐、数量最多、专业最全、参与最广、过程全覆盖、工农协同、军民融合的创新尝试。

工信部副巡视员王建宇在现场说,随着融合传感、精密导航、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传统农业作业领域的数字化、自动化、网联化正在加速推进。美国、以色列等农业技术先进国家已经应用了自动驾驶、智能滴灌、变量施药等智能化新技术,中国虽然多年保持粮食产量世界第一,但也面临着劳动人口老龄化、生产效率低、污染排放率高、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推动先进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农机技术融合,加快中国农机装备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花生河南省优质
掏花生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