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方 志
2018-02-12
【地方志工作立法】《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立法工作2016年初启动,2017年被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列入立法调研项目。省领导先后作出批示。省地方志办公室成立立法工作小组,组织召开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省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省政府法制办等不同层面的专家论证会,形成《江苏省地方志工作条例》(草案),正式报送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和省政府法制办。10月23~27日,省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部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到省地方志办公室和南京、扬州、宿迁等地专题调研全省地方志工作情况。在充分吸纳各单位和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完善,形成《条例(草案送审稿)》并报省政府,被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列入2018年立法正式项目。
【二轮志书编纂】全省二轮修志工作从2005年开始启动,按照规划,将编修志书110部。其中,省志1部(60本分、专志),设区市志12部,县(市、区)志97部。二轮修志等重点工作列入省政府2017年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考核目标。省政府办公厅召开二轮省志及年鉴编纂工作进度情况通报会,转发《第二轮江苏省志编纂工作调整方案》,调整部分省志责任副总纂。截至2017年底,60本省志分(专)志中,50%已完成编写任务,共出版15本、交付出版5本、完成(提交)终审13本。109部市、县(市、区)志中,已出版89部。南京、苏州、常州、镇江全面完成二轮修志任务。《常州市志(1986~2010)》被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评为“中国精品志书”。
【综合年鉴编纂】健全完善市辖区地方志工作机构,理顺年鉴管理体制。举办全省综合年鉴培训班、市辖区年鉴编纂业务培训班。常州、南通等市辖区启动综合年鉴编纂工作。截至年底,全省地方综合年鉴发展到106种,全部由地方志机构组织编纂,整体质量走在全国前列。在2017年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中,江苏20部地方综合年鉴全部入选,占全国总数20%。其中,《江苏年鉴(2015)》被评为省级特等年鉴,全国仅2部省级综合年鉴获此荣誉;《淮安年鉴(2016)》被评为全国地市级特等年鉴,《太仓年鉴(2016)》《金湖年鉴(2016)》《海门年鉴(2016)》等3部年鉴被评为全国县区级特等年鉴,占全国市、县(市、区)级特等年鉴总数17%。《连云港年鉴(2016)》《常州年鉴(2016)》《武进年鉴(2016)》《海安年鉴(2016)》《雨花年鉴(2015)》《玄武年鉴(2016)》《高港年鉴(2015)》《如东年鉴(2016)》《建邺年鉴(2016)》等9部年鉴被评为全国一等年鉴,占全国一等年鉴总数22%。出版《江苏年鉴(2017)》和《江苏年鉴》2016卷英文版。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出版《南京年鉴》英文版。
【方志馆建设】截至年底,全省有江苏省方志馆,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泰州7座设区市级方志馆,南京市鼓楼区和栖霞区、张家港市、东海县、苏州市吴中区、扬州市邗江区、仪征市7座县(市、区)级方志馆。全年省方志馆入馆图书27941册,包括《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丛刊》《民国时期国情统计资料汇编》《武汉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等珍贵资料,馆藏图书14万册。升级江苏“数字方志馆”网站,扩容9个专题数据库,数据总规模近1.5T,可实现书目在线查询、方志期刊博硕论文全文检索下载、省内三个方言区70个方言点的7400个方言词汇的在线试听。无锡启动市方志馆拓建及数字方志馆建设项目,徐州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筹建方志馆,苏州市方志馆新馆方案通过首次论证,镇江市委、市政府确定市方志馆选址,连云港市方志馆建设项目列入2018年政府投资项目清单。东海县、苏州市吴中区建成方志馆,张家港镇镇都有村史馆,苏州高新区文体中心专设地情文化专区,吴江区数字方志馆(网站)正式启用。
【“智慧方志”信息化工程建设】《地方志元数据规范》《地方志数字化处理规范》正式列入省质监局2017年度第一批地方标准项目计划,是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一个数字化地方标准。江苏地方志智能信息检索系统基本建成,初步建成省数字方志馆书目检索系统,建成3个地理信息系统专题,搭建完成江苏年鉴编纂系统、期刊投稿平台。按照省政府办公厅《省级部门政府网站整合迁移实施方案》要求,及时启动实施迁移,整合原有数据资源,改造升级“江苏地情网”。第二期“江苏省地方志智能信息检索数字化碎片化和专题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全面启动。“风雅江苏”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定期推送鉴赏性、可读性、文化性较强的地情文章。
【特色专业志书编纂】《江苏援藏援疆建设志》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口援藏援疆的战略部署,全面记述江苏援藏援疆工作重要历史,展示江苏对口支援成果,省委、省政府决定编纂《江苏援藏援疆建设志》。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会、江苏援藏援疆建设志编纂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援藏援疆建设志编纂工作方案》,拟设“西藏篇”和“新疆篇”两篇,共约150万字,计划2019年5月完成。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做好〈江苏援藏援疆建设志〉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明确省级机关有关部门,各有关市、县(市、区),各援建前方指挥部在资料收集及编纂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征集的主要内容和报送的方式方法。省地方志办公室印发《做好全省地方志系统援藏援疆工作的意见》,在人员培训、业务指导、志鉴编纂出版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促进西藏、新疆地方志事业发展,推动《江苏援藏援疆建设志》编纂工作。
《“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盐城抢险救灾暨灾后重建志》 2016年6月23日,盐城市阜阳、射阳部分地区遭受龙卷风、冰雹重大自然灾害,为全面客观记述盐城市阜宁、射阳部分地区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灾情、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弘扬抢险救灾精神,省政府同意编纂《“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盐城抢险救灾暨灾后重建志》,并纳入省政府2017年度十大主要任务百项重点工作考核指标。6月20日,省政府在盐城市召开《“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盐城抢险救灾暨灾后重建志》编纂工作启动会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编纂工作方案,《“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盐城抢险救灾暨灾后重建志》拟设11章,约50万字,2018年完成验收、交付出版。截至年底,资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成。
《江苏名酒志》 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省酒业协会,编纂以洋河、双沟、高沟(今世缘)、汤沟等“三沟一河”为代表的《江苏名酒志》,初稿基本完成。4月19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在洋河集团启动中国名酒志文化工程,推广江苏的经验做法,并相继组织实施了中国名街志、中国名山志、中国名水志等系列“名”志工程。
《中国淮扬菜志》 由省地方志办公室牵头组织,省餐饮行业协会,淮安市、扬州市政府有关部门承编,传承弘扬淮扬菜美食文化,推动淮扬菜产业蓬勃发展,体量为60~80万字,编纂工作计划2年左右完成,2020年1月正式出版。2017年12月19日在南京举行编纂工作启动仪式。
《中国东海水晶志》 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连云港市地方志办公室、东海县政府联合编纂,体量约120万字,计划2018年底编纂出版,旨在抢救和保存水晶历史资料,弘扬水晶文化,为社会各界了解研究东海水晶和水晶文化提供资料文献和历史借鉴。至2017年底基本完成初稿。
《江苏好家训》 配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出版《江苏好家训》,被列入省“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收录江苏历代名人家训47则、世家大族家训25则。该书得到省委领导和中央“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办公室的肯定和推广。
名镇名村志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江苏名镇名村志编纂工作方案》,省地方志办公室全面启动名镇名村志编纂工作,苏州、连云港、扬州等设区市全面开展乡镇村志编纂,35部镇志、25部村志入选《江苏名镇名村志》首辑候选名单。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名镇名村志文化工程出版第二批中国名镇志26部,苏州的沙家浜、虞山、千灯、东山、巴城、阳澄湖、震泽、黎里、浏河、锦丰和扬州的湾头等11部镇志入选,苏州的《开弦弓村志》入选首批中国名村志。截至2017年底,江苏共有14部镇志入选中国名镇志,数量和质量占全国首位。
【旧志整理】《江苏历代方志全书》被省委、省政府列入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入选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为“江苏文库”6个组成部分之一。截至年底,《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已出版208种255册,即将完成出版141种140册。向中央档案馆、国家图书馆、国家方志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全省各市、县(市、区)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赠送《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扩大社会影响。省地方志办公室点校《乾隆江南通志》、修订《江苏艺文志》被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进入出版阶段。南京编纂《品读南京·南京历代名志》《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出版繁体点校版《南京传世名著·金陵梵刹志》;苏州点校出版《吴中小志三编》,出版《苏州旧志序跋集成》府县志部分;淮安点校整理《光绪盱眙县志稿》《嘉靖清河县志》;镇江点校《光绪丹徒县志》;南京市溧水区点校出版《顺治溧水县志》简体本和繁体线装版、点校《光绪溧水县志》;常州市金坛区点校出版《光绪金坛县志》。
【影像志拍摄制作】4月22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昆山市周庄镇启动中国名镇影像志工程,开创全国影像志制作新河。省地方志办公室以此为契机,策划、大力推广影像志拍摄制作。经省政府批准,联合省广电集团,计划3年时间拍摄《江苏援藏援疆建设志》影像志,以更先进、更现代化的记录方式呈现历史场景,全面直观地展示20多年来江苏援藏援疆取得的丰硕成果。《中国淮扬菜志》《中国东海水晶志》筹划口述史及影像志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