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陕西书院的祭祀及其社会意义

2018-02-12黎文丽

关键词:张载书院

黎文丽

(咸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陕西 咸阳 712000)

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种教育机构,在长期发展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教育场所。书院有三大事业:藏书,祭祀,讲学[1](P47)。祭祀是古代学校的重要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书院祭祀是取先儒之有功德于圣门者从祀之,以体现书院的学术传统和时代精神。有关明清时期陕西书院的教学、讲会、建筑特点等,学术界关注较多,而书院祭祀情况研究较少,笔者拟对此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梳理,拓展对陕西书院的研究。

一、祭祀对象

汉唐以后,奉孔子为至圣先师。立学必释奠于至圣先师,故国子监、郡县学,通祀孔子以诸贤配之,而大儒名宦,则各祀于其上。据范紫东《学宫》载:“清以前童生进学,教官导之,入礼门,由义路谒至圣先师,行释奠礼;游泮池之水,挹采芹之风……历代于仲春、仲秋上丁之日,官师入庙,行释奠礼,名曰丁祭。牲羊豕之外,特用牛。”[2](P352)陕西书院祭祀类同于官学,通祀孔子以诸贤配之,释奠之期一般为春秋仲月。书院祭祀对象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至圣先师

从现存文献及各种书院记文中可以发现,陕西书院大都祭祀孔子并以诸贤配之。明代李东阳记文中有:“崇经阁者,岍山书院藏书之阁也,院在陕之陇州……阁中设孔子及四配像,阁之下设七贤像,左右为肄诵之房。”[2] (P151)说明岍山书院在崇经阁祭祀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另设七贤像以祭拜。据光绪《三原县志》载,学古书院创建后,也奉宣圣及颜、曾、思、孟四贤像于书院内进行祭祀。

据明代彭泽《创修岐阳书院记》载:“祀周之三公,以横渠配,东西为庑各六楹,祀名宦乡贤。”[2] (P159)岐阳书院地处周文化发祥地,关学在此影响深远,因此书院祭祀周之三公及横渠先生。

据清代冯景夏《仰华书院碑记》载:“立徽国朱文公像于堂上,率诸生北面事之。”[2] (P172)徽国朱文公即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随着程朱理学逐渐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主导地位,朱熹也因此在宋末以后的书院祭祀中占据核心位置。

(二)地方乡贤

除了祭祀至圣先师,陕西书院也祭祀对地方文化建设有影响和贡献的地方乡贤。下邽是驰名的“三贤故里”,即唐代张仁愿、白居易和宋代寇准三位贤人的故乡,故景贤书院特以“景慕贤达”中的“景贤”二字命名。书院对这三位贤人进行祭祀,还规定每逢寇准诞辰日要去官底镇北部的寇陵扫墓,以表达礼敬先贤之意。

鲁斋书院祭祀许衡、张载,正学书院亦如此。据李东阳《正学书院记》载:“横渠之学,实得之二程,于是主程及张,以及于许、吕、杨,以下各以类配。是虽复鲁斋之旧,而实崇祀先贤,表章正道,以风历学者。”[2] (P148)理学大师张载曾在此讲学,蓝田三吕辅之,其学说日益彰显;元代名儒许衡(号鲁斋)也曾在此讲学;杨元甫也是元代大儒,精通理学,弘扬关学。因此书院合祀张载、许衡及乡贤杨元甫等。“夫所谓正学者,圣贤之学也。其理,仁义礼智;其伦,父子、兄弟、夫妇、长幼、朋友。”[2] (P149)正学书院的创建既有纪念张载在此讲学之义,又有继承和发扬关学之意。

(三)学术大儒

张载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张载的学说和思想影响深远,乾隆二十九年(1764)同官知县袁文观在创立颍阳书院时谈道:“关中自横渠夫子皋比设教,因之眉县、泾阳,各立讲塾以祀之。”[2] (P241)

陕西的横渠书院有四处:眉县横渠书院(两处)、临潼横渠书院、凤翔横渠书院。横渠书院设专祠祭祀这位大儒。据清代赵于京《建横渠书院碑记》载,临潼横渠书院塑有横渠先生像以祀之。据《武功县志》载,武功绿野亭为张载寓所,因张载与武功簿张山甫交厚,武功弟子纷纷求学,张载就在绿野书院讲学。绿野书院设有张载祠,塑有张载像,明代吕柟、康海等都曾专程拜祭过张载祠。吕柟《绿野书院谒横渠先生祠》曰:“兹邦有君子,迹殊路不岐。豪迈存馀烈,高怀有我知。”[2] (P146)康海《同吕泾野谒横渠祠》云:“繄昔此夫子,壮志等昆仑。”[2] (P137)他们都表达了对张载的敬慕之情。

户县明道书院也设专祠祭祀理学大儒程颢先生。清代舒其绅《明道书院记》记载了将程颢像迁至书院供奉的事件。程颢,人称“明道先生”,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担任户县主簿,政绩卓著,昌明正教。户县民众为感其恩而设专祠祀之,岁久剥残,因此迁至书院。书院是读书治学之地,将理学大儒供祀于此,体现了书院创办者对儒学的尊崇和对人才的期盼之情。

蓝田芸阁书院有先贤四吕先生祠宇。“芸阁者,乡贤宋吕与叔先生号也。而与叔,光绪中且升祀孔庭,其学渊源程、张,深见许于朱子,不可谓非得天地之心者矣。”[3] (P680)“蓝田四吕”,即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四兄弟,其中尤以吕大临最出名。成化十九年(1483) 陕西巡抚阮勤曾为其奏建专祠,曰“四献祠”以祀之。

(四)地方官员

一些曾在陕西各地任职的官员在任期间,大兴学风,习文研武,培养了一批有见识的栋梁之材,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地方百姓对这些广布德政的官员感激不已,也建祠祀之,如对范仲淹的祭祀。据明代徐崇德《嘉岭山书院记》载:“构正堂三间,塑范公像。”[2] (P157)嘉岭山书院,又名嘉峰书院、范公书院;范公即指范仲淹。耀州文正书院也是为纪念范仲淹而建。范仲淹在陕北任职时广施仁政,固兵御边,改善了陕北民众的生活状况,因而也受到当地人们的世代景仰。

佛坪厅同知李梦愚,字闺堂,山东博兴进士,咸丰元年(1851),他主持修建了迎秀书院,为当地培养了很多人才。李梦愚逝世后,士民奉祀书院,以志感慕[4] (P423)。

光绪六年(1880),南郑县令罗骧创建天台书院。据《续修南郑县志》载:“罗骧,字诚之,四川丹棱县增生,殷心风化,思以礼教齐民,著有易俗条约一卷。邑中梁书院归附汉南,骧为筹款;创建天台书院于华庙坊,规模宏整……殁,祀天台书院。”[5] (P226)

石养源,湖南湘潭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任洛川知县,五十一年(1786)建成朝阳书院。石养源延名师专讲,严立学规,常亲往督课。每月朔望课士署内,州县举贡生童来会课者常百数十人。石待人谦和,生童拔取者厚给奖,不取者亦给盘费。石养源卒于任后,一直为后人所敬仰,诸生为纪念他的兴学功绩,曾立匾悬于讲堂,额曰“开畹艺兰”,并修“石侯祠”设位于文昌祠旁,岁月朔望拈香礼之。

二、祭祀场所

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教育机构,书院创建时选址很讲究,一般都会选取环境幽静、景色宜人的地方,且书院建筑宏伟、布局规整,教学、祭祀、藏书、住宿等都有各自的区域,功能和分工很明确。书院一般都设有孔庙或大成殿、文昌阁,主祀先圣孔子,以孔门四大弟子配享,从祀历代学术大儒。

关中书院是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高学府,万历三十七年(1609)初建时,书院建筑规模宏大齐整。三年后,布政使汪道亨在书院内修建“斯道中天阁”一座,立孔子圣像以祀之。康熙三年(1664),关中书院扩建牌坊一座,大门一楹,东设东廨为主讲寓所,西设西圃,北竖小坊及二门、三门各三楹,匾题“继往开来”,中建精一堂五楹,置道统祠,祀黄帝、炎帝,左右堂祀正学、理学名臣[6] (P334)。

万历三十年(1602),蓝田知县王邦才修建芸阁书院时,“复故地而鼎新之,又易民田、辟孔道,置后堂四楹,前后左右翼室各四楹,门竖石坊二楹,董思聪又建巍楼四楹于大门之外,旧神道并祠内隙地共得一十九亩”[7] (卷9)。

正学书院创建时,“始广画为三区,其中为祠,左为提学分司,而书院实居其右”[2] (P148)。明孝宗弘治年间,正学书院分为三个区域,中间祠祀程颢和张载,左边是提学分司,右边是书院。

鲁斋书院, “前为夫子燕居之殿, 以颜子、 曾子、 子思、 孟子侑坐;后为讲堂, 左右列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四斋。 以张子厚先生昔讲道于横渠, 乃为室东偏, 合张、 许二先生而祠之。 库寝庖厩毕备,屋凡若干楹”[8] (卷13)。

当然,有的书院在藏书楼设有祭祀之处。岍山书院在书院崇经阁“设孔子及四配像,像两壁各置架以庋书……周为高垣,垣之外为田百余亩,岁收其入以供祀事”[2] (P151)。味经书院建藏书楼于讲堂东,中设至圣位,入学及朔望院长率生徒恭谒,前列庑舍左右各三架,左奉前任学政奉新许振祎、吴县吴大澂、武昌柯逢时禄位,右祀前院长升用同知平利教谕史兆熊,前监院凤翔训导寇守信,前候选同知怡立方神主[9] (卷124)。

三、祭祀形式及仪礼

隋国子寺每年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唐代则正式把释奠列入国家祀典层面,贞观二十一年(647),唐太宗诏令释奠礼于春、秋二仲月上丁日举行。释奠仪式也各有规格:国学释奠,以国子祭酒为初献,司业为亚献,国子博士为终献。州学,以刺史为初献,上佐为亚献,博士为终献。县学,县令为初献,县丞为亚献,主簿及县尉等为终献[10] (P917)。这一祭祀规定提高了释奠的规格,并为后世所沿用。

书院讲授内容大都是儒家经典,强调儒家的礼乐教化,因此对先圣先贤的祭祀、对师长应执之礼是书院生徒的必修功课。书院祭祀非常庄严,祭祀相关事宜都有严格规定,包括祭祀时间、仪程、主持人、祭器、祭品、祭文样式等。关于陕西书院释奠、释菜之礼的具体情况,相关文献记载不多,过程也很简略。据冯景夏《仰华书院碑记》载:“春秋祀以少劳,邑侯从焉。”[2] (P172)《绥德州新学记》亦曰:“簠簋簦笠,罍罇俎坫,春秋祀事,凡所以用之者如礼。”[11] (P421)说明祭祀礼器、程序都遵照礼仪规程安排。书院祭祀大致可分为释奠、释菜、朔望仪。

(一)释奠

释奠是设置酒食以祭奠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表达对儒家学术传统的尊重和继承。释奠时间、程序、器物、人员等都有严格规定。如,据嘉庆《汉中府志》载:“直省每岁以春、秋仲月上丁日,释奠于先师孔子。省会首府有总督驻扎者,总督正献;若只巡抚驻扎者,巡抚正献……司香、司帛、司爵、司馔、引赞、通赞、引班以学弟子员娴礼仪者、执事、在城文武官、县丞、千总以上咸与祭,并致斋二日。不隶省会之府、州、县文庙,祭丁日,有道员分驻者,以道员为正献;无道员分驻者,长官正献。两序以其贰及所属,两庑以食饩学弟子员各一人分献。”[12] (P462)月朔,释菜;望日,上香。以教授、教谕、训导等官分班行礼,与太学相同。陈设器数、行礼仪节等与省会相同。

据明代王云凤《宏道书院记》载:“君筮日作孔子,主率群弟子行释奠礼而后迁焉。群弟子请君正师席。君诲之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此为学大道理。”[2] (P153)清代乔履信《南湖书院记》亦曰:“筮日率诸生祀先师,行释奠礼,俾朝夕肄业其中。”[2] (P228)

释奠礼规模宏大,庄重肃穆,往往会对参与者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康熙二十四年(1685),眉县横渠书院重修竣工后举行了谒祠悬匾仪式,陕西督抚两宪大员及凤翔府、县官员都参加了大典,仪式极为隆重。督学许孙荃在大典后还撰写了《重修横渠庙记》碑文。明代陕西大儒康海在武功绿野书院瞻拜张载像后写下诗文:“不到幽棲处,悠悠将十春。古堂县见日,静地寂无尘。俎豆思周礼,威仪忆鲁蘋。愧非程伯子,何以坐松筠。”[2] (P145)康引叔《修绿野书院释奠横渠先生》诗亦曰:“六籍归名教,二铭发真诠。宏启关学绪,濂洛并新传。”[2] (P147)这些诗文都表达了对横渠先生的追思和仰慕之意,也为我们留下了书院释奠的真实写照。

(二)释菜

释菜最早可追溯到秦代以前。古人求学拜师,要以“释菜”“舍菜”为礼,表明自己忠信为本、礼敬师尊的心意。释菜礼即用蘋、蘩(白蒿)等菜蔬祭奠先师,敬献老师。其仪式与释奠礼相同,只是不杀牲供奉,所以,古人说释菜礼是“礼之轻者”,但礼轻情深义重[13] (P123)。

正谊书院一般是仲春时节行释菜之礼。关学大儒贺瑞麟在清麓精舍的基础上创建了正谊书院。同治九年(1870)清麓精舍落成行释菜礼,贺瑞麟撰《清麓精舍成告先圣文》以示纪念。光绪八年(1882)三月,正谊书院建成,也举行了盛大的释菜之礼。

芸阁书院每年仲春举行释菜礼,祭祀陈设、站位、迎神、祭献、点茶、受胙等仪式皆有一定规程。陈设时,“设馔于阼阶下西面,洗设于馔南。水在洗东,巾在洗北,篚在洗西南肆。实觯一爵一,设酒尊二于阼阶上少东南向。玄酒在西,茶设于西阶上少西,祝版置于香案北,匙箸醯酱设于神位前”[14] (P2)。祭祀时,众人各就其位,“司香者二人香案前东西相向立,司尊者立于尊东西向,司香者立于尊西东向,祝立于香案西东向,司馔者立于馔东西向,司洗者立于洗东西向,歌者在其南,主献者立于阶间北面,分献者次其左右少退,几兴,祭者次其后,燃烛”[14] (P2)。祭祀过程中还要唱赞歌,参神时奏昭平之章,初献奏宣平之章,亚献奏安平之章,终献奏景平之章,辞神奏咸平之章。

味经书院在每年仲春开学时,泾阳县令与院长率诸生行释菜礼之后,赴讲堂行入学礼,朔望谒先师亦如此。

(三)朔望仪

朔望祭祀礼仪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突破阶层限制而常态化,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礼仪。朔望之日设祭的形式相对简单,其规格低于释奠、释菜。朔望仪,即书院在每月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举行拜谒礼仪。朔望仪一般由山长主持,要行香,有堂仪,礼仪与官学相同。《关中书院学规》规定每月朔望时,院长、监院、斋长率诸生诣中天阁神座前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再诣冯恭定公祠行一跪三叩礼。

味经书院朔望谒先师的仪式严谨复杂:“山长、监院率诸生诣至圣前,行献香礼。有赞,三跪九叩,无赞,一跪四叩。礼毕,山长、监院行对揖礼,诸生北面与山长监院行三搭恭礼。礼毕,诸生东西分列,行对揖礼。礼毕,山长、监院退,诸生乃退。”[15] (P167)拜谒先师之仪必须严谨,如有衣冠简亵者、拜跪粗率者以不敬论,当面申饬。

芸阁书院朔望谒至圣先师仪注规定:“序立,执事者少进,立定皆揖,就执事位。燃烛,师长率弟子以下以次就位,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诣盥所,盥手,帨手,洗盏。诣尊所,酌酒,酌配位酒。诣神位前,焚香,上香,跪,进酒,祭酒,奠酒,俯伏,兴,复位,与在位者皆再拜,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礼毕,各退。执事者谒神,再拜,鞠躬,兴,拜,兴,又再拜,拜,兴,拜,兴,各退。”[14] (P1)

祭祀是书院规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世人的重视。书院设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标举自己的学术追求,借所奉人物确立其学统,此即所谓“正道脉而定所宗也”,可以发挥强化学派认同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供奉对象的区别,察知书院所属派别的不同,看到其学术特色[16] (P168)。如,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湖南地区对周敦颐的祭祀展现出湖南学者对湖湘学术的自觉追求。明代,王守仁学派的书院祭祀王守仁、陈献章。陕西各地奉祀张载的书院很多,这也说明张载创立的关学影响之深远。

四、书院祭祀的社会意义

书院祭祀既是对儒家先圣先师的祭拜活动,又在此过程中体现了儒家礼乐教化的思想。地方士绅和一般百姓也可以参加书院的祭祀和观礼活动,这可以使书院提倡的学术思想和价值观念得以传扬,对当地民众发挥教化作用,促进人文教育和乡土民俗的发展。

(一)对学子进行道德教育

书院祭祀至圣先师和历代大儒,旨在弘扬儒学、传播正学,也是对学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师儒们平时在书院课堂教给学生的是儒家思想和理论,而祭祀为书院师生提供了道德实践的场所。祭祀时参与者众多,场面宏大肃穆,仪程规范有序。师长们礼敬先贤一丝不苟,既是对先师先儒的尊崇,又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庄重严肃的礼仪不断加深儒家文化的认知和归属感,学子们在此场合和氛围影响下,一方面跟随师长观乐习仪,完成祭拜仪式;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复杂细致的祭品备料、座次安排、迎宾揖让等活动丰富自己的认知,熟悉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祭祀活动中,学子们仰可以见先贤之容、俯可以思先贤之德,心灵受到震撼,产生高山景行、心向往之的情感,从礼敬先贤到学习先贤,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激发立志向学之思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人文教育的促进

明清时期,陕西书院的数目及规模都有了较大的增加,比较偏远的州县也设立了书院。书院教学内容以儒家典籍为主,重视“道”的传承,通过树立“道”的权威唤起学子的敬畏心,先尊道,然后学道。这种理念贯穿于书院教学、讲会、祭祀、管理等各种活动中。冯从吾讲会时曾说:“夫子论大人学术至于治国平天下,子思论至圣功业至于赞化育参天地。”[17](卷9)关中书院以救时弊为己任,且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术风格。书院建立后声名远播,成为西北四大书院之冠。冯从吾在关中书院任主讲时,从学者多达5 000余人,不仅有陕西的学子,还有河南、甘肃、四川、河北的学子前来求学,足见书院影响之深远。

正谊书院落成行释菜礼时,贺瑞麟撰成祭告文中有“於惟至圣,修道立教。《论语》一书,首明为学。君子学道,学以致道。舍道言学,古无其说……冀惠光明,默启愚昧。朋好群居,责善辅仁。惟道之明,惟学之讲”[18](卷20), 说明了书院的办学主旨,书院教育要明学术、正人心,并进而达到“修己、和族、承家、保世”的目的。他认为读书不仅要明白圣贤义理,而且要有远大志向,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当知县余赓飏请贺瑞麟主讲学古书院时,他声明“不开帖括八股之课”;光绪七年(1881)县令焦雨田与他商谈创建正谊书院,他依然坚持不讲八股时文。正谊书院建成后治学严谨,声誉颇高,被推为关中四大书院之一。

虽然陕西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屡受挫折,但是历代书院大儒仍能尊崇正学,重视人文教育,端正学术风气,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栋梁之才。书院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教育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对乡土礼仪风俗的影响

明代关中学者南大吉编写《渭南县志》时总结关中风土风俗时说:“盖关中,古周、秦、汉、唐都会之地。周人尚礼义而贵农桑,秦人尚武勇而贵富强,汉人尚宽大而贵敦朴,唐人尚章程而贵勋伐。”[19](P138)长期地域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关中风俗淳厚的文化性格,使关中学者对关中之学有强烈的自豪感。张载是关学的创始人,他讲学著书,躬行礼教,使以礼教人成为关中地区的传统学风。关中自古重礼。礼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直接具体的规范。张载希望通过恢复传统礼仪来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其思想为后代学者所沿袭,也对关中礼仪风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书院举行祭祀活动一方面可以对学子进行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亦是书院与当地社会生活互动的方式。书院祭祀实际上是一种宣传教化活动,是将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化的形式之一。书院会邀请社会名流、乡贤等参与祭礼或观礼,普通民众也可以进入书院观看祭祀,祭祀结束一般都会组织山长或大儒会讲。在这个过程中民众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儒学的教育和洗礼,也使书院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得以广泛传播。会讲除了讲授经史之学,还以阐明关学为己任。书院大儒大多恪守儒家伦理道德,崇尚气节,淡薄富贵功名,使得关中的文化、经济,包括礼仪、民风民俗、性格等都体现着关学文化的精神。

冯从吾在关中书院重视讲学,制定各种规约,对学子的学习方法、言谈举止、与人交往等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他崇真尚简、敦本尚实,也希望人们通过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来感染他人,以使关中风俗向善发展。贺瑞麟不攀权贵,以读书修身为务,曾讲学于学古、宏道、味经、鲁斋、宗铭、凤鸣、正谊等书院,他在学古书院朔望仪礼时会讲行冠礼,并屡行古乡饮酒之礼,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牛兆濂在芸阁书院朔望仪时讲约习礼,各地名士也前来听讲。人们还将此礼节运用于各地,使张载礼教之风传扬甚广。

书院祭祀仪礼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社会价值,有助于建立和发展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友善、和谐的社会氛围。关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气节、贵兼容的优秀精神,培育了关中学者勤奋、求实、严谨、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精神品格,也塑造了关中人浑厚、坚实、耿直、质朴的文化性格[20]。关学在发展中与关中人文传统互相影响,书院通过祭祀活动将这些思想和观点化作普通民众可以理解的日常行为规范,并推而广之,使之渐渐成为一种生活习俗,从而改善当地的民风民俗。

五、结 语

释奠、释菜是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书院大都设有祭田、祠田、祀田等,田地的收入可供祭祀之用。书院在不同时期的祭祀形式略有差异,但是对先师先儒的恭敬和祭拜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怀念他们的功德,牢记他们的学术旨趣,鼓励学子们不断努力,成为经天纬地的国之栋梁。书院通过所奉祀人物表明自己的文化追求和学统,并对学子进行道德教化。祭祀活动能促进地方人文教育水平,并引导乡土礼仪风俗的形成。明清时期的陕西书院在传播关学思想、推动陕西文化教育逐步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时至今日,释奠、释菜、朔望仪作为一种礼仪离人们越来越远,但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现在一些高校和书院也举行释菜礼,师生们穿古服、颂古词、行古礼,这些活动不仅表达了当今学子对古代先贤的敬意和尊师重教的美德,更体现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猜你喜欢

张载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不与他人拼下限
白鹿洞书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