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材料英译与意识形态传播研究
——基于关联理论的视角
2018-02-12卢鸿铭
卢鸿铭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引 言
在全球化成为时代背景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交流也日益频繁。出于沟通交流的需要,也为了自我宣传和推销,作为对外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外宣材料的制作就成为必然。另外,由于英语是当今世界通用的语言之一,除了说英语的国家,非英语国家也很重视英语外宣材料的制作,中国就是这些非英语国家中的一员。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大量有关中国的信息被翻译成英语,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国际会议、公共场所宣传告示等渠道,对外发布和传播”。[1]在翻译的过程中,中国的外宣材料译者通过巧妙运用翻译技巧,输入相应的意识形态,以期被英语读者感知,从而达到自我宣传和推广的目的。
二、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意识形态是社会团体所共享的一种理所当然的信仰和价值观,它不仅控制着整体社会文化知识的结构、应用和发展,还控制着社会成员知识和信仰的形成过程”。[2]目前对语篇意识形态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1)批评性话语分析;(2)评价理论。批评性话语分析由R. Fowler等人于1979年出版的LanguageandControl一书提出。该书列举了意识形态分析的五个方面:及物语法、情态、转换、分类语法和话语的连贯、顺序和统一性。[3]N. Fairclough又从词汇、语法、衔接和文本结构四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从言语效力、文本的连贯和文本的互文三个方面对话语实践进行了分析。[4]在我国,批评性话语分析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如王泽霞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框架下创建的英语新闻话语意识形态分析模式。[5]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张辉等学者也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批评性话语分析。[6]评价理论由J. Martin等学者于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创建。“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人际意义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框架, 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7]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评价理论的理论发展和实践运用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如朱永生论述隐性评价对于进一步完善评价理论的重要性[8];J. Munday运用评价理论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立场。[9]
尽管批评性话语分析和评价理论对发掘语篇的意识形态都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二者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容易误导分析者忽视对读者的定位。意识形态的传播是一个双边过程——语篇作者输入意识形态和语篇读者感知意识形态,因此,用研究说话人(或作者)和听话人(或读者)之间交际的语用学理论推理语篇的意识形态似乎更加全面些。
关于语篇意识形态的推理,尽管学术界已经建树颇丰,却鲜有人系统地从语用角度加以分析与探讨。笔者根据Microsoft Academic搜索引擎及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的统计显示,目前国外只有J. Verschueren在他的新书IdeologyinLanguageUse中提出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意识形态分析,并基于顺应理论提供了一套较为详细的分析步骤[10];在国内姜晖等人针对这本著作发表过两篇评述文章。[11-12]笔者运用另一语用理论——D.Sperber和D.Wilson于1986年提出的关联理论研究外宣材料英译与意识形态传播,就是尝试为语篇意识形态推理提供更多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
三、外宣材料英译中的意识形态传播
(一)关联理论
D. Sperber和D. Wilson从认知的角度对明示推理交际作了比较系统地阐述。他们把明示推理交际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命题”。[13]其中说话人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命题的意图被称为说话人的信息意图,而使信息意图向说话人和听话人互相显映的意图被称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明示推理以明示性为向导,在说话人的新信息和听话人现存的语境假设之间进行;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确立关联性,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话语的关联性受话语所具有的语境效果和话语处理所需的努力共同制约,如果听话人在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那么该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二)说话人的新信息
根据关联理论,说话人为了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会先表达自己的信息意图,即提供明示信息或新信息,并在提供新信息时以最佳关联为目标,使听话人付出尽可能少的推理努力和获得足够多的语境效果;然后听话人通过现存的认知语境假设去处理该新信息,获取所产生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隐含的信息并最终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外宣材料译者在将材料由汉语翻译成英语,也就是向英语读者提供新信息时,会刻意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来改变汉语的内容或形式,借机传播意识形态;英语读者阅读外宣材料,感知外宣材料译者传播的意识形态并被影响,这样外宣材料译者和英语读者之间的交际,即意识形态的传播就成功实现了。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由形式与内容两个部分组成。翻译是将信息从一种语言传递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源语的信息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无论中西,从古至今,“大多数学者都主张翻译应形式与内容兼顾,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都不能忽视”。[14]下面就具体分析外宣材料译者为了改变汉语的内容和形式常运用的翻译技巧。文中所举例子出自2011年至2016年间新华社的官方网站——新华网发布的英语新闻, 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试图揭示材料译者通过翻译输入外宣材料中的典型的中国意识形态。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和法定新闻监管机构,是政府层面上最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发挥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作用,其主办的新华网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也是全球网民了解中国最重要的窗口,致力于为全球网民提供权威及时,特别是和中国有关的新闻信息服务。[15]
1.改变说话人的新信息的内容。
(1)增补。在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时,外宣材料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词语,比如和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密切相关的词语以及一些习语和缩写词等*陈小慰:《福建外宣翻译的现状与对策》,引自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第132-143页。。这些词语对于中国人来说习以为常,但如果译者在翻译时不加处理直接翻译的话,生活在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下的英语读者阅读起来会是一头雾水,这样外宣材料根本起不了宣传推广的作用,意识形态的传播也无从谈起。有鉴于此,外宣材料译者在翻译这类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时,往往会在先直译的基础上再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即增添新信息,以阐明其真实含义,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
例1 The Hope Project, which was launched in 1989 by the China Youth Development Foundation (CYDF) and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of China, helps childre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fering greater access to education.
(HopeProjectteachesruralstudentsscientificskills,Aug 15, 2013)
这则新闻报道的是“希望工程”向中国乡村地区的师生传授现代科学技能的事件。“希望工程”对于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如果单纯直译,肯定无法完整准确地传达其内涵。在这里,外宣材料译者先对“希望工程”进行了直译,然后补充说明这项工程的创办者、创办时间和创办目的。通过新信息的增补,增强了英语读者阅读时获得的语境效果,推导出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状况的隐含信息。
(2)释义。这一翻译技巧同样是为了应对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习语和缩写词等而采用的。一些词语在中国人尽皆知,也经常出现在反映中国国情的外宣材料中,但是如果直译或者直译加增补就会显得冗长繁琐,甚至直译还会出现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风马牛不相及的情况。这样的外宣材料肯定无法让英语读者理解,更无法感染英语读者,达不到传播意识形态的目的。为此,外宣材料译者采用释义这一技巧,即将那些不好直译或直译加增补的词的意思解释出来,方便了英语受众的阅读和理解。
例2 原文:国家财政在重点保障“三农”、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度增加国防开支。
译文:Giving priority to socially beneficial spending in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China’sNationalDefensein2010,Mar. 31, 2011)
这个例子出自2010年中国国防白皮书,回顾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介绍了当时的国防政策和国防建设取得的成就。在这份白皮书的原文中,出现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三农”。所谓的“三农”指的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个词对不熟悉中国国情的人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这个词也不好直译,“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个汉语词翻译成英语词后就没有什么共同的语素了,所以译者采用了释义这一技巧,直接提供了它的解释。“三农”的直接解释使英语读者不须付出什么推理努力就理解了它的意思,推导出中国的国家财政支出科学合理的隐含信息。
(3)套用。有时对于汉语中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或表达,译者会使用英语里语用意义相当的词或表达进行替换,这种翻译技巧称为套用。套用的使用,将新信息以英语读者熟悉的方式呈现,这有利于译者传播意识形态。
例3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South Asia’s economy grew by only about 4 percent annually, while the “Four Asian Tigers” were rocketing at 10 percent.
(李源潮在“2013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中国—南亚和平发展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英语),Sep. 21, 2013)
在这则例子中李源潮副主席提到了“亚洲四小龙”这一说法。“亚洲四小龙”在汉文化圈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但是由于汉文化中吉祥的“龙”和英语文化中邪恶的“dragon”有着完全相反的文化内涵,直译显然不合适,所以译者套用了英文里“tiger”这个单词。老虎在英语文化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没有明显的贬义,用以指20世纪60至8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的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韩国和新加坡也比较贴切,英语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原词的内涵,推导出和平稳定对于南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一隐含信息,理解了译者竭力宣扬李源潮副主席的观点的意图。
(4)删减。汉语中通常会有一些重复累赘或华而不实的套话,汉语受众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而西方受众则普遍崇尚简洁朴实的文风,推崇于平凡处中见真章,所以外宣材料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会从翻译文本的预期功能出发,采用适当的翻译技巧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欣赏品味,从而影响和感染英语读者*陈小慰:《福建外宣翻译的现状与对策》,引自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2007年,第132-143页。。针对汉语中的套话,一个最常用的译法就是删减,保留基本意义即可,这样和源语相比,译者传递的新信息有所减少,但是却更符合英语读者的话语建构习惯,更有利于向他们传输意识形态。
例4 原文:佛罗里达州一所监狱的狱警将患有精神疾患的囚犯达伦·莱尼在淋浴间活活烫死。
译文:The guards in a prison in Florida scalded a mentally-ill inmate Darren Rainey to death in hot shower.
(HumanRightsRecordoftheUnitedStatesin2015,Apr. 14, 2016)
这个例子出自中国政府于2016年发布的《2015年美国的人权纪录》,对美国2015年的人权状况进行回顾。例子中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为了突出监狱狱警将囚犯烫死过程的惨烈,用了“活活”这两个字,而实际上这两个字在意义上是多余的,所以为了照顾英语读者对简洁朴实的文风的追求,译者在翻译时将这两个字删除,这样就使译文免于重复累赘,英语读者阅读时也节省了推理的努力,增强了语境效果,推导出美国自身的人权状况都不容乐观,更无权对他国横加指责这一隐含信息,理解了译者抨击美国的立场。
(5)改写。这一翻译技巧的采用和删减很相似,由于汉语深受古代骈体文的影响,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和谐,再加上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民族自豪感和中国人普遍爱面子、喜热闹的心理,这反映在语言上追求华丽浮夸的辞藻,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和修饰性语言,经常性地引经据典①。这种行文风格汉语受众喜闻乐见,但对于追求简洁朴实,注重逻辑的西方受众来说却显得格格不入。为了成功地对外输出意识形态,外宣材料译者着眼于翻译的预期效果,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欣赏品味,对那些浮夸的汉语表达采用改写这一技巧,即结合具体语境对原文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调整,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尽量使译文简洁朴实,以达到传播意识形态的目的。
例5 原文: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亚洲要谋求更大发展、更好推动本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共同发展,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还需要爬一道道的坡、过一道道的坎。
译文:…The road ahead remains a bumpy and twisting one.
(习近平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演讲(双语),Apr.12, 2013)
在这则例子中,原文为了形象地说明亚洲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连用了两个暗喻,这是典型的喜用修饰性语言,注重对仗工整的汉语言风格,但是外宣材料译者在翻译时并未照直翻译,而是尽量使译文简洁朴实,这样更符合英语的建构方式,也节省了英语读者的推理努力,使其获得更强的语境效果,推导出中国政府辩证地看待亚洲的发展这一隐含信息。
2.改变说话人的新信息的形式。
(1)替代。英语与汉语的一个重要差异是:英语除了修辞需要外,很少重复用同一个词或结构,而在汉语中重复现象比比皆是。英语往往使用代词、同义词、近义词以及代替句型等来替代前文出现过的词语和结构,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相同的词语或结构呼应前文出现过的词语或结构,句子层面如此,段落层面同样如此。因此,外宣材料译者在翻译时会遵循英语的表达习惯,以方便英语读者的阅读,促进意识形态的传播。
例6 原文:我们坚信,有中央政府一以贯之的大力支持,不断提升港澳自身竞争力,香港、澳门就一定能够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译文:We are confident that with the central government continuing its strong support for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with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to their own competitiveness, these two regions will enjoy long-term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双语), Mar. 5, 2014)
在这则例子的原文中,“港澳”重复出现,相互呼应,而译文中则在首次出现“Hong Kong”和“Macao”后分别用“their”和“these two regions”替代,这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翻译能节省英语读者的推理努力,增强语境效果,推导出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港澳地区发展的隐含信息。
(2)重组。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有不一样的句法结构: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主要通过连词、关系词、分词、动名词以及不定式等连接来构成句子,以表示其结构关系;而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从时间顺序、逻辑文理顺序层层推进,逐层展开。所以在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时有时需要进行句法的转换,通过改变词性、转换句型、拆分和整合句子等方式,表达与原文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重组。外宣材料译者选择对一些汉语句子进行重组,是为了更好地迎合英语读者的话语构建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意识形态传播。
例7 原文:我们要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理念,让发展和安全两个目标有机融合,使各国政府和核能企业认识到,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
译文:We must follow the approach of enhancing security for the sake of development… We must convinc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and nuclear power companies…
(习近平主席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双语), Mar. 24, 2014)
在这则例子中,原文展示了汉语句子结构没有主次之分,“流水句”的特点,如果直译成英语则繁冗不堪,违背了英语句子主从关系严明的特点。为了使译文简洁并符合英语的句法和逻辑,译者重新调整了原句的结构,将原句拆分为两个句子,这样译文的结构清晰,英语读者节省了推理努力,增强了语境效果,推导出中国政府坚持科学的核事业发展观的隐含信息,理解了译者颂扬中国政府的意图。
四、结 语
外宣材料的制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备受各国的重视,而英语外宣材料又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在外宣材料英译中,译者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翻译技巧改变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借此输入意识形态以期被英语读者感知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而英语读者通过阅读感知了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并被影响,最终实现了译者对外宣传的目的。这一过程可以用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进行恰如其分地诠释,这说明从语用角度研究语篇的意识形态是可行的。笔者希望借此为传统研究寻找新理论和方法的支持提供一个好的示范,从而促进大胆探索创新、不墨守成规的学术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