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
——2018 TESOL中国大会带来的思考
2018-02-12刘森
刘 森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 20062)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7年,中国教育部相继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等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确定了方向。立足中国国情和现状,从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出发,为充分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及需求,深入了解中国英语教育现状,探索中国英语教育的理论模式和实践路径,2018年7月19-22日首届“世界英语教师协会大会-TESOL中国大会”在上海举行。世界英语教师协会是全球权威的英语教师教育教研机构,40多年来以“引领英语教师国际化”为目标,致力于提高和完善全球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本次TESOL中国大会是新时代背景下举行的一次规格高、规模大、内涵深、理念新的国际英语教育大会。大会的主题及分议题全面体现了新时代英语教育特色,聚焦英语教育与全人发展、英语教育政策、核心素养教育、英语阅读、信息化外语教学、测试与评估、教师教育与发展等15个当下英语教育领域的核心话题。1800多位来自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中外专家及教师们在共同探讨世界范围内外语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赋予了中国外语教育更加鲜明的时代气息。笔者作为本次大会口语专场的主旨发言嘉宾就本次大会带来的思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基于英语核心素养的我国英语教育教学。
二、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与我国外语教育的现状
1.外语教育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学习外语?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学习英语有利于我们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国家安全等领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我们通过英语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2008年韩宝成,刘润清教授在谈及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时就指出: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外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部分,其目的应该是使学生通过外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是外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也是许国璋先生多年前提出的观点[2]。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以社会文化理论和功能语言学理论等为基础,论证语言对促进人的心智发展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学习外语的意义。他认为:提高语言技能只是外语教学的结果之一,认知发展和对现实世界深刻的理解才是最终目标,也就是应该“学以致知”。外语教学不应该只注重技能培养,更应该揭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概念意义;不然意义会成为技能提高的瓶颈。外语教师应该力求深谙目标语和汉语之间的形式及语义差别,了解造成两种语言之间差异的认知根源,这样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外语课程设置的整体目标过分强调实用性则容易造成学习者对于该学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理解[3]。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备什么素质的根本性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4]。不同社会发展时期教育的目的有所不同。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课程改革的实施突出了英语教育与时俱进的紧迫性,契合了2018TESOL大会专家达成的共识——英语教育教学从单纯语言教学转变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人发展的学科,在外语教育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坚持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实施外语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不仅适用于基础外语教育,也适用于高等外语教育。
2.我国外语教育的现状
回顾外语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的整体外语教育缺乏完整的教育理念。首先体现在我们对外语教育目标的认识的不完整。长期以来,我们看重外语的工具属性,尤其是交际属性,注重实用,忽视了外语教育的人文属性,即育人价值。其次,外语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没有充分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传统的外语教学大纲主要描写不同学段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对语言知识和技能按学期分别提出要求,要求四年注意打好语言基本功,同样反映了外语专业教育重实用、重技能的倾向。尽管国内学者不断呼吁正视这一问题[1]。改革开放四十年,无论基础外语教育还是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对外语教育目标的定位仍未摆脱“工具性”取向,没有真正关心“人”的成长和发展,对外语课程的人文性认识不足。 纵观基础外语教育和高校外语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除语言知识之外,其他方面的知识似乎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或无体系,或不成体系,显示出我们对外语以及外语专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整”。由于英语一直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语种,因此本文所指外语教学即为英语教学。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外语教育
如何开展外语教育?本届TESOL大会,聚焦英语教育与全人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等当下英语教育领域的核心话题。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新思考。考虑到基础外语教育在整个外语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本文重点关注基础外语教育,也涉及高校外语专业教育。
1、英语教育的核心: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国家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目标。开展整体外语教育,实现学生整体发展,本质上就是要坚持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5]。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6]。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构成要素、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何测评等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语界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关注。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本次TESOL中国大会主旨发言嘉宾、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在阐明英语核心素养四大要素时指出:“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四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英语课程总目标。” 程晓堂教授认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都是与英语和英语学习有关联性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而不是普遍意义的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更准确的说法是,在这些素养的前面应该加上“英语” “与英语有关联的”或“通过英语学习可以形成的”等修饰语。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彼此关联,有些素养相互之间还可能有交叉和重叠之处[7]。
2、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工具性和人文性
新修订的各学科高中课程标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各学科都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设置课程的内容和目标。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除了重视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以外,还凸显了课程的育人价值。育人价值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英语学科也不例外[8]。英语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学习和使用语言要借助思维;同时,学习和使用语言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学习和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可以丰富思维方式,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9]。 2015年中国外语教育高层论坛上,吴一安教授也强调了“语言和思维有‘血脉般’的联系,语言和思维、文化不可分割,是高层次思维的介质,在思维和文化品格上具有育人功能”。新课标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正式基于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的特点而构建的。正如王蔷教授在本次大会的专题发言中提到的英语学科并没有特定的知识内容,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除了语言本身的知识外,所载的内容可包括:中文人文科学领域的多种知识, 如历史、地理、科学、社会等。虽然不是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但其所传递的态度、立场和价值观都需要学生通过语言去获取、理解、比较、分析、评价,汲取文化精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提升跨文化意识, 学会做人和做事。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教授的大会主旨发言强调应该把语言学习与思维认知、个人素质培养等结合起来,体现英语教育在促进人的品格与思维发展方面的价值。
3、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
“在跨入新时代之际,将英语教育当作一门孤立的学科一定不可行。”TESOL 2017-2018主席埃斯特尔·容(Ester J. de Jong)在2018 TESOL中国大会的主旨演讲中如是说。事实上,英语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从单纯语言教学转变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人发展的学科这一论断,并非是一家之言,而是此次与会专家们的共识。大会主旨发言嘉宾梅德明教授援引本世纪初经济合作组织(OECD)提出的“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分析了我国英语教育各阶段承担的不同使命。他强调,现阶段在外语教育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学习和运用不同的语言,不仅可以满足交际需要,还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理解人类的多元思维模式,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对国家来说,有利于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加强国际传播能力,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融入中国情怀、视野和能力是中国外语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的使命,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和语用胜任力,这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参与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棘手难题。同时也有利于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全球事务和国际竞争,加强中国的国际沟通能力。”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设定的课程目标,2018世界英语教师协会TESOL大会描绘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新境界: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要把学习英语转变为通过英语来学习。聚焦语言、关注内容、培养思维、创造思维。把世界带入课堂,让课堂与生活相连。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四、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
1.英语课程内容
英语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新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涵盖的英语课程内容包括六个要素: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也就是说,所有的语言学习活动都应该是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的,即学生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语境,基于不同类型的语篇,通过听、说、读、看、写等语言技能,获得、梳理、整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的理解和赏析,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评价和汲取文化精华;同时,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尝试运用各种学习策略,以提高理解和表达的效果。从课程内容的六要素可以看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完全融入了课程内容。换句话说,课程内容的六要素都指向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英语教学的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王蔷教授在谈到如何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具体实施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时认为: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的,以语篇为载体,在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通过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评价、创新等思维活动,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形成文化理解,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10]。本届大会主旨发言嘉宾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乔伊·艾格伯特(Joy Egbert)教授建议,教师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如视频、播客、图片等设计任务,借助网上的海量资源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引导,通过社交媒体随时与学生保持沟通,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任务。充分利用和发挥数字时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辅助作用,设计趣味性、互动性强的课堂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学习。
3.对中国英语教育的未来展望
在谈到中国英语教育的未来及使命时,本次大会主旨发言嘉宾、美国石溪大学教授、TESOL2006-2007主席刘骏则分析了受大数据、虚拟现实、在线教育和日渐开放的教育资源等影响,中国英语教育正在发生的不可忽视的13个变化,并从内在驱动方面对中国英语教育的未来提出了自己独有的看法。他认为,中国英语教育的未来将由七个主要因素驱动:全球竞争力、教师认知、另类评估(替代性评价)、语言政策、人工智能、在线教育和数字学习。这些因素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将以超越想象的更快速度来重塑英语教育的概念。
本文从外语教育的本质出发,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结合2018TESOL大会的启发,从宏观及微观两个层面探讨了英语教育与教学。认为外语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即通过外语教育使学生在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全面得到提升与发展。这也是由外语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为实现这一目标,无论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课程,还是高校外语专业课程,都应该整体设计,以人文通识内容为依托,融合语言与思维,让学生在学习内容、获得知识、掌握语言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在跨入新时代之际,2018 TESOL中国大会立足中国国情和现状,从时代发展的新需求出发,在共同探讨世界范围内外语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英语教育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正如2018 TESOL中国大会与会专家学者们提出的,外语教学应从单纯语言教学转变为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人发展的学科。现阶段在外语教育中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时代赋予外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