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 灾 减 灾
2018-02-12
综 述
【防灾减灾政策】2017年,省政府修订印发《江苏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苏政办发〔2017〕147号),省民政厅修订印发《江苏省民政厅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规程》。省水利厅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防旱责任体系,提前明确各级防汛防旱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省市县乡四级层层签订责任状。省安监局修订《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等地方法规,制定《江苏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的意见》,修订《江苏省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苏政办发〔2017〕43号)。省红十字会制定《江苏省红十字会救灾物资通用标准(试行)》《江苏省红十字会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等文件和标准。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省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围绕《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利用全国防灾减灾宣传日、全国科普周、国际减灾日等重要时机,通过微信、微博、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5月12日,省减灾委、省民政厅协调无锡市减灾委、常州市民政局共同举办 “防灾减灾日宣传周”广场活动,宣传周期间,全省发放防灾减灾宣传资料100余万份,组织模拟演练600多场次。省红十字会将公益性应急救护百万培训列入政府保障改善民生实事项目,将应急救护技能纳入全省职工十大工种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前6名的选手由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分别授予“江苏省五一创新能手”“江苏省技术能手”称号。
【灾害防范应对能力】省减灾委指导13个设区市修订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省科技厅立项“中科苏州地理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建设”“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有限公司(智能化测绘)服务能力提升项目”“江苏省天地一体化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特色业务建设”“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项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平台项目,项目总经费达4.09亿元,其中省拨经费2960万元。省环保厅建设完成“突发环境事件现场视频传输系统”及扩展项目,建立集个人移动终端、卫星通讯、应急指挥车为一体的环境应急指挥平台。省水利厅组织编制《太湖流域洪水与水量调度方案》《苏南运河区域洪涝联合调度方案》《里下河地区洪涝调度方案》等调度方案,修订完善《江苏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蓄滞洪区运用预案》《城市突发强降雨应急排涝预案》等应急预案,编制完成《江苏省防汛防旱指挥系统完善工程规划》,构建互联互通、高效快捷的防汛防旱指挥体系。省安监局在全省指导建设58个化工园(集中)区消防站,补助每个消防站100万元用于购置应急救援装备。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江苏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要求,全省加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南京市玄武区孝陵卫街道钟灵街社区等115个单位被国家减灾委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创建数量位列全国第一。省减灾委发放福彩公益金345万元用于创建补贴,推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许丰平)
气象灾害防御
【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省13个市、67个县(市、区)全部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指挥长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由政府出台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编制完成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镇江、宿迁6个市及59个县(市、区)政府已印发气象灾害防御规划。13个市、67个县(市、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有关工作考核,组织30多个涉农、涉灾部门召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联络员会议。
【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针对影响全省的寒潮、暴雨、台风、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省级启动气象部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7次,其中Ⅱ级1次、Ⅲ级2次、Ⅳ级4次;市、县级共启动应急响应199次,其中Ⅱ级23次、Ⅲ级82次、Ⅳ级94次。面向全省相关地区和部门,省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5次,其中Ⅱ级1次、Ⅲ级1次、Ⅳ级3次;市、县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启动应急响应117次,其中Ⅰ级1次、Ⅱ级14次、Ⅲ级50次、Ⅳ级52次。各市组织开展龙卷、大风、暴雨、高温等气象灾害应急演练59次,参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防灾减灾综合演练以及核电站、危化品事故处置等应急救援演练65次。
【气象灾害预警】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纳入省“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预警发布机构、机制、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初步形成省应急办组织协调、气象部门承办落实、多部门协作推进、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省级实现省应急办、省气象局、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交通运输厅等多个部门的对接,开展了地质灾害预警、洪水预警信息的业务化运行。省、市级基于政务外网或数据专线开展相关部门预警信息接入与测试。2017年通过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布各类预警信号7330次,通过“12379”短信平台发布预警信息228万条。
【气象灾害信息发布】2017年2月,省编办批复成立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6月出台《江苏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方案》。南京、苏州、南通、镇江4市和浦口、六合、溧水、高淳、昆山、淮阴、金湖、盱眙、高港9县(市、区)批复成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构。建成全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及微博、微信公众号、江苏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网、“12379”江苏预警发布APP四类官方发布渠道。
(宋睿之)
【海洋预报减灾】继续加快海洋观测网建设步伐,在已建成运行20座海洋观测站点的基础上,重点完成南通海门市蛎岈山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建设并投入业务运行。创新研发海洋观测信息集成展示系统和海洋预报产品在线传真分发与管理系统并投入业务运行。拓展预警报产品发布新渠道,自6月1日起,省海洋渔业局与省气象局联合制作发布全省海洋渔场的海洋和气象要素预报,覆盖全省全部管辖海域,解决海洋预警报产品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海洋灾害的观测预警工作,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全年制作发布风暴潮警报4份、海浪警报27份,发送传真1054份、邮件341封、短信71997人次、微博31条,在江苏卫视发布滚动字幕预警信息31条,及时提醒海上船只和涉海生产作业单位采取防御应对措施。
(戚剑峰)
【地质灾害预防】2017年,全省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032处,危害性较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343处,威胁人员4.16万人,威胁财产20.21亿元。累计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23次,发送预警短信28060余条。成功处置地质灾害险(灾)情36起,完成应急调查报告36份。全省各地开展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1场次,参演人数1300余人。6月,省国土资源厅在无锡宜兴组织开展省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
(陈 威 黄河清)
防汛防旱防台
【抗洪排涝】入汛后首场强降雨 6月9~10日,江苏省沿江苏南地区遭遇2017年首场强降雨,全省22个站累计雨量超200mm,南京市区24小时累计降雨量达231mm,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新高。省防汛防旱指挥部提前调度沿江地区相关水利工程排水运行,并提前停止引江济太,常熟枢纽由引转排;实施新沟河江边枢纽闸泵联合运行;调度省属秦淮新河枢纽、武定门枢纽全力排水入江。由于调控及时,雨区各站点水位迅速回落至警戒以下。
梅雨期强降雨 7月1~2日,江苏省太湖湖西地区大到暴雨,省防汛防旱指挥部根据梅雨期雨水情特点会商分析,提前调度武定门闸、秦淮新河闸排水,预降秦淮河水位,同时调度赤山湖开闸下泄,预留调蓄空间;通知太湖地区沿江口门停止引水,伺机排水,预降区域河网水位。通过超前预判预调等措施,有力保障了梅雨期沿江苏南地区水情总体平稳。
汛末沿江苏南强降雨 9月24~25日,江苏省沿江苏南地区再遭暴雨大暴雨袭击,苏南运河无锡、望亭(大)两站最高水位均超历史记录。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加强预测预判,采取提前预降、积极抢排、紧急抽排等措施,精准调度水利工程,最短时间内降低河湖水位、排净涝水。调度蠡河枢纽向望虞河泄水,降低苏南运河水位,实施常熟枢纽、新沟河江边枢纽及谏壁枢纽闸泵联合运行,全力排涝入江,还尝试跨省市合作,协调太湖防总办商请上海市防汛防旱指挥部开启淀浦河西闸帮助分泄淀泖区涝水,保证洪涝最短时间排江入海。
长江洪水 7月3~17日,江苏省长江干流出现超警洪水,南京潮位最高达9.14m(超警0.64m),针对长江江苏段可能出现的持续高水位大流量行洪,为保证长江及支流超警洪水安全过境,省防汛防旱指挥部超前会商研判,加密监测预报,及时作出针对性安排,加强堤防巡查防守,强化险情、抢险等信息报送,适时启动长江防汛Ⅲ级应急响应,7月1~18日,沿江各市累计投入抗洪抢险人力12.24万人次。
淮河流域罕见秋汛 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密切关注流域雨水情,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开启三河闸泄洪,并视情加大流量,2017年三河闸累计下泄淮河洪水215亿m3。同时增加洪泽湖出湖流量,10月18日最大泄洪流量7260m3/s,还调度苏北灌溉总渠、盐河、废黄河、北六塘河、柴米河、新沂河等河道参与泄洪,既保证防洪安全,又为下游用水、改善区域水环境以及沿海港道冲淤提供水源。
【抗旱减灾】超前蓄水保水 2016年汛后,拦蓄淮河秋冬汛上中游来水,开启泗阳站、刘老涧一站等向北调水补充中运河沿线用水,维持洪泽湖、骆马湖在合理水位,农业大用水前“三湖一库”蓄水量达45.1亿m3,比常年同期多蓄11%,为苏北地区夏栽提供水源保障。
江淮水北调 农业大用水期间,江苏省发挥江水北调跨流域调水功能,翻引江淮水补给淮北河湖水源,加大洪泽湖、骆马湖供水量,同时调度江都等站开机抽水并应急启用南水北调部分工程,增加向徐州西部和中运河沿线宿迁段供水规模。2017年,皂河站累计向骆马湖补水3.79亿m3;江水北调沿线省属大站累计翻水72.98亿m3,其中江都站累计抽水22.85亿m3。
雨洪资源 抓住7月骆马湖上游来水较多有利时机,实施“引沂济淮”,利用中运河、徐洪河大流量调引骆马湖洪水入洪泽湖及其下游河道,并及时拦蓄淮河来水。
用水管理 根据各地用水需求及雨水情分析,每月制定下达月度供水调度计划,并要求各地将省下达计划细化到各主要引水口门,多次发出通知强化沿运地区用水管理,杜绝水源浪费。组织用水巡查督查,强化调水沿线扬州、淮安、宿迁等地用水管理,确保调度的水源到达徐州、连云港等末梢地区。
(任伟刚)
防 震 减 灾
【地震监测预报】2017年,江苏省测震台网共分析处理本省陆地及邻区地震事件178条。省地震部门增建8个地震监测点,完善流动观测网络,加密监测频次。各级地震部门强化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维护,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省地震局全年组织召开各级各类会商64次,开展22次地震异常现场落实工作。其中,重点时段进行加密震情会商会15次,对2项前兆异常进行现场调查。针对南京地震台受宁高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影响等4起观测环境受干扰情况,研究制定保护建设方案。
【城乡震害防御】13个设区市已完成或正在开展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其中,8个设区市已经完成了活动断层探测任务,连云港、盐城、镇江3个设区市正在实施,无锡市完成城区基底构造特征及断裂探测工作,淮安市完成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审查。推动活断层探测工作向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市延伸,位于郯庐断裂带的新沂市进入实施阶段,位于茅山断裂带的溧阳市已启动前期工作。对苏中地区存在重大地震安全隐患的栟茶河断裂,专门开展断裂勘探及活动性鉴定工作。推动高邮市和淮安市洪泽区等地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依托高邮市小区划工作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试点。率先在地方法规中明确推进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起草江苏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工作大纲。省地震局修订印发《江苏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认定办法》,进一步规范示范创建标准,完善创建工作程序。2017年全省有25个社区被命名为“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41个社区被命名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全省共有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86个,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403个。高邮市被命名为“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并开展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县相关工作。全省新建成国家级科普示范学校2所、省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5个(其中国家级2个),全省共有科普教育基地57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地震局修订印发《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办法》,组织对全省2013年(含)以前命名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地震安全社区开展复查工作。
2017年江苏省新建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共25家)
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泥塘社区
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街道农花社区
常州市新北区阳光社区
常州市钟楼区新闸街道绿地社区
苏州市太仓市科教新城常丰社区
南通市港闸区永兴街道永兴花苑社区
南通市港闸区永兴街道越江社区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办事处机场社区
扬州市高邮市高邮镇康华社区
最常用的误同方式就是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们”,使受众产生一种无意识或幻觉式的认同。尽管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所包含的内容有所差异,但都会让受众在潜意识里认为与演讲者共同拥有某些相同的特点,产生与演讲者站处于同一立场的感觉,从而使双方彼此认同,实现劝说并达到同一。
扬州市仪征市真州镇红叶社区
镇州市润江区宝塔路街道润州花园社区
泰州市靖江市滨江新区办事处康阳社区
江都市仙女镇云峰社区
宿迁市宿豫区顺河镇豫苑社区
东台市时代豪庭小区
宿城区古城街道府前社区
淮安市淮安区淮城镇闸口村
盐城市盐都区盐渎街道福才社区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街道阳光社区
扬州市邗江区竹西街道安平社区
泰州市海陵区通姜社区
泰州市海陵区东街社区
泰州市姜堰区罗塘街道河南社区
宿迁市沭阳县沭城街道办事处新桥社区
【地震应急救援】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省共组织各类地震应急演练近2300次,徐州、淮安、连云港等市以及近20个县分别举行过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交通、安监、民防、环保等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强化省级相关部门之间、华东地震应急协作区、苏鲁皖协作区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救援联动。加强军地协作,推动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加强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建设,全省各级地震现场工作队总人数470余人。 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省地震现场工作队第一时间赶赴震区,在现场指挥部的部署下配合完成烈度评定与震灾评估等工作,沿途调查了17个点,涉及13个乡镇。
【防震减灾宣传】2017年,全省新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2所,累计建成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28所。科普宣传周期间,全省组织活动超过2500场(次),省广电荔枝网和“荔枝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多渠道推送地震科普作品。省地震局、省民政厅、省科协联合主办“全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网络竞赛”活动。升级改造南京地震科学馆,突出“科学防震”主题,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普及传播地震科学知识。在南京地铁4号线“科学号”列车开展为期1个月的防震减灾知识专题宣传活动。开发上线基于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的“江苏防震减灾”手机客户端APP,实时推送防震减灾相关信息,并实现与省级测震台网EQIM系统和省地震局门户网站信息同步更新。自主研发全省地震系统“12322”地震信息采集服务系统,实现对“三网一员”的统一管理以及灾情短信上报、灾情信息统计、灾情上报信息展示等功能。“1232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平台公益电话IVR呼入量10642次,人工呼入量359次。
(朱 琳)
动物疫病防控
【动物疫病防控政策】调整动物防疫政策,试点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退出强制免疫。继续开展“三大集中防疫行动”。全面实施家禽H7N9免疫,推动家禽“集中屠宰、冷鲜上市、健康消费”。印发全省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动物狂犬病4个病种防治计划(2017~2020年)和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新城疫、奶牛结核病4个病种防治指导意见(2017~2020年)。全省畜禽重大动物疫病群体免疫密度达90%以上,平均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动物卫生监督】“智慧动监”信息系统正式上线,在全省132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29家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及运输车辆、17家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等重点场所及关键环节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770个。截至年末,系统内注册机构1万多家、上传业务信息22万余条,远程视频监控摄像头正常在线运行率达90%以上。智慧动监信息系统获评“2017年度江苏政务服务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开展为期4个月的动物检疫证明和畜禽标识专项整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7814人次,检查2851次。建成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27个,在建6个。建成乡镇集中收集点451个,基本覆盖全省畜牧主产区。3月1日起全面实施外埠入苏动物及其产品指定通道管理制度,全省17个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共检查入(过)苏车辆12.25万辆,查出违规运输车辆61辆。当年新确认官方兽医资格231人,注销官方兽医资格206人,官方兽医总数5924人。首次举办全省动物检疫技能竞赛。
(袁昌荣)
【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2017年共完成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监测123.24万份,其中病原学监测21.15万份,完成感染抗体监测29.68万份,完成免疫抗体监测72.41万份,在其中72个省级固定监测点和7个国家固定监测点开展定点监测,完成口蹄疫、禽流感、H7N9、布病、小反刍兽疫、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7790份。开展马鼻疽、马传贫监测与防治,开展疯牛病、痒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监测与防治。联合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及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等单位完成种畜禽场垂直传播性疾病调查、口蹄疫感染状况调查、禽流感专项流行病学调查、猪流感感染状况调查等多项现场采样和流行病学调查。10个国家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常年开展常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动物疫情应急处置】省级举办2期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培训班,培训基层应急预备队人员330人次。修订《江苏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加强疫情举报核查,建立值守检查制度,2017年省级共接到疫情举报2起,核查材料完整规范。
(郝桂兰)
【畜禽场疫病净化】完成生猪伪狂犬病监测33个场次990份、禽白血病10场次监测775份。生猪伪狂犬病综合净化技术、规模种鸡场禽白血病J亚群(ALV-J)净化技术列入省农业主推技术。
【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省级兽医实验室通过农业部续展考核,有效期为2017~2022年。新增3个市级和9个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省级续展考核,市、县兽医实验室考核通过率达90.1%。组织全省重大动物疫病采样监测技能竞赛,常州市获团体一等奖,扬州市和南通市获团体二等奖,泰州市、苏州市和南京市获团体三等奖。
【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省级财政共投入1亿多元,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形式,对458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分两批开展“五有”标准化建设,全省“五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基本完成。
(高松华)
【水生动物疫病防控】2017年,组织实施全省水生动物疫病监控计划,检测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监控样品2639个,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样品2146个,开展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692批次。全年没有发生重大水生动物疫情。江苏省成为农业部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试点唯一省份。省海洋渔业局联合省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渔业官方兽医资格确认,首批68名渔业官方兽医获得证书,全年确认渔业官方兽医433名,打造全国首支渔业官方兽医队伍。10月26日,我国首批渔业官方兽医按照检疫规范对高邮市董氏特种水产有限公司生产的鳜鱼苗实施产地检疫,开出第一张检疫合格证明,2万多尾鳜鱼苗发往山东临沂。全年检疫各类水产苗种120多批次。通过试点,检疫制度初步建立。
(戚剑峰)
森林灾害预防
【林业有害生物预防】2017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业面积合计38.85万公顷次,防治率93.7%,无公害防治率87%,成灾率控制在1.8%,测报准确率达87.3%,种苗产地检疫率99%。开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考核,及时通报督查结果,督促进一步落实防控责任。提升监测预警效能,构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信息管理系统,新建省站直属测报点2个,全年共发布林木病虫情报350多期。依法履行检疫职责,全省共签发《植物检疫证》50多万份,受理审批《国外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单》40余份,句容市、邳州市、常州市金坛区、睢宁县、新沂市、南京市雨花台区等地及时查办多起违规调运绿化苗木、木材案件;开展《“护绿2017”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执法专项行动》,省林业局联合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展为期2年的《“服务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进出口林产品安全”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全省林业有害生物2003种,其中外来有害生物20种,有害生物名录和图谱编制完成,建成省级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室存放病、虫、植物标本近2000盒。
【森林火灾预防】推进森林防火现代化体系建设,全年各级财政投入森林防火的建设资金3亿元,重点地区达每公顷3000元,全省新(改)建防火通道80余km、生物防火林带30余km、工程阻隔带(网)40余km,添置风力灭火机400余台、机动细水雾系统10套、各种水泵66台、储气式泡沫灭火枪20把、灭火弹5万余枚,新购森林消防水车4辆,新组建1支森林消防专业队。全省各地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改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5处。加大森林防火公益宣传,全省共印发防火宣传资料20余万份,张贴、悬挂宣传标语、横幅5万多条,出动宣传车3万辆次,新增、翻新固定宣传牌4000多块,电台、电视台播放12万余次。各地与气象部门加强协作,强化森林火险天气预测预报与发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