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中 发 展
2018-02-12
【苏中发展概况】2017年,苏中三市经济运行平稳健康,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开发开放活力持续增强,民生保障更加完善,区域竞争力和协调性不断提升。全年苏中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544.09亿元,同比增长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苏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北沿江高铁预可、可研及勘察设计项目招投标工作启动,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开工建设,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铁路等项目快速推进,宁通直达动车开通。泰东河、川东港整治全面完工,新通扬运河航道整治有序推进。阜兴泰高速兴化至泰州段建成通车,京沪高速江广段扩容工程双向八车道全线贯通。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一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
【苏中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制造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工程、化工新材料、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高端化步伐不断加快,2017年,23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0509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泰州市医药高新区新落户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近300家,南通海工装备、扬州光电等特色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和规模优势加快形成。服务业发展活力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高。当年,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至48%、45.9%、47.3%。农业现代化取得实效,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64万公顷,泰州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获批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南通市农产品出口额居全省第一。
【苏中创新能力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南通、扬州、泰州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升至2.69%、2.4%、2.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50.3%、45%、43%,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56家。南通市整合高新区、南通产研院等“双创”资源,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PCT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二。扬州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通过验收,扬州高新区创成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泰州市获评全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中科院大化所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国际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等一批平台载体加快建设。
【苏中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南通、扬州、泰州城镇化率分别提高到66%、66%、64%。中心城市功能和环境提升,南通市推进中心城市“一主五片两重点”建设,成为住建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和“城市双修”、城市设计试点。扬州市完善功能布局,推进公园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泰州市实施城建新提升两年行动计划,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特色田园乡村,黄桥、戴南、杭集等创成国家级特色小镇,兴化千垛田园综合体成为国家级试点。
【苏中生态文明建设】推进“263”专项行动,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强规划管控,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推进水质达标,推行河长制,所有国考断面全面建立“断面长制”。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继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试点工作。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发展循环经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纳入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出台《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扬州环保产业园成为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园区,姜堰创成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通市开展战略环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污染物排放许可等试点,建立覆盖全市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
【苏中“一市一试点”】南通市推动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推进沿江沿海港口一体化,组建南通港集团,通州湾港区总体规划获批。深化陆海统筹土地利用管理创新,推进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工业用地先租后让等试点。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创新,打造省股权交易南通分中心,陆海统筹发展基金实质性运作。扬州市推进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不断深化与上海、苏南的交流合作,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教资源、公共服务、生产要素等多方面开展跨江对接融合,促进省级以上开发区承接上海、苏南园区亿元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174.8亿元。泰州市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取得新突破,建成产融综合服务中心、“1+10”产业投资基金体系和大健康股权融资撮合平台,医药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资本项目收入兑换便利化试点。农村产权交易项目数和金额保持全省前列,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市供销社获批国家级联合社“三会”制度专项改革试点。
【苏中民生建设】南通市推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化,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率64.75%,五大基本社会保险新增参保29.1万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到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标准继续提高。扬州市全年新增就业创业22.4万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基本达到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泰州市制定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及实施方案,新增城镇就业10万人,50%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开展生育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合并试点,率先推行社保卡就医一卡通。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超过1万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