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路径研究
2018-02-12何建功武永超
何建功,武永超
(新疆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引言
民族地区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发展的特殊性,所以我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不断探索针对民族地区脱贫行之有效的良策。近年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注目。例如,在建国后内蒙古工业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取得全面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在经济发展状况方面,内蒙古的经济增长速度蝉联全国第一。GDP的增速度在全国排名由先前的第24位增长到第16位;人均生产总值排名位列全国第八,连续六年在西部地区保持第1的桂冠。但是,这只是我国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依然比较落后,民族地区一直都是我国政府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之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一次重申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落实党的新发展理念,让民族地区如期全面精准脱贫攻坚,在2020年同全国一道共同进入小康社会。党的新发展理念能够帮助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为民族地区探索出精准脱贫攻坚多维新模式,走出一条精准脱贫新路径。
一、民族地区打赢脱贫战的现实困难
(一)生态环境脆弱,导致发展的机遇欠佳
民族贫困地区相对来说,自然条件恶劣,限制了民族地区的良性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地区脱贫和返贫的恶性循环现象。由于受自然生态的影响,制约了我国民族地区脱贫工作的进展。查阅地理文献资料发现,民族地方大部分散落在荒山野岭等自然生态脆弱区,同时我们也看以发现这些区域也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区。同时,与其他贫困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由于受生态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信息等传播渠道制约缺少发展的机遇,造成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民族地区与国内一般贫困地区之间发展程度差异显著的原因。
(二)资源利用的模式落后,需求的精准定位不足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对特色资源使用的效率较低。因此,导致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攻坚面临一定的困难。由于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利用效率低,所以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攻坚需要重点解决好效率和精准定位两个问题。一是以党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切实转变民族地区传统的资源利用模式。而且绝大部分民族地方采用“大水漫灌”式的开发模式开发利用效率低。因此,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方的贫困现状。二是民族地区应科学发展精准定位需求。做好定位工作一直都是做好民族地区脱贫工作的难点问题。民族地区自身发展条件不足与自主创新能力弱,所以国家需要需要针民族地区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但这也使得我国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三)人口素质偏低,导致发展的后劲不足
要脱贫先扶智,人口素质的提升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由于受多重原因的影响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的发展,造成民族地区群众脱贫难上加难。第一,民族地区本身的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设施落后、教育意识薄弱。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中,以高中教育阶段为例我们可以发现,在入学率方面,2013年除内蒙96.6%、宁夏88.4%基础较好外,新疆79.0%、西藏72.2%、广西78.0%以及民族人口较多的青海74.0%、云南72.1%、贵州68.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6.0%。甚至一些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更低,2013年云南省红河州民族比例占比较大的南部6县高中阶段的入学率仅为37.1%。由此可以发现,我国民族聚居地区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低下。第二,劳动者就业形式非常单一他们大部分所从事的是低端的第一产业。民族地区适龄人口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不大。第三,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导致脱贫攻坚缺乏一定的支撑,由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落后,以及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欠缺。因此导致实施精准脱贫攻坚需要注入更大的精力和成本。
(四)精准脱贫攻坚制度体系不完善,导致脱贫攻坚难度较大
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导致其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往往与其他地区相比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虽然我国目前制订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3〕25号)、《社会救助暂时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救助条例》等。这样一些法律的确为我国民族地方的脱贫工作提供了一些制度性的保障,但是,在实践中依然缺乏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攻坚的专门性法律。因此,国家基本的脱贫制度可能并不总是能够契合民族地区特殊的发展条件,归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民族地区受自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经济发展落后、民族地区群落散居、发展水平差异,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国家对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要求更为严格,需要国家出台相应针对民族地区脱贫的配套性法律。二是民族地区脱贫工作制度体系不完善,导致政府在脱贫工作过程中出现政府管理缺位、管理越位、及滥用职权等现象,造成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无法落实的莙境。
二、新发展理念下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可行性分析
新发展理念下我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要做到精准,精准提升资源的利用能力、精准提升脱贫攻坚的效率。改善民族地方群众的生存面貌、增强动力以及强化国家精准脱贫政策对民族地区的支持等为主要内容。十九大发展新要求为我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提供科学指南。
(一)创新理念助力我国民族地区创新精准脱贫模式
传统脱贫攻坚模式缺乏体制支撑[1]效能低下,造成民族地区的脱贫效果一直不甚理想。为了实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战略,我们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打造精准脱贫的长效机制,带领我国民族地区同胞同步脱贫。民族地区的脱贫模式也要因地制宜有所创新,精准施策,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略尽微薄之力。例如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在2016年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从创新体制机制、搞活金融市场、发展创业服务、搭建创业平台、激发创新活力、拓宽城乡创业渠道、加强统筹协调等九个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有利于新疆边远地区民族群众了解国家脱贫致富政策,尽早脱贫。施政者创新理念政策,能够为民族地区的脱贫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协调理念提升我国民族地区资源利用的整合能力[2]
均衡发展是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攻坚的重要路径,要求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协调好政府部门的职责,助推民族地方与其他地区的均衡发展,精准瞄准脱贫攻坚对象,都要求协调我国民族地区的多方资源。民族精准扶贫是“一项协同性的集体行为,更是各方扶贫理念的一种协同,包括扶贫上下级、当地政府与外来扶贫者、社会力量、政府与贫困群体,以及参与扶贫各方的扶贫理念与扶贫行动的整合”[3]。精准扶贫要将“微观脱贫与宏观脱贫结合起来,在充分发挥个人和市场在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决定性作用外,更加强调通过顶层设计、整体施策,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公平分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和政府在缓解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中的作用”[4]。提高我国民族地区资源利用的整合能力,坚守我国脱贫政策,处理好民族地方多方关系,有效提升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资源的配置效率,突破历史与现行因素的制约,把民族地区的工作看成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多方资源向我国民族地区倾斜。帮助民族同胞尽早脱贫。
(三)绿色理念助推生态经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
造成民族地区脱贫工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自然生态的脆弱性等原因。用绿色理念打造民族地区生态经济跨越式发展,是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攻坚的内在发展要求。如新疆乌苏市2016年“十三五”精准脱贫方案中就将生态保护脱贫纳入其中,强调民族地区的生态保护脱贫发展要重点突出生态脱贫,要坚持保护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把脱贫开发与草原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发展作为新疆地区民族群众脱贫的指向,多措并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防护林建设等项目。同时该地创新生态资金的使用形式,利用生态建设和保护资金聘请当地富余劳动力充实到林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当中。有机实现林业生态保护和脱贫的有机结合。帮助民族地区改善区域的脆弱生态、加强绿色生态建设、为减少民族地区的生态灾害树立一道绿色屏障。
(四)开放理念打造精准脱贫攻坚合作平台
开放的本质是鼓励多元参与。为了保证精准脱贫工作的实施效果,政府应当转变传统观念,敞开怀抱[5],不管是民族党派、非公经济力量、民族宗教界人士、新阶层社会人士力量、海外战线力量、社会工作主体都可以参与到我国民族地方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队伍中。在打赢脱贫攻坚的发展性问题当中,民族地方应以开放的姿态充分调动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来精准脱贫,让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充分参与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当中。同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亚投行”“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二十国领导集团峰会”、“亚信峰会”等这样一些高端会议及组织。加强我国与国际组织高端合作平台的建立,通过与国际组织建立长期高端脱贫攻坚合作平台,加强合作建立国际国内两套脱贫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民族地区脱贫的精准性。
(五)共享理念实现精准脱贫的惠民成果共享[6]
共享理念强调脱贫效果的共同分享。共享是实施精准脱贫工作的最终价值所在,让民族地区群众共享精准脱贫成果是共享理念发展的要求。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解决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短板。切实使民族地区的全面脱贫攻坚做到切实如习主席所讲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做到民族地方的脱贫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意味着我国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或边远贫困地区的各族民众可以享受到共享精准脱贫带来的效益。充分保障发展成果为整个社会所共享,正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体现。解决民族地区整体区域性贫困现状,有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健康运转。
三、实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攻坚的的新路径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助推我国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是引领民族地区取得脱贫攻坚战最终胜利的重要手段。在新发展理念下,实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攻坚,可遵循以下脱贫途径。
(一)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维脱贫攻坚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倡导坚持以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相结合,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好济贫工作。以政府为导,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维脱贫模式是我国民族地区今后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的方向。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维脱贫模式:就需要政府加大脱贫资金支出,加大对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项目的投入力度,突出政府的责任主体作用,积极促成政府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民族界精英人士的合作,保障参与主体的多元;通过市场的力量打造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攻坚的造血功能,以利益为导向使各参与主体在合作上达到共赢,给予热衷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事业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引入社会工作力量介入到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当中,多元脱贫模式倡导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合作实现合作共赢,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作为主要的主体,政府更多的是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来帮助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尽快脱贫;探索民族地区群众增加收益的形式,对于那些无力也没基础致富的民族地区群众可以鼓励企业积极吸收支农资金,让民族地方群众与之成立合作社,带动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二)高效发掘利用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
我国民族地区的资源独具特色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攻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民族地区独居特色资源,提升我国民族地区脱贫开发利用资源的效率。而民族地区要充分提升脱贫资源的效率就需要民族地区在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高效整合本地区的特色资源,要精准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积极助推我国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开发。首先,要建立健全对民族地区脱贫资金的管理体系,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纲要使我国民族地区的脱贫资金管理体系科学化,我国民族地区的脱贫资金管理应该因地制宜,结合本区实际发展情况灵活处理,在细化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的同时,又能够使我国民族地区的脱贫资金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强定期开展对民族地区发展的评估工作,在民族地区不仅要精准投入脱贫资源,又要使脱贫资源的利用达到“精准”的要求[7]。例如新疆自治区为了助力南疆脱贫攻坚印发《十三五”南疆特色小城镇脱贫攻坚项目专项贷款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及相应针对民族地区脱贫建设的优惠政策,能够为南疆特色小城镇项目的推进提供了总的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贫地区脱贫的资金短板。最后,民族地区的各族党员干部群众要不断更新观念吸纳社会资源,要积极协调国内与国外两个主体参与到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队伍中,民族干部群众要学会对社会资源汲取能力,调动充足的社会资源用以高效开发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
(三)建立民族地区产业脱贫和精准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特色产业资源,建立精准的特色产业脱贫机制有利于民族地区贫困群众快速脱贫。[8]建立精准的产业脱贫增长机制我们可以从如下几点入手,为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提供借鉴。第一,要建立民族地区产业脱贫的融资机制。这种融资模式是一种“政府选择产业+农民自主参与+金融扶持+企业参与”的新型模式,将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物质支持。第二,完善地区的产业脱贫的体系,将种粮补贴政策扩展到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原生态畜牧业领域。一是加大对比如像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畜产品储藏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二是设立民族贫困地区专项培训使用基金。三是支持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建立民族特色畜牧产业合作社。四是建立健全民族地区对生态产业的补偿体系。第三,完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民族精英人士、青年致富带头人、乡贤等,引领民族同胞发家致富脱贫攻坚。
[1]陈金龙.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2016(1):4-8.
[2]刘解龙.经济新常态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3]穆莉萍.协同治理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为例[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19(4):44-48.
[4]徐长玉.当前我国脱贫致富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建议[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7(05).50-52
[5]姚茂华,龙永华,陈茜.民族贫困地区统战部门社会化扶贫模式研究[J].民族论坛,2015(12)81-85.
[6]莫光辉.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多维精准脱贫路径——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十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02).18-23.
[7]莫光辉.价值导向与贫困治理新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脱贫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6(04)621-626.
[8]苏海红,杜青华.十三五”期基于精准脱贫视角的青南藏区产业脱贫路径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6(03).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