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大力发展“水稻+”绿色生产模式
2018-02-12
水稻应该怎么种,才能帮助农民真正实现增产增收?答案是“水稻+”。2018年10月17日,在湖北省洪湖市召开的全国水稻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现场观摩交流会上,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宣布启动实施“水稻+”“551”工程,大力推行“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力争用5年时间发展到333.33万hm2,实现年产值1 000亿元。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常年种植面积0.3亿hm2左右,约占粮食总面积的30%,总产2 000亿kg以上,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0%,全国65%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可以说,抓住了水稻生产,就抓住了口粮安全的大头;抓住了水稻绿色生产,就抓住了粮食绿色生产的关键。然而,传统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效益并不高,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水稻生产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必须要走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之路。
据介绍,“水稻+”是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种植制度创新为魂的新型农作制度,包括稻经轮作、稻禽协同、稻渔共生等生产体系,是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水稻+”通过改进提升和集成创新传统模式,具有稳粮优经、种养结合、绿色高效等特点,对确保口粮安全、推进绿色兴农、实现质量兴农、加快品牌强农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全国“水稻+”应用面积约为166.67万hm2,按667 m2平均效益2 000元计算,实现经济效益500亿元。同时数据显示,仅以稻渔共生模式为例,就可减少用肥20%~30%、减少用药30%~40%。
全国农技中心对今后“水稻+”“551”工程进行部署,提出3点要求:一是强化模式集成,联合水产、畜牧、农机等部门,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筛选适宜水稻品种,科学搭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禽类、水产品种,不断丰富“水稻+”具体模式,尽快集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二是强化样板打造,各地要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建立一批“水稻+”示范基地,加大“水稻+”与农耕文化、休闲农业结合力度,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是强化宣传推介,广泛宣传“水稻+”在稳粮增收、扶贫开发等发面发挥的作用,同时注重品牌打造和电商发展,积极引导地方重视品牌塑造,提升“水稻+”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
据悉,来自全国水稻产区22个省(区、市)技术推广部门及重点县代表、有关专家及稻米经销商代表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观摩了洪湖市汊河镇稻渔共生示范基地、乌林镇中稻—再生稻—油菜(绿肥)周年高效种植模式示范现场和经济开发区再生稻产业园区,邀请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张卫健、浙江大学教授陈欣分别就南方稻田丰产高效复种轮作模式和稻渔共生系统的原理与关键技术作了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