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和沉思

2018-02-11郭静智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李后主大悲文人

郭静智

文人之悲

千百年来,数不尽的文人骚客,作品中写尽了悲欢离合。这其中的悲,是一种大悲。何为大悲,不仅是因自己的际遇而悲,更是道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兴衰、人间百态。生离死别,爱而不得,这些悲苦在他们面前都是那么具体而细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煜“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后主笔下的哀伤,字字句句是用心血窥探到了人生永恒的愁苦之后写下。较之宋道宗皇帝同一题材的《燕山亭》,后主不是纯粹的自哀自怜,融入了更宏大的情愫。不仅是李后主,还有太多的文人,笔下的悲都是这种大悲,不禁心生敬佩。

一悲英雄迟暮,恣意少年归踟蹰。

我们这般年纪的少年,意气风发,不恣狂荡。读韦庄的《菩萨蛮》五首时,多半爱其“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瞧瞧,多美,多好。就和我们一样,以为通身幸运永不断,以为满腔热血能挽狂澜;以为壮志豪情终不散,以为年少欢喜会长相伴。

我们太年轻,年轻到不懂何为老去,何为沉寂。更不懂何为“壮节等闲消”,何为“青春都一饷”,何为“平生心事暗消磨”。

殊不知,曾经锐气英发的周邦彦最终也“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写出“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时,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竟流连”的柳永,最终也“狎兴生疏、酒徙萧索,不似去年时”;洛阳城里春光好,才子韦庄却“他乡老”,曾经的“醉入花丛宿”也变成了“遇酒且呵呵”。

此乃文人笔下第一种悲。

二悲年华已逝,芳意无成初心负。

虽然都是因时间而悲,但这第二种悲与第一种悲极为不同。

第一种悲强调时间对身心的磨损力度之大。悲在恣意的人终归沉闷,张扬的人终变木讷。也悲在无畏的人怯弱退缩,耿直的人被迫噤声,坚定的人变得踟蹰。

第二种悲则是悲于时间流逝得太快,快到此生来不及有一番作为。自古逢秋多寂寥,从屈子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到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摇落深知宋玉悲,这也是千古贫士共同的悲哀。

文人志士悲秋,仅仅是因为秋风萧瑟,草木衰败吗?他们真正悲的是韶华易逝,生命短暂,生不逢时;悲的是凌霄之志不能实现,满腹才华无处可施;悲的是穷极一生却碌碌无为,心怀不甘却无能为力。

有志之士最怕“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寥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最怕岁华已摇落,芳意却难成。

此乃文人笔下第二种悲。

三悲孑然一人,国破家亡万骨枯。

李后主李煜自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继位后仍暮宴朝欢,不恤国事。李煜前期的诗词作品都是词风瑰丽、旖旎柔情,尽述宫闱之乐。他性骄奢,但他确实在国势已败的困难环境中守国十余载;他虽好声色,但他确实爱民如子,减赋税免徭役,躬行仁义。

先祖用血汗打下的江山,万千臣民百姓的家庭,一夕之间不复存在。之后他被俘至宋朝,对曾经万人之上的君王而言这是何等的耻与悲。一个人孤苦伶仃,一個人抚栏自怜,一个人与酒作伴,一个人涕泪长流,终至客死他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尽力守国却抵不住时代发展的洪流,多次尝试却挽不住狂澜。不忘故国,心系故土,却无法再面对故人了。这恐怕是李后主心中比亡国之殇更为悲恸的情愫。

此乃文人笔下第三种悲。

四悲现实残酷,美好理想难寻觅。

叶嘉莹先生曾说《桃花源记》很悲,悲在最后一句“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因为这世外桃源不存在而悲,也没有因为无人能找到而悲。而是悲在继武陵人、县令、南阳刘子骥之后,就再没有人去追寻这桃源了。

也许是因为战乱频繁,沉重的赋税让人自顾不暇;也许是因为刘子骥寻而未果,病终收场让人望而却步。桃花源,不仅是理想社会的象征,是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一种身不由己,求而不得的无奈。不是人们不再想要美满的生活了,而是这残酷的现实社会让人们在追寻理想的途中寸步难行。这条路,布满了荆棘。

秦观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我那高远的理想与目标在哪?重重迷雾掩盖了它,朦胧月光藏匿起它,我此生望穿了眼,也没有寻到它。我挣扎,我追寻,可这一世我还是没能触碰它。事到如今,我已被禁锢在昏暗的社会现实之中,我曾深信不疑的桃花源,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吧。

此乃文人笔下第四种悲。

怜自己,悯世人。文人之悲,是为大悲。

答案与追寻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我们从未停止对答案的探索与渴望。万千科学家对宇宙奥秘的研究是对答案的探寻,而古希腊先哲们对智慧的求索、启蒙思想家们对未来的设想亦是对答案的追求。而且与前者相比,也许后者在思想范围内的对答案的追寻在我们的人生中的影响更为深远。

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曾问过他:“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不知道,但他至少认为这世界是一天一天地往好里去的。梁济得到了儿子的答案,转身离开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非求不可的吗?

这不像科学问题,一定有个正确答案,亦不像是技术问题,得到了答案便对我们的生活有极大帮助。可正是这类问题却长久地困扰着人类。

或许是出于自身的脆弱无能,又或许是对生命无常的无奈,抑或是出于一种对自身宿命的责任感,人们总是费尽心思问天地苍生,向这无常的世界讨一个答案。

可是答案要从哪里找寻?

答案是在道路的尽头寻找吗?保罗·艾略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费尽千辛万苦找到的梦中宝藏其实在最初出发的地方。他是在道路的尽头求得的答案吗?非也,早在旅途开始,那份要勇敢完成使命的激情就是他的宝藏亦是他的答案。

答案是在漫长的时间中求得的吗?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的上校等那封信等了一辈子。他等那个答案耗尽了其一生的气力,即便垂垂老矣,纵然家徒四壁,他仍未放弃等待答案。他难道不知道等待的结果吗?他太清楚了,甚至早在其开始他那漫长一生等待之前他就在心中明白,那封信不会来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后主大悲文人
几时重
几时重
文人与酒
倪进明
文人吃蛙
宋代文人爱睡觉
文人与石
回首不堪,叹息月明——李后主词境简释
醒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