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情义课堂”,落实“核心素养”

2018-02-11安齐红吴叶

创新时代 2018年2期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素养

安齐红+吴叶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核心素养”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已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从目标上看,关注学生的成长,把学生当作真正意义的社会人来培养,关注激励,唤醒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及今后的行动力;从过程上看,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下的课堂必须是有“情义的课堂”。

一、释放教学情感—为提升政治认同铸造灵魂

思想政治课堂是人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有情感的课堂。课堂有了师生情感的参与、融入与共鸣,才具有人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性,才能塑造思想政治课堂的灵魂。这也是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终极目标。

富有情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两方面的情感感染力。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情感感染力。教师本身情感丰富,就会在课堂上掀起情感高潮,为情感课堂的构建助力。例如,在一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公开课上,教师富有情感地讲述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学生静静地听着,感情迸发,热泪盈眶。另一方面是借助学生生活资源引发师生共鸣,以增强学生的情感归属。例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时,有的学生对“职业平等观”提出质疑。当被问到“你以后愿意去当清洁工吗”这个问题时,很多学生表示不愿意,因为清洁工工作环境差,收入低。这时候,教师朗诵诗歌《女清洁工》—“不要当面对她们说高尚/不要给她们鲜花和掌声/凌晨四点/是她们工作的时间/家有儿女/她们是母亲/是梦中的一棵草/前面是城市/后面是乡村/请原谅她们荡起的尘埃/请慢下脚步/给她们灿烂的微笑/她们是城市最早的动词/与时装无关/她们卑微/贫瘠/不认识宝马/她们是乡下的代名词/收完玉米/走向城市/因为一双粗糙的手/弯下了腰/不要谈论她们的身世/她们的儿女/是城市的儿女/她们的一滴汗/是城市的一朵花”。教师通过深情的朗诵,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清洁工,树立热爱劳动、尊重他人的良好思想品德,也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情感教育,加深对不同职业的理解和认同。

二、树立教学情怀—为培育理性精神提供营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形成理性认识,探寻事物的本质。

生活现象纷纷扰扰,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中认识及解决问题,必须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树立教学情怀,要求课堂有包容之心,能理解多样和差异。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漠视;多一点公平,少一点歧视;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讽刺;多一点等待,少一点急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偏狭。要将传统传授知识的课堂打造成激发学生智慧的乐园和师生思维碰撞的“硅谷”。要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能力和品格,教给学生追求智慧的勇气和方法,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解决复杂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货币的职能”时,有学生提问:“网购中通过支付宝完成交易的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支付手段还是流通手段?”很多学生认为是支付手段,原因是网购中是钱货分离的,先交钱后拿货,而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教师的我没有急于作出解释,而是找兩个学生来表演购物场景:售货员把货物拿给顾客,顾客把钱放在柜台上,售货员再从柜台上拿起钱入账。师问:“这里的货币行使什么职能?”学生都认为是流通手段。师再问:“钱货分离了吗?”多数学生说“没有分离”,也有学生说“分离”。接着问:“分离了多久?”学生笑着说:“一秒钟。”再问:“如果售货员再收钱入账,货币的职能会变吗?”通过不断地追问和思考,学生终于明白了钱货分离不是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本质区别,而仅是表现,两者的区别体现在“赊账买卖”中,只有建立在“赊账买卖”之上的钱货分离交易过程中的货币执行的才是支付手段。

学生在探寻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质疑可能严谨也可能荒诞,让学生充分表达、在蹒跚中成长也许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要怕浪费时间,教育是慢的艺术,耐心是培育学生理性精神的充分营养,学生的能力展现终将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创设教学情境—为养成法治意识寻找抓手

法治意识的养成不是仅靠对法律条文的讲解和记忆就能实现的。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程虽然没有安排专门章节系统讲述法律知识,但是渗透在各个章节的法治教育素材却很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设置相关教学问题,以案说法,让学生在情境、问题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养成。例如,在教学“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时,教师播放《贫困县的大项目》视频,设计基于生活情境的探究活动:

任务一: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在征用土地时,违反了哪些规定?什么是依法行政?

任务二:课堂大讨论。按角色不同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农民代表、政府代表、专家组、人民代表。各方针对区政府的不合法行为可能带来哪些危害进行讨论,并归纳出依法行政的意义。

任务三:你认为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在征用土地时应如何依法决策?

任务四:有网友说“什么都按中央政策办,地方就没有权力可言了,也达不到因地制宜的效果”,请评析这一观点。

通过以上真实案例的探究,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完成了一系列教学任务—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做到依法行政?对依法行政的各种片面、反面观点怎么看?这一系列的情境探究引领学生法治意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他们的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养成。

四、激发教学情趣—为践行公共参与搭建舞台

公共参与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笃行公共精神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再华丽的语言也比不上一次笨拙的实践和尝试。”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实践育人被摆在突出位置,倡导通过社会实践,实现学科理论与参与行为的有机结合。但当前大多数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实践活动的选取和开展需要家长的认可和接受,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在讲授《经济生活》“多变的价格”后,我布置学生一个周末作业—陪同家长上一次菜市场,感受市场价格的变化,并制作一段微视频用于学生参与课堂。利用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体验,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保障学生的参与权和表达权,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这是一种“与学生利益结合”的学生愿意也“可以做到的参与”。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想方设法促成友好合作和良性竞争的课堂机制,创设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可以通过改善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放松地参与教学,改变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比如对多媒体运用的不熟练等,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充满信心;教师还可以离开讲台,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角色互换。例如,在讲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我表明自己土生土长,不熟悉但又很想知道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现在的班级,新市民很多,学生一听,都踊跃地走上讲台,绘声绘色地讲解各自老家传统文化的特色,我则坐到学生的座位上专心听讲。这种角色互换让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课堂也因为学生们的主动参与有了更多的笑声和掌声。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我们应该只争朝夕,坚持“以生为本”,建设有情义的课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寻合适的方式与方法,力争实现政治课堂的“一路惊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素养基础,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享受真实的体验之旅、丰盈的思想之旅、快乐的生命之旅,促进学生的自我唤醒和自我发展,实现学生价值观的自我矫正,真正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依法行政法治素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依法行政 推进外汇领域“放管服”改革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依法行政 执法为民
——湖南省工局2016年工作掠影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