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面向第二个百年的战略部署

2018-02-11刘默

中国经济报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化改革经济

刘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提升中国经济质量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九大做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理论思想。《中国经济报告》围绕中共十九大报告的一些亮点,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教授。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

中国经济报告: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你如何解读这一论述?

张占斌: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确立了中国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三步中的第一步是实现“温饱”,第二步是总体上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前两步已经实现,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建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共产党一定时期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一代领导人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是由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所决定的。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筹划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契合时代需求提出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战略部署和发展路径?实现这个目标,同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必须经过长期的有步骤的分阶段的努力奋斗。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规划,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不断认识、创新之后才形成的。从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到“三步走”的现代化目标,再到分两步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发展目标、战略规划的逻辑是一致的,充分考虑了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和阶段性。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向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第+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中国将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基本实现,中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同时,中共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决胜期。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是习近平同志经济思想的重要体现,强调仍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是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进入两步走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不发展,一切无从谈起。从中国的发展条件来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安排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拥有不少有利条件:一是物质基础雄厚。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力快速跃升,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科技竞争力有了历史性的提升。三是市场空间广阔。中国人口众多,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正在不断拓展市场新空间。

当然,也有不利条件,诚如中共十九大报告所提到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中国经济报告: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这一表述,你又是如何认识的?

张占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1992年到2016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1%,高于1978年到1992年的8.5%。2016年人均GDP已达到8000美元,迈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充满着艰巨性和复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存在很多不足。

为此,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为了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现在,世界上大体存在着四种经济体制:一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于欧美、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一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于古巴、朝鲜等国家;一种是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存在于非洲及中东等国家;一种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领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出台国有企业改革系列文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有序展开,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盐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和公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市场准入。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制定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的意见,推动建立公开透明平等的市场规则。推动新型城镇化体制创新、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这些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认为,中共十九大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仍然要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重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近4年来,我们积极稳妥推进市场化改革,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取得了新进展。但也应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未完全消除,必须继续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理论创新,我们要把这一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改革发展成果。

国有企业在中国具有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肩负重要使命。中共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发展、监管和考核的基本原则,完成了中央企业功能界定分类,为下一步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改制面已经超过92%,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的改制面超过90%。分批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中央企业在三级子企业探索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国有企业间交叉持股是当前的改革热点。例如,中石油无偿向鞍钢集团划转4.4亿股A股股份,鞍钢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将持有的6.5亿股A股无偿划转给中石油集团。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比,国有企业之间交叉持股不会给国有资本带来流失风险,还能降低改革成本,是国企改革的一条新路径。总之,国有企业重组要在尊重市场、行业的发展规律和企业的实际状况下进行,要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战略联盟、联合开发等方式,将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企业主业集中。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关系全局历史性变化

中国经济报告: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新判断的?

张占斌: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改变,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改变,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

中国共产党建国60多年的发展史和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史都充分证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是中国共产党确立发展理念和制定发展战略的关键,事关国家兴衰和人民利益。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对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共八大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需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总体而言,中共八大正确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化,确立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那就是集中力量尽快把农业国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后来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化,中国共产党对于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发生了漂移,直到彻底否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反思中,总结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判断。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基于对主要矛盾的这个科学判断,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已经在总体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自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而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从社会需求来看,需求层次、结构、属性等重要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性等特点。从社会生产来看,中国目前的社会生产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的需要,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必须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中国经济报告: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此又该如何理解?

张占斌: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体到经济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了发展语境,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指导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改革中共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按照中共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就是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多方面的,但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践行发展新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做好的工作。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一系列变化,重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基本清晰转向基本定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不是一种中短周期波动表现,也不是任何已知的经济长周期现象,而是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阶段。这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有关,走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差不多就变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经济发展新常态决定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诸多方面,例如,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理念,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包括对国际经验的借鉴。这些新理念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思维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共十九大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所要遵循的重要精神。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中国经济质量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揭示了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症结、成因和解决路径。在实践层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克服经济失衡的关键,是宏观调控方式的重大变革,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而是一场系统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实践,既包含丰富深刻的政策内容,也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

猜你喜欢

现代化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边疆治理现代化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瞧,那些改革推手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