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眼睛”苏明娟当选为团省委副书记

2018-02-11

恋爱婚姻家庭 2018年2期

手握铅笔头,蓬乱的头发下面,是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这是一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像瞬间。多年来,这张名为《我要上学》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却鲜有人知道这个“大眼睛小女孩”的故事。

她叫苏明娟,因为这张照片,因为希望工程,她实现了“我要上学”的梦想,也由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如今,在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的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

1991年冬天,8岁的苏明娟和她的5个同学,像往常一样走在去往学校的路上。天蒙蒙亮,炊烟从很远的山那边升起来——还有1个小时的山路。对于这条羊肠小道,这些孩子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苏明娟挎着妈妈为她缝制的小书包,手里拎着一个碳炉,这是她在上课时用来取暖的,因为所谓的课堂,不过是旧时的土地庙,年久失修,别说窗户,连土墙都残缺不全,如果没有这个小炉子,她的小手就会被冻僵,但即使这样,上学对这几个孩子来说,还是一件最快乐的事。

苏明娟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一个普通的农家,父亲叫苏良友。苏明娟的父母靠打鱼、养蚕、养猪和种田、种板栗为生,一家人过着辛劳而拮据的乡村生活。

上课铃响了,苏明娟把碳爐搁在右边的小木凳上,暖了暖手之后,拿出书本和只剩下一小截的铅笔。这时,她看见几个干部模样的人走了进来,其中一人还拿着一个她从来没有见过的奇怪的机器,很多年以后,她才知道那是照相机,而拿相机的人就是《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课继续上着,但苏明娟“溜号”了,她的大眼睛总是好奇地追随着这个拿着奇怪的机器、在教室里走来走去的“不速之客”。她看见他一会将它对准黑板,一会对准老师,一会对准其他同学……慢慢地,那个人似乎也察觉到有双眼睛一直在看着他。终于,他发现了她,那是一双不可错过的眼睛,纯真、好奇,甚至有一点惊恐,他举起了相机……在那只有零点几秒的时间里,苏明娟突然感到有点害怕,她不知道此刻发生了什么。当然,她更无从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

在解海龙离开苏明娟所在的小学之后,那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开始在各种媒体传播开来,并迅速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然而此时,照片中的主人公苏明娟,还对这一切一无所知。

直到3年后,湖南长沙某军校一位名叫李万的学员,将一份报纸和一封信寄给了苏明娟的校长,报纸上登载的正是这张照片。他在信里对校长说:“如果你们学校还能找到这个小姑娘的话,我愿意资助她到小学毕业。”校长不知道这个小姑娘是谁,但根据报道中的线索,他将所有四年级的女孩叫到了办公室,然后指着照片问道:“这个人是你们当中的谁啊?认一下!” 这是苏明娟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当时唯一的感受是,这个漂亮的小姑娘是谁啊?再仔细看,她还是认不出来,只是隐约觉得那件红色格子衣服很熟悉,然后举手说:“老师,那件衣服好像是我的。”“那你下午回家把那件衣服拿来吧,证明是你。”

回到家,妈妈把苏明娟的那件衣服找了出来,照片里那个小女孩的身份也由此确认了。后来,李万每个学期都会寄一笔钱给苏明娟。苏明娟的家人也知道,那钱是李万从为数不多的军队补贴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

金寨是革命老区,习总书记2016年还来此考察扶贫工作。那时,苏明娟家每年的收成,也仅仅够全家吃3个月,更多时候,她的父亲苏良友,只能依靠每天起早贪黑上山砍柴、抓鳝鱼换来的钱,买点口粮维持生计。因此苏明娟每个学期100多元的学费,就成为这个家最大的负担,而李万的资助,也让这个濒临崩溃的家,重新看到了希望。但对于苏明娟来说,最大的精神支柱不是钱,而是李万叔叔写给她的一封封信。那些饱蘸着爱的笔墨的文字,直到现在都珍藏在她的小箱子里,那些信里所传达出来的“爱”已经深深扎进苏明娟幼小的心里了。

后来,来自大连的一对退休老夫妇,也加入了资助苏明娟的行列,他们拿出了仅有的退休金,还在信中安慰道:“别为我们的生活而担心。”善良忠厚的父亲对苏明娟说:“这钱我们不能要,因为我们已经有别人的帮助了。你爸你妈还能干活,还能养活你和弟弟。”苏明娟将钱还给老人,老人不要,后来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苏明娟将这笔钱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直至今日,苏明娟还记得当年父亲对她说的话:“姑娘,你要懂得知恩图报。”

每到过年,苏明娟的母亲都会用这个家特有的方式,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将自己纳缝的一双双布鞋、腌制的一块块腊肉寄给解海东、李万、退休老夫妇,还有凑了100元钱捐助她的9个大学生。

苏明娟也许是中国最特殊的名人,几乎每个人都见过她的照片,却鲜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为了配合希望工程的宣传工作,已经上初中的她,开始频繁参加各种活动。

有一天,老村长来到苏明娟家,对正在做饭的苏明娟的母亲说道:“你姑娘要去北京开会了,赶紧给她准备准备,过两天就走。”苏明娟去了北京才知道,她参加的是中国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时的她14岁,整个人民大会堂里的与会代表,属她最小。会后,她被选举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回到家后,邻居来看她,问:“你1个月拿多少工资啊?”当然,工资是没有的。苏明娟也明白,这只是国家给她的一个荣誉。

2003年,苏明娟考入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管理专业,终于实现了从小“我要上大学”的梦想。学费由国家负责,因此她不再需要别人的资助。大一时,苏明娟就开始勤工俭学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她不仅当过售楼员,还曾在北京摩托罗拉的人力部和财务部实习工作过。此外,她还是学生会组织部部长。

在一次暑假时,苏明娟还组织过几个同学,去金寨县另一个贫困村,做义务支教工作。谈起这段经历,苏明娟依然感触很深:“孩子们上课的条件非常差,跟我上小学的时候差不多,教室四面透风,只有一个破屋顶。孩子们的家庭也都非常贫苦。”苏明娟和她的同学们就在那里给孩子们上了几天课。后来,苏明娟得知班里有一个小女孩,她和母亲被父亲抛弃了,因为没有钱也没有户口,母女俩只能在别人家的屋檐下搭个草棚过日子。每天,母亲下河去抓鳝鱼换钱养家。当苏明娟和她的同学去看这对母女的时候,竟发现这个家连口锅都没有。那天,学生们自己掏钱买了锅,买了菜,为她们做了一顿饭,临走时,还凑了1000多元钱交给她们,这笔钱足够砌个水池用来养抓到的鳝鱼了。

在回去的路上,苏明娟觉得自己是那么幸运,因为一张照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她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帮助。而在这个世界上,依然有人还在为了生存而挣扎,梦想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如果每个人都有勇气做点什么,那么那些濒临绝望的人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一生,“而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很快,苏明娟即将从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当时,她很困惑:“大眼睛”成就了她,希望工程成就了她,毕业后是否应该去希望工程,为更多的孩子呼吁。

解海龙帮她做了这个决定:“感恩,不一定把善事当成工作,我当年在文化馆,后来到《中国青年报》当记者,不也做了这么多善事吗?”

在解海龙的建议下,苏明娟进入了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回报社会是一种义务。”作为中国希望工程的代言人,苏明娟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回报社会。苏明娟是一个名人,但是从她的身上,我们丝毫看不到任何名人的痕迹和光环。她诚恳地说:“希望自己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刚走上工作岗位时,蘇明娟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2006年,苏明娟在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综合科工作的时候,工行的公文处理系统开始改用电子系统,她对原来的业务本身就不太熟悉,再加上系统更换,更是无从下手。正在她感到十分困惑的时候,领导和同事主动询问,并且积极帮助她。特别是她当时的主管领导,经常主动利用下班时间亲自教她,直到苏明娟对该项业务掌握为止。

生活上的困难和疑惑,领导和同事也都会耐心地帮助她解决。说到这里,苏明娟很激动,她说整个社会非常关心和呵护自己,自己一定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苏明娟作为工行安徽省分行机构业务部的一名员工,主要负责大客户的营销和维护。在和客户交往的过程中,她都会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做一名普通员工应该做的事情。她认为,在金融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服务态度和质量是决定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于是,她平时经常走访客户,与客户保持沟通联络,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及时了解客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并反馈给单位,尽量及时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

业余时间,苏明娟喜欢阅读,名人传记是她比较喜欢看的一类书籍,许多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和高尚品格,常常激励鞭策着她。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办公楼的对面,坐落着包孝肃公祠(包公祠),可能是受到包公的感染,苏明娟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像包公一样,做人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在各种光环的笼罩下,在物欲横流的年代,苏明娟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力所能及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苏明娟的言行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一致认可。2017年12月15日,苏明娟当选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兼职)。对于未来,苏明娟说:“想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要做的事情也很多,但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