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帅多次改名内幕与传奇
2018-02-11汪文忠
汪文忠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他从一名贫穷少年到叱咤风云的元帅之路上,书写着一生的传奇故事。朱德原名朱代珍,他一生中改过多次名字,每一次改名都是朱德人生的一段传奇经历。姓名代表着一个人的符号,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姓名也代表着某一种寓意。我们从朱德那些改名的背后,看到了朱德元帅鲜为人知的革命奋斗路程……
狗娃子:朱德辛酸的童年印记
朱德于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在当时医疗条件十分落后的農村,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农村人大多有给孩子取个“贱名”,为的是生下的孩子更加好养。朱德出生后,母亲就给他取名:狗娃子。佃农就是封建地主制经济下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朱德就出生在地主家的那间存放粮食的库房里。地主家的库房只有10多平方米,一家人挤住在这间阴暗的房间里。朱德的母亲先后生育了13个儿女,因为家境贫寒,母亲含着眼泪将亲生骨肉送给别人,只留下6男2女,朱德就是被母亲留下的幸运儿。
母亲把全部的爱都融入了起早贪黑的劳作中。在朱德的记忆中,母亲仿佛是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人。每当黑夜降临以后,朱德就静静地坐在母亲身旁,一边看着母亲纺线,一边听着母亲讲故事。母亲虽然识字不多,但朱德以为母亲是最了不起的故事家,似乎母亲的脑袋里装着讲不完的故事。每当母亲讲到那些贫穷百姓受到地主剥削和压迫的故事时,朱德总是流着眼泪听得入神。在朱德的童年时代,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母亲纺线的“吱扭”声,就是朱德童年最美妙的摇篮曲。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狗是最讲义气的动物,母亲给朱德取名为狗娃子,除了迷信期待朱德像动物一样没病没灾,母亲还希望孩子们能像狗那样忠义。朱德五岁的时候,他就跟着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让母亲感到十分欣慰。
朱德参加革命后,他几次行军路过家乡,但因为作战时间紧迫,朱德一直没有机会回家探望母亲。朱德是带着为天下贫穷百姓翻身作主的誓言告别母亲的。在朱德离开家乡以后,母亲总是念念不忘“狗娃子”的安全。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一位八路军总司令的家属所受的迫害是可想而知的。母亲深为儿子的革命事业而自豪。朱德母亲受尽日本鬼子和国民党的迫害,但她仍然坚强地活着。有一股强大的信仰支撑着母亲,母亲祈祷儿子能够平安归来,母亲每日祝福中国革命的胜利。母亲最大的信念就是革命一定能胜利,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生前能见朱德最后一面。1944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日日盼儿归家的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当身在延安的朱德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这位指挥千军万马的三尺男子禁不住热泪盈眶。在延安,朱德为母亲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追悼会。朱德在追悼会上含泪表态: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要全心全意尽忠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让全天下像母亲一样的劳苦大众能过上幸福生活!母亲去世后,朱德化悲痛为力量,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为天下贫苦人民谋福利的革命诺言。
改名代珍和玉阶:寓意人生阶梯步步登高
朱德虽然长相虎头虎脑,但他是个非常机灵的孩子。朱德的母亲发现,朱德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母亲讲过一篇的故事,朱德第二天就讲给别人听了。周围的人都夸朱德很有才学。于是,朱德父母就有意培养他,在朱德6岁那年,母亲把朱德送入一家私塾读书。别看朱德和小朋友玩起来心很野,但他进入私塾读书时,却很快能够静下心来,私塾先生教过的生字,朱德记得最多最快,这让私塾先生对朱德刮目相看。可是,朱德这样一个有才学的孩子,他的名字却不太雅观——狗娃子。私塾先生看着朱德聚精会神读书的模样,私塾先生便把“狗娃子”改名为“朱代珍”。朱德对“朱代珍”这个名字很满意,从此以后,朱德就在课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了“朱代珍”三个字。私塾先生名叫朱世秦,他和朱德是属于同门同族,朱世秦对朱德非常看好。在朱世秦的教育下,朱德读完了《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后来,朱世秦认为自己的水平有限,为了让朱德读到更多更好的书,便建议他去丁家私塾去就读。
丁家私塾只收有钱人家的孩子,因为有朱世秦先生的推荐,丁家私塾的先生才勉强答应收下了朱德。朱德出身贫穷,穿着破烂,这让私塾里的其他学生很看不起朱德。丁家私塾的老师也姓丁,大家都敬称他为丁老先生。丁老先生是一名老秀才,知识广博,就是外乡有钱人的孩子也慕名来这里读书。朱德因为贫穷,他只能坐在教室的最后面,前面都是有钱人的孩子坐的。朱德知道能进入丁家私塾不容易,于是处处抱着忍让的态度努力地读书。坐在前面的学生听说朱德是个穷苦出身,于是处处挤兑他。其他学生故意把“朱代珍”写成“猪代珍”,取笑朱德是“猪”又怎么能够“代珍”呢?血气方刚的朱德有时候也与他们争吵。每当朱德与地主家孩子争吵的时候,丁老先生总是出来打圆场,并暗中叮嘱朱德要学会忍耐,因为丁家私塾是地主出资办的私人学堂,如果不学会忍耐,日后怎么能够继续就读呢。为了促进朱德能够发奋读书,丁老先生又把“朱代珍”改名为“朱玉阶”。丁老先生和气地勉励朱德:从代珍到玉阶,是希望朱德日后的人生道路像阶梯一样步步登高。为了能够读到更多的书,朱德感激地点了点头。
朱德虽然出身贫穷,但在学校里他的成绩却名列前茅,那些有钱人的子弟虽然吃的好穿得好,但读起书来却让老师大感头痛,也让那些有钱人的家长感到了心理不平衡。1895年的除夕夜,丁家的地主管家恶狠狠地闯进朱德的家门,威胁说:“你们有钱给儿子读书,却没有钱来交租,我们老爷说了,你家欠下的租金新账加老账要马上还清,不然的话就抓你们去见官。”在当地有一种迷信的讲究,就是欠人家再多的钱,都不能在除夕夜的下午上门逼债。如果在除夕夜下午有人上门逼债,双方很容易发生斗殴遭致血案的发生。朱德的爷爷本来就身体不好,如今丁家管家故意在除夕夜上门逼债,便愤怒地上前论理,结果被管家推倒在地。看着倒地不起的朱德爷爷,管家恶狠狠地说:“限你们三天内交出租金,不然的话就把田地收回了。”
当年天气干旱,庄稼收成都不好,在这样的荒年到哪里借钱还债呢?大年初一,朱德家还没有开门,丁家管家又带着狗腿子在门外叫嚷。朱家实在被逼无奈,只好带着一家老小迁居陈家湾。老百姓辛辛苦苦给地主做牛做马,到头来却被地主逼得无法生活,这种不平等的剥削制度让少年的朱德受到了启发,也让朱德激起学知识长本事的渴望。少年时代的朱德,已经在内心萌发出要拯救中华民族的爱国意识。
报考云南讲武堂,第三次改名“朱德”
1905年,19岁的朱德再也不愿意呆在家里,在他的内心萌发了强烈的到外面闯世界的想法。在当时强身救国和教育救国两股思潮的影响下,朱德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于是,朱德决定到成都去读书,成都是大城市,他要去见世面,要学更多的知识,以备报国效力。为了筹备进城读书的费用,朱德一边谋生一边在家自学。1907年,朱德借了45块银元作为路费,踏上了去成都求学的旅程。到了成都后,朱德发现大成都的各大学堂都在招生,朱德以优异成绩被成都的“武备学堂”录取。它是一所军校,因为当时的“强身救国”风潮比“教育救国”更加深入人心,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强调“军事操练”。朱德考上“武备学堂”后,朱德的父亲却不同意儿子读军校,朱德父亲只希望儿子的人生道路能够步步高升地做官。朱德对父亲的要求很无奈,但他也不想让父亲为他难受,他知道父亲为了他的前程已经费尽了心血。后来,朱德又考上了四川通省师范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
朱德是第一次去大城市读书,他对城市的一切都很陌生,也很新鲜。城里的新鲜事物让朱德感到震惊。比如,城里的女孩子可以上學,这在农村是很少有的,还有,学堂里的老师没有长长的辫子。他们只是将一条假辫子缝在帽子上,可以自由取下。在体育学堂,朱德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如敬镕、李绍沆、田玉如、张四维等。朱德和他们一直谈论人生理想,探讨救国之道。体育学堂毕业后,朱德选择当了一名教师。但是,朱德对旧中国的教育制度很不满意,后来,朱德接到敬镕的一封信,敬镕来信告诉朱德:云南陆军讲武堂正在招生,这是一所著名的军校,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军事人才的时候,希望朱德能与他一起去报考讲武堂,为国效力。为了达到报考军校实现救国的愿望,朱德事先只是告诉父母要到更远的地方去读书。父母信以为真,也就没有阻拦。朱德走了70多天才到达云南,如愿以偿地报考了讲武堂。可是,朱德的考试成绩在这次考试中算好的,他却落榜了。原来,云南讲武堂只招收本省的学员,而敬镕是因为填报了云南的假地址才被录取的。对于讲武堂这种不近人情的规定,朱德知道生气也没有用。为了实现报国愿望,朱德只好等待第二次招生,朱德把“朱玉阶”改名“朱德”,终于被讲武堂第二次招生录取。
从士兵走向元帅,朱德威名扬四海
朱德入学以后,他这才想起来要给家里报个平安,同时,朱德在书信中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自己违背父母意愿报考军校表示了歉意。父母知道儿子的报国之志,如今事已至此,父母只能叮嘱朱德好好读书,多学本领为国效力。朱德特别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在讲武堂的新军里,朱德的文化程度高,对教师讲解的军事理论知识一点就通,而在实践的军事训练课上,朱德有着强健的身体,朱德的才能很快得到教师赏识,入讲武堂不久,朱德便从一名普通学员成为陆军的司书(即现在的文书)。
讲武堂的学习生活非常紧张,尤其是每天的军训,学员们必须背着重物在操场上跑步20个圈,相当于负重跑步20公里。在许多学员感觉这种残酷的训练太过残忍的时候,朱德却自愿比别人多跑5个圈。朱德有超强的体魄,在理论课堂上,朱德边听边记,对于教师讲的每一条军事理论,朱德都要细心地记录在笔记本上,遇有不懂的地方,他就利用课余时间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在军训课上,教官要求的每一个动作,朱德都严格地按着要求去做。每一次理论考试,朱德的成绩总是排在全校的前三名,深得老师的称赞。而在军训课上,朱德的训练动作干净利索,喊口令时声音洪亮,被老师推荐作为(下转39页)(上接33页)军训课上的代表,在每天的军训课上向全体学生作示范。
1911年7月,朱德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一届毕业生有100多人,毕业那天,讲武堂校长把朱德报考讲武堂的故事向全体毕业生做了介绍。朱德从四川老家走路70多天报考讲武堂,在第一次落榜后并不气馁,等待第二次招生被录取。虽然朱德在第二次报考讲武堂填的是假地址,按学校规定应该勒令退学。但是,念在朱德精忠报国的爱国之心,学校对朱德的精神予以表彰,同时废除只向云南本省招收学员的规定。
在一片掌声中,朱德走上了主席台向大家做了简短的演讲。朱德在演讲中分析了中国为什么被外国列强欺负的原因,之后,朱德在毕业会上发出了军事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朱德怀着救国的梦想离开了云南讲武堂,从此走向共产党,走向了救国的道路,同时,朱德也从此走向了元帅之路。朱德——一个让敌人听了胆寒的名字,他的威名在解放新中国的事业中渐渐扬名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