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延安市农村治理路径研究

2018-02-11龙刘

乡村科技 2018年32期
关键词:村规民约乡贤法治

李 龙刘 杰

(1.中共延安市委党校,陕西 延安 717100;2.延长县人民法院,陕西 延安 717100)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

1.1 时代背景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既关乎农村也波及城市,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新时代农村治理机制创新和体系完善指明了方向。

1.2 客观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改变的根由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的需求发生变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新要求,暴露出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问题。

2 现阶段农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层党组织没有充分发挥领导作用,缺乏活力,长期不开展党员活动。第二,政府服务与农民需求衔接不到位,出现偏差。例如,农民对优质教育、医疗、养老的需求,没有得到实质性满足;政府对农村存在过度建设问题;政府基层建设中生搬硬套,缺乏调查研究,出现损害村民利益的情况。第三,村民自治未形成机制,效果不明显。具体地,农村人员的年龄结构不正常,导致“村政”容易被少数人把持;低法治化的村民对自身权利的无知,放任了村干部对权力的滥用;长期的收入分配不均,导致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不高;村民自治未形成对全体村民的约束机制,停留在倡导层面,实际操作存在困难。第四,立法、司法层面的不公平,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极大不满。第五,农村产业结构与产业主导思想出现问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缺乏产业间相互补给,抗风险能力差。例如,农村产业发展程度低,缺乏深度开发;产业主导思想错误,“增产增收”思想长时间处于主导地位。

3 延安市农村治理路径

3.1 加强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

第一,加强农村党建,要全面抓,从现有党员到发展新党员整体抓起,充分发挥现有党员干部的领导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后备干部,严格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多渠道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共同建设生活家园。

第二,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党校的作用,对现有党员干部加强培训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和政治信仰,同时注重培养农村党员的领导能力。农村党组织需明确其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建立起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第三,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管理、监督工作。严格按照党内纪律法规管理党员,对党员高要求、严管理。同时,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党员的监督,党内监督、监察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媒体监督共同运用,形成监督合力,使农村党员心存敬畏,自觉规范自身言行。

第四,将基层党建与“精神文明、廉政建设、脱贫攻坚、产业兴农、美丽乡村”相结合,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全面领导能力,增强农村党员的全局意识。

3.2 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制度设计等多方面着手,多渠道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

第一,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破除制约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体质、机制弊端。国家农业部的确权登记管理职责与国家林业局的确权登记管理职责整合,将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一分为二,将不可市场化的承包权与可以市场化的经营权分开。

第二,完善制度设计,畅通城乡之间人才横向、纵向流通的渠道,解决城市发展与乡村之间人才竞争的矛盾[1]。首先,对进入乡村创业的大学生进行政策扶持。设立大学生在农村创业专项补助资金,为具有一定学历、掌握农业技术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在有条件的行政村和自然村建设适量住房,为进入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短期或长期住房,吸引人才进入农村工作。其次,对已经来农村创业的大学生返城提供便利条件。此举措可打消准备来农村创业大学生的顾虑,允许人来去自如。对于已经在农村创出一番事业的大学生,如果想要返回城镇,政府可以采取对其现有产业进行评估后回购,再另行出售的措施,从而激励农村创业的大学生放开手脚,勇于作为。再次,大幅提升农村公职人员待遇,吸引大学生积极报考。对此类公职人员要加强福利保障,解决其衣食住行问题,保障其子女接受教育的条件,吸引优秀大学生来农村工作。最后,建立健全对优秀农村公职人员的选拔、晋升机制,使农村公职人员与城镇公职人员具有同样的晋升机会。按照在农村工作的年限、工作实效等建立考核机制,对符合标准的农村公职人员,从职务、待遇上进行提拔和提高,以坚定农村公职人员的工作决心和信念。

3.3 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引导城市法治力量进入农村

3.3.1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难点在于基层法治。农村是熟人社会,其本土文化对法治的推行形成了较强的阻力。“打官司”在现代农村中仍然为农民所抵制,农民对于纠纷的解决方式仍倾向于基层调解。但是,现代法治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公众信仰,如同先前中国人对“革命”、如今对“革命”的信仰一样。因此,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靠法律解决问题,逐步转变农民对法治的理解。

3.3.2 加强和创新普法宣传的方式方法,将法治思想渗透进农村。传统的普法宣传日等活动,由于缺乏针对性,农村的法治宣传收效甚微。应当通过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案例演绎法律,重点发挥基层法院的巡回法庭作用,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件在农村现场开庭审理,做到以案释法、法官说法、百姓学法。

3.3.3 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发挥律师的社会作用。司法行政机关牵头,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让城市的律师担任农村法律顾问,有条件的村集体适当承担法律顾问费用,没有条件的村集体可以申请司法行政机关财政补助,提高律师参与农村法治的积极性。此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广大农民遇到问题第一时间得到优质的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通过具体的案件宣传法治思想,逐步在农民中形成法治思维。

3.3.4 长期坚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乡村文化。第一,发掘传统乡贤文化精髓,以助力现阶段农村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乡贤文化曾长久占据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原因在于乡贤文化是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乡村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乡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优秀文化。乡贤文化中,朴实向善的价值观很容易为中国农民所接受,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村规民约也容易被共同遵守。

第二,推举出本地区“新乡贤”,为当地农民树立新模范。传统的乡贤,是“官”与“民”连接的纽带,起着国家意志推行和农民意志上达的重要作用[2]。新时代的农村文化振兴,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所谓“新乡贤”就是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非国家公职人员。推举出这样一批“新乡贤”发给国家荣誉,以其言行作为村民的楷模,以其影响力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农村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第三,鼓励农村外出为官、教学的离退休人员返乡生活,将其半生经验广播乡里。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农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一批批杰出青年。他们学有所成后即投入我国城市建设的浪潮中。现在,这些人都退休或者即将退休,几十年的青壮年时光均贡献给了城市发展。基层政府和农村组织应当鼓励本村中走出去的优秀分子返回家乡,将其半生经验带回农村,将其行事做人的标准传给村里的子弟,以德行感化乡里,以行动移风易俗,即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又圆了中国人叶落归根的夙愿。

第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鼓励村民制定村规民约。从现代法治角度来看,村规民约就是村民共同立的“法”,对全体村民具有约束力。村规民约由乡贤牵头,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共同表决通过。村规民约的程序与立法程序相同,直接反映全村农民的共同意志。由于每一位村民参与制定,推行过程中容易被村民接受。建立村规民约备案审查制度,保障村规民约的合法性。村规民约以教化村民为宗旨,以实现村内和谐稳定为目标,具有长远深刻的影响,故其内容的合法性至关重要。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法治水平的限制,在制定村规民约时可能存在与现代法治不相符的条款,因此要进行备案审查,以县乡审查、市级备案为宜,以确定颁布的村规民约符合宪法精神,符合法律规定。

第五,振兴农村中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以良好的教育来保安定、促发展。重建农村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乡镇中学教育体系。以自然村为单位兴办学前教育,以行政村为单位兴办小学教育,以乡镇为单位兴办中学教育,促使农村适龄儿童实现在家门口上学,方便家长照顾,同时可以兼顾农村生产,避免农村家庭成员分散。继续推行特岗教师计划,招收本市内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并逐年放宽报考条件。农村教育兴办初期,各种配套制度和生活保障不完善,外地毕业生很难在本地区农村坚守,故可先选取在本地区的师范毕业生回乡工作,尽量保证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提高农村教师物质保障,增强农村教师精神荣誉。农村教育,教师为本。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发给乡村补助,使农村教师的待遇略高于城市同类教师待遇。解决农村教师的编制问题和职称评定问题,同时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农村教师的荣誉感,让农村教师在农村待得安心、待得放心。建立城乡教师流动交流机制,即城市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进城取经。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定期选取城市优秀教师进农村交流,传授教学经验。城市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结成帮扶关系,方便农村中小学教师进城学习。

第六,加强农村医疗建设,改善农民就医环境。增加农村卫生室建设资金投入,改善农村卫生室的工作条件,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条件。探寻将农村卫生室转为公有制的管理机制,禁止农村卫生室的随意倒闭、转包、出租,保障其正常运作,发挥公益性。国家财政对卫生事业支持应适当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卫生室的医疗设施,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合理配置农村医生人数,按需分配农村医疗资源。基于延安市农村位置分散、人口不够集中的现状,应当按照农村人口数量配备医生人数,以500∶1的比例配置乡村医生。对于人口少、位置分散的村,可以依靠乡镇卫生院派驻医务人员等形式,实现农村医疗全覆盖。此外,要严格乡村医生准入制度。乡村医生的水平好坏、素质高低,关乎农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必须要对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严格把控,将不符合行医资质的乡村医生责令停业。

第七,加强农村生态保护,还农村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首先,限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是解决农村土壤板结、食品安全的根源。基层政府应加强本地区土地面积和化肥、农药供应量的摸排工作,根据土地面积和农作物种植面积,科学配置化肥、农药的供应,逐年统计总结,逐渐形成最优配置。其次,严格监管农用工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利益驱动下,现阶段不少企业和商贩将不合格、重污染的农用工业产品投入市场,利用农民的鉴别能力较低,以低价格诱惑农民购买。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不合格、重污染的农用工业产品不能进入市场流通,从源头断绝高污染源。最后,积极推广可降解材料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乡镇干部定期组织农民清除废弃塑料地膜、反光膜等“白色垃圾”,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白色污染”,但是治标不治本。因此,可通过对可降解材料生产、销售厂家的减税,逐步推广农户购买可降解材料的价格补贴,使农民逐渐认可和接受可降解材料。

4 结语

农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方式。本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延安市农村治理的现实情况,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治理方案,明确提出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民的美好生活。从农民的吃饭、饮水等基本需求着手,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高农村治理水平,有序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村规民约乡贤法治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乡村治理中村规民约的完善与发展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