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县整合科技力量促进苹果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解析
2018-02-11郭当琴
郭当琴
(洛宁县园艺局,河南 洛宁 471700)
河南省洛宁县委、县政府鼓励地方协会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以技术服务为纽带,构建“产、销”兼容的经营体系,促进实用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体系相结合,保障河南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鼓励协会技术服务采用“三统二化”,统一无公害苹果栽植管理技术指导应用,统一农田、肥料科学使用,统一病虫害环保安全防治应用,实现苹果采收和贮运标准化、包装外销品牌化,执行完整的绿色无公害种植体系标准,推动苹果种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效苹果规范栽培的技术示范普及与应用,大幅提高洛宁县苹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洛宁县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1 创新农村新技术推广模式
近年来,地方协会总结出一套适用于不同地区发展推广的苹果种植管理全新模式,通过建立基地标准园区示范的模式,按照绿色无公害种植体系标准进行管理,让会员在示范基地中现场操作,学习绿色无公害管理技术,使种植户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该技术,随即用于生产实践,创造了一种因地制宜、深入实效地推广农村适用技术的有效方法。在基地的示范带动下,苹果品质普遍得到改善,解决了苹果皮薄易破、不易贮藏和运输等问题,改善了果实品质,提高了果品价格,使得总收入大幅增加,实现了苹果种植高产能、高品质、高回报及高市场认可度。这种新技术推广模式已经辐射到周边地市开始推广应用。目前,当地产品已与华润、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了合作供货关系,在高档商场、超市打开了市场,稳定了通畅成熟的销售渠道,使协会的会员从思想上对现代农业有了全新的认识,知道了用商人的眼光结合科技的力量来经营土地,创造土地更大的价值。
2 利用核心园区规范化示范新技术
协会利用核心园区进行苹果无公害规范化种植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把新品种引进、示范、技术推广融为一体,科研、科普、生产放在一起,让群众一看就会、一听就懂。协会利用园区,主要推广的技术如下:种苗栽植壮苗培育技术、树体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旱地土壤水分调控技术、旱地土壤培肥技术、苹果采收与贮藏保鲜技术以及农产品品牌化销售服务与应用等。通过发放各种培训资料、播放技术影像等形式,开展田间现场培训,在苹果新品种示范园进行苹果无公害规范化种植生产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展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使协会成为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机构,增强了新技术的科研和推广能力,提高了协会知名度,带动了苹果种植户纷纷加入协会。以示范基地为龙头,以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为载体,以“品牌”带动为核心,通过“协会+基地+农户+公司+市场”的模式,构建“产、销、储存、加工”兼容的经营体系,促进实用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体系相结合,使无公害苹果种植技术在周边地区得到有效的推广[1]。
3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现产业化经营
多年来,洛宁县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地方苹果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与环保原则、科技先导原则,坚持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和实施品牌战略原则,苹果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加强科技培训,推广实用技术,做好科技示范和营销服务等方面工作,不断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科技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首先,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培训,培训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培育科技示范户,举办科普讲座、展览,普及实用技术,让会员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科普宣传活动,提升农民的专业素质。其次,加大科普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协会将拓宽融资渠道,扩大种植规模,为了增强协会科普服务能力,增加科普活动场所,购置摄像机、投影仪、电脑、数码相机等科普宣传设备,添置科普图书,建立较高标准科普画廊。再次,强化科技培训,提高科技含量。协会多途径引进培训师资,聘请专家顾问,培养深造技术骨干。采取举办培训班、科技讲座、科普大集、印发科技书籍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科技知识,不断提高广大会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农村科普工作的纵深发展。最后,创新培训形式,丰富科普内容。协会制定年度组织培训计划,对全年的学习内容、学习次数、时间及参训人员进行了细化安排。采取集中培训、分类培训、个别培训、实地培训和专题讨论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科技水平[2]。
4 整合科技力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首先,地方协会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瑞士先正达农业科技公司、中国海洋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及山东农业大学肥料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的联合优势进行技术支持,致力于洛宁县无公害高效农产品的生产,关心并帮助农民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其次,健全协会内部管理制度,抓好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成立技术服务、产品购销、品种引进、信息咨询和社会事务协调等5个内设机构;二是建立高效对外联络制度,全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市场供求信息,建立稳定的供销网络;三是建立会员间联结制度,增大协会凝聚力,使会员间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互惠互利[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