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牧区小镇建设现状与对策
2018-02-11王洁
王 洁
(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8)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省均属于青藏高原范围内。全省东西长1 240.6 km,南北宽844.5 km,总面积72.23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13。青海省牧区小镇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北部,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整个牧区地大物博、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且文化多姿多彩,在生态、资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此,对于青海省牧区小镇建设现状的研究,对于整个青海省在全面把控小城镇的建设战略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将青海省牧区小镇的建设放在前沿,对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发展,才能够从更高层面上去发展青海省的城镇化。
1 青海省牧区小镇建设现状
1.1 青海省牧区概况
青海省牧区小镇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北部。据《青海省综合农业规划》中的分区原则、各县经济中牧区产值所占国民经济比重、传统农业方式及生产发展方向,确定青海省牧区由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6个自治州的26个县组成,人口约295.57万,土地面积696 263 km2,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6.57%。
1.2 牧区小镇概况
青海省牧区小镇共有69个,建制镇27个。在牧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6.57%的现实下,相对于同样面积的其他地域来说,小镇的数目相对较少。青海省大部分牧区小镇属于地方政府所在地为主的“服务基地型”城镇。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农牧业服务为主的小城镇,多建有饲料生产、良种繁育、兽医防疫、农牧业产品贮藏、加工和运输、生产资料供应、农副产品销售以及金融、信贷、科技咨询、社会保险等多种服务设施[1]。
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根基,是牧区人民赖以生存的传统农业。由于牧区小镇的面积比较大,所以可以以农场或者牧场的扩大形式加以发展。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核算,在生态可承载的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好畜牧业、养殖业、种植业,加快牧区传统农牧业与现代农牧业项目的对接。对于青海省牧区小镇来说,最主要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要发展方式。
2 牧区小镇的分类
从经济发展类型的角度,可以对青海省牧区小镇进行如下分类:①政府驻地,如三角城镇、八宝镇、沙流河镇、浩门镇、隆务镇、马克唐镇、泽曲镇、优干宁镇、恰卜恰镇、尕巴松多镇、河阴镇、子科滩镇、茫曲镇、大武镇、塞来塘镇、柯曲镇、吉迈镇、玛查理镇、萨呼腾镇、称文镇、加吉博洛格镇、香达镇、约改镇、希里沟镇和新源镇;②主要发展农牧业的小镇,如青石咀镇、泉口镇、东川镇、康扬镇、坎布拉镇、麦秀镇和保安镇等;③旅游型小镇,如三角城镇、西海镇、八宝镇、峨堡镇、默勒镇、沙柳河镇、哈尔盖镇、茶卡镇和唐古拉山镇等;④工业型小镇,如尕海镇、怀头他拉镇、柯鲁柯镇、郭勒木德镇、铜普镇、柯柯镇、木里镇和江河镇等。
3 不同类型牧区小镇经济发展的特征
3.1 主要发展农牧业的小镇
农牧业单一,大部分小镇还是将农产品和畜牧业的初级产品直接投放市场,导致市场效益低、竞争力不强,市场的逐级运转没有给牧区农户带来更大的收益,因而牧区小镇的农牧业发育依旧很缓慢,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链,导致其经济发展滞后。
3.2 旅游资源丰富的小镇
这类小镇尚不明确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建设,才能使旅游产业平稳持续运转;相关部门对其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整合;与旅游相关联的产业发展滞后,无法为旅游业提供后续服务,致使其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没有使资源物尽其用,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3 政府驻地的小镇
这类小镇可能更注重的是其政治服务功能,其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为其所辖范围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设施、娱乐及休闲功能等,但是其无法形成一个经济体来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4 工业型小镇
这类小镇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技术薄弱,导致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充分,产生的经济份额比较小。比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的光伏发电产业,原本可以带动整个海西州牧区小镇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于技术的制约,使得光伏产业的发展不够强大。
4 推进牧区小镇建设的对策
一是政府部门应加大产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鼓励并正确引导其发展相应的畜牧业或者是其他私营型产业,增大经济活力。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政府也可以进行产业整合,然后联合群众的智慧,使得整个小镇的经济得到快速稳定发展。
二是政府要全面落实支持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政策措施,着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引导与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发展,扶持发展联合社,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数字农牧业、实施智慧农牧业、林业水利工程,积极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在农牧业中的应用,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整合涉农各部门数据资源,发展智慧农牧业[2]。
三是对于旅游小镇的发展,其交通的重要性已不需要描述。另外,应对小镇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对于既有丰厚的旅游资源又具备传统而精致的手工艺品的小镇而言,可以与旅游资源结合发展,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旅游特色。与此同时,完善其相关联产业的配套,确保其优势,进而产生同等效力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可以实施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将会带来“1+1>2”的效果,能够给游客带来不同的体验,形成异于其他地区的景点,才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四是由于大部分小城镇都是县政府驻地,都是以政治功能为主的,所以无法像江南小城镇一样形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形成自己的产业结构,青海省无法仿照江南小城镇,进而无法形成更多的特色小城镇。因此,应让青海省的建制镇按照以前的规划发展,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基础设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其辐射的范围。
五是工业型小镇应寻求更大层面的合作共赢,寻求最新技术的拥有者,学习或者雇佣技术的拥有者,达到技术驾驭产业的结果,使得产业效益最大化,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六是增长极理论明确指出中心地的极化效应及其辐射功能的重要性。所以,牧区小镇的进一步发展也要依靠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只有大中小城市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优化合理,形成较强的增长极,才能带动其下辖区域的进一步发展。
七是优先发展小城镇战略应进一步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从根本上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青海省更应考虑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于青海省整体城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5 结语
青海省牧区小镇的建设存在很多的机遇和挑战,基于以上问题的研究,对于青海省牧区小镇的建设要精准定位、区别发展,对于不同的小镇要采取不同的建设对策,给予不同的产业政策支持、人才培育的技术支持,如此,青海省牧区小镇将能够持续稳定发展。青海省必须借助国家及省级政策的支持,形成自己的经济拉力,从而带动整个青海省小城镇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