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树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8-02-11李贵林曾艳华
李贵林 曾艳华
(勐腊县勐醒农场农林水综合服务中心,云南 勐醒 666304)
白粉病是橡胶树主要叶部病害之一,自从1918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首次发现以来,迄今已遍布亚洲及非洲各植胶区。我国于1951年在海南岛首次发现白粉病。白粉病对橡胶树生长和产量影响极大,主要危害橡胶树的嫩叶、嫩芽、嫩梢和花序,发病严重时能引起橡胶树落叶、落花,从而推迟开割期,使胶乳减产、种子失收、生势衰弱,甚至新梢枯死。1956年,白粉病在我国海南省大面积发生流行,引起橡胶树落叶、落花,推迟开割时间,导致干胶产量比1955年减少50%左右。1985年,云南垦区因白粉病流行,造成当年干胶减产3 000 t,损失2 400万元。2017年,西双版纳垦区又遭到50年不遇的白粉病流行,使割胶时间推迟近2个月,造成干胶减产上万吨,损失上亿元。据测定,三级白粉病能损失产量3.34%,四级损失产量11.00%,五级损失产量43.65%。2017年,勐腊县勐醒垦区遭遇史上最严重的“倒春寒”(2月27日至3月7日),白粉病发病指数直线上升,截止4月10日,全场开割林地大约90%停割,损失干胶近3 000 t。
橡胶树白粉病属真菌病害,是一种专性寄生菌,只能寄生在活的叶片上,如嫩叶、嫩梢、花序等。冬季白粉病菌主要寄生和潜伏在胶林越冬末落的老叶上或断倒树新抽嫩梢和苗圃幼苗上越冬,待春季气温回升后产生分生孢子并借助气流传播到新抽嫩叶上,从叶部表皮侵入为害。白粉病菌潜伏期为3~7 d,在气候适宜时,一般5~8 d能繁殖一代,并能循环繁殖。病菌喜阴凉气温和阴湿天气,白粉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主要流行于橡胶树大量抽嫩叶的春季。白粉病发生流行与橡胶树抽叶期的长短、越冬菌量大小及冬春气候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其是一种气候型病害。冬季落叶彻底及基础菌量的多少与翌年白粉病的流行及病害始见期出现的早晚有密切关系,而嫩叶是白粉病流行的基本要件。在气候、物候、基础菌量诸因素中,气象因子(冬春气温)是决定白粉病是否流行的主导因素,因为橡胶树冬季落叶彻底与否、春季抽叶迟与早均受气温制约,进而影响越冬菌量大小和春季抽叶物候期的长短。
1 流行过程和流行条件
1.1 流行过程
一般橡胶树白粉病的流行过程分为越冬期、中心病株期、病害流行期和病害消退4个阶段。越冬期指的是每年12月至翌年1月,橡胶树落叶期间为白粉病越冬期,病菌主要以菌丝状态在老叶上越冬;春叶抽叶早的橡胶树易受越冬病菌的侵染而形成发病较早的病株,为中心病株,病害扩展后发生局部地区发病的称为中心病区;橡胶树大量抽叶后,病害不断传播蔓延,循环侵染并形成病害流行阶段为病害流行期;胶树叶片逐渐老化,气温上升,不利于病菌的侵染和传播,病害则逐渐消退。
1.2 流行条件
白粉病的发生流行与橡胶树的气候、物候、基础菌量和品系有密切的关系。橡胶树冬季落叶不彻底,春季抽叶不整齐,嫩叶期长,当年病害则较严重。
1.2.1 品系之间与病害流行的关系。不同的品系之间感病和抗病性是有差异的,一般年份以GT1为代表的品系比RIM600号为代表的品系更易感病,因GT1所代表的品系在落叶、抽叶中相对比RIM600号所代表的品系抽叶更早,感病概率低(2017年表现较明显),但在重病年份品系之间差异不明显,因此品系的差别不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
1.2.2 基础菌量与病害流行的关系。西双版纳植胶区白粉病的病菌寄主物较普遍,植胶区每年都存有较多的越冬基础菌量,因此基础菌量也不是主要流行因素。
1.2.3 物候与病害流行的关系。物候是白粉病发生与流行的基本要件,橡胶树冬季落叶彻底与否,春季抽叶迟与早均受气温制约,因此,其只存在于潜在影响,关键要看整个物候期的天气情况。
1.2.4 气候条件与病害流行的关系。气候是白粉病发生、蔓延和流行的决定因素。白粉病发生的气相因子有温度、湿度、降雨量、日照时间等。越冬期(12月至翌年1月)气温在15~25℃,能使橡胶树叶片变黄,加速叶片老化,减少林间基础菌量;立春后气温回升快,胶树抽叶早,物候期(嫩叶)短,能有效规避病菌侵染;在抽叶期间(变色期)出现30℃以上气温5~7 d时,能有效抑制白粉病病菌的发芽,降低白粉病的侵染和繁殖能力,又能促进叶片老化、缩短物候期(嫩叶)。一般年份,白粉病的适温范围在18~25℃,如平均温度在15~25℃,最高温度在30℃病害发展缓慢;如果平均温度在15~25℃,最高温度大于30℃时,不利以病菌的发芽,病害会很快下降;如果出现最高气温在30℃以上5~7 d,嫩叶病斑很快会消退,因此气相因子是白粉病的主导因素。
2 橡胶白粉病的常规测报方法
橡胶树白粉病的测报方法与测报数字的准确性是指导喷粉防治的重要依据。自2008年以来,勐腊县勐醒村一般的常规测报方法是以生产队(居民小组)为单位,选则坡向、立地环境和品系相较一致的林段作为系统观测区,每个关测区又分若干片(3片)小区作为观测点,一般以33.33~53.33 hm2设定一个观测区,每个观测点以13.33~20.00 hm2为宜,每3 d观测一次。从抽叶5%起至90%叶片老化为止,每3 d对观测点依次进行观测。观测方法为每天对观测点进行系统观测,如对观测点内的物候进行分类估算,采集叶片(病叶),分级别并分别计算出物候抽叶率、发病率作为喷粉防治指标,在观测物候和采集叶片(病叶)时,必须做到物候观测具有代表性,采集叶片(病叶)要广泛、精准,确保防治指标的科学性与准确性[1]。
3 防治指标和防治要求
3.1 防治指标
①中心病株和中心病区的防治:古铜叶病率≤3%,即当天进行防治。如当天最高温度<30℃,可用烟雾防治,如气温>30℃,可在3 d内喷粉(烟)防治。②林段抽叶率在15%~30%,最高温度<30℃,嫩叶混合病率在8%~15%时,1~3 d内喷粉防治,可用烟雾防治。③林段抽叶率在50%~70%,嫩叶混合病率在25%~30%,最高温度<30℃时,1~3 d内组织喷粉防治。④林段抽叶率>70%以上,淡录叶发病率在50%~70%,最高温度<30 ℃时,1~3 d内组织喷粉防治[2]。
3.2 防治方法
3.2.1 常规防治法。包括烟雾防治和硫磺粉防治。烟雾防治所用药剂为三唑酮或园林庆0.06~0.08 kg/667 m2,在抽叶、古铜至变色期(嫩叶)防效较好,淡绿期以后防效不佳。硫磺粉防治一般用量为0.60~0.80 kg/667 m2,在古铜至淡绿的物候期均可采用,且在病害较重的林段使用时效果更好。
3.2.2“连续”防治法。一般年份和一般病情,喷防一次间隔时间可在5 d以上,但对特殊年份和特重病情,防治方法则应改变。2008、2011、2017年,勐腊县勐醒村属特重病年份,立春后(2月下旬)正值橡胶树抽叶呈高峰期,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橡胶白粉病在林段内大面积流行,采取烟雾和硫磺粉防治相交替的方法,并根据病情蔓延情况,实行重复防治,有效控制病情蔓延[3]。
3.2.3“烟、粉”防治法(双重防治法)。根据多年白粉病重病区防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于2006、2008、2011年在重病区采用“烟粉”相结合的防治方法(即烟雾在前防治1 h后,用硫磺粉接着进行喷防)。用此方法防治效果较明显,基本解决了重病区防治难的问题。
3.2.4“喷水”防治法。海拔相对较高的林段,遇到风大干冷天气,夜间无露水的地区采用“喷水”防治法。即先把水运到需要喷防治的林段,用喷粉机将水喷到胶树叶片上,使叶面充分潮湿后增加叶面农药黏着力,然后再用烟雾机或硫磺粉进行喷防。此办法适合小面积使用,防治效果较好。
[1]于涛.橡胶树白粉病流行规律与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6(22):175.
[2]肖春云.橡胶树白粉病综合防治试验比较[J].中国热带农业,2010(6):56-58.
[3]郭芳祥,刘公民,丁传.2009年橡胶树白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0(8):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