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代习近平群众观的新发展

2018-02-11秦秀清李璐璐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群众

秦秀清,李璐璐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群众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群众关系的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1]这表明共产主义是为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运动。同样,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风雨历程证明了: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事业和工作需要人民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阐述治国理政过程中多次提到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众获得感”“人民共享”。特别是,在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共计出现200多次。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在5千多字的发言稿中,习近平84次提到“人民”二字。足以证明,习近平已将“人民”二字深深牢记在心,更是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立场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根本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实践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2]。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加以阐述,再次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永远将人民摆在中心位置,时时刻刻强调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习近平始终牢记:人民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根本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步,都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奋斗。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人民群众又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紧紧依靠中国人民。这既是对人民的信任,又是对人民的关怀和鼓励,更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坚守。

(一)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把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人民幸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谋利益的崭新载体。不可否认,中国梦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每个中国人民的小梦想共同组成伟大的中国梦,每个中国人为梦想而共同奋斗的精神凝聚成实现中国梦的巨大力量。伟大的中国梦为实现每个人的小梦想创造无限的发展空间,为每个人实现小梦想指引前进的方向。简单来说,人民的梦想涉及衣食住行基础层面,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更加追求工作稳定、住房舒适、收入稳定、环境优美及精神生活丰富等高层次的需求。中国共产党要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需求,自始至终把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同时,也要注重满足当前人民群众高层次的追求,通过切实可行的行动和措施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自信心。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紧紧依靠中国人民。中国梦来自于人民,中国梦的最终归宿也在于人民。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习近平的心中,中国人民是具有无限创造力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民族。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牢牢依靠广大人民才能奋斗以成,中国共产党只有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踏步向前,攻坚克难,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在行动上走进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真正懂得群众真实、实际的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才能真正肩负起实现人民梦想的责任,千千万万的人民梦想才能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二)全面深化改革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重申了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中国的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的共同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动力是改革开放,人民群众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力量,更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四十年的改革历程,向世人证明:改革开放之路是一条强国之路,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习近平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时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4]当下,在中美贸易冲突的情况下,我们依旧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将贸易战的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的强大动力,坚决维护我国人民群众的利益,坚决维护世界人民的利益。毫无疑问,中国坚持打开国门,不仅满足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渴求,而且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发现在改革开放成功的背后存在着一些问题,一部分人民群众并没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收获福利。长期的改革开放之路,必然存在利益固化的弊端、制度变迁带来的路径依赖等问题及改革开放路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5]因此,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我们要发挥刨根问底的精神,从源头找到问题所在,做到有重点、有区域的解决。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与亲身体会作为衡量改革效果的唯一评判标准,才能让改革的福利真真切切地落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上,使改革更加有意义。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全面深化改革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广泛参与,改革只是空谈。一方面,习近平强调:“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十三亿人民的力量。”[6]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必须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上想问题、办事情,认同广大人民群众为改革付出的血与泪,使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硕果,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更积极地参与到改革当中,进而共同推动中国的改革进程。另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方式方法,要重视调查研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恰恰“硬骨头”与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只有实地深入群众,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主动掌握主动权,才能解决“硬骨头”,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内心,使改革更接地气,方能使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这是多么豪迈的一种人民立场,更是对人民群众深深的关怀。

二、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但具体的内容却是与时俱进、追随潮流不断向前发展的。邓小平关于群众路线的阐述,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要求的,是合乎群众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涉及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实现路径。为民,就是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务实,就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清廉,就是党的执政队伍清正廉明,甘于奉献。当下,我们党内的一些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脱离的现象比较突出,贪污腐败问题比较严重,严重违背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人民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利益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就没有人民的福祉。因此,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营造健康纯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永恒选择。因此,习近平始终坚持加强党的建设。

(一)加强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在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2013年,我们党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党员干部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强调党的作风建设。目前,一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信仰缺失、是非观念淡薄、为官不作为、弄虚作假、脱离群众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自我放纵,脱离人民群众。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广大党员干部的人生目标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方向,自身行动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习近平指出,“做好党的一切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我们说发扬群众集思广益,绝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而是要诚心诚意、实打实做。”[8]习近平深知党员干部要从自身问题出发,注重自我“扬弃”,真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中国历史朝代更替存亡,向我们论证了忧患则生,安乐则亡。作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以此为戒,增强忧患意识,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建设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这是习近平对于广大党员干部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要求。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更好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首先,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反四风,体现了我们党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作风。其次,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杜绝党员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现象。最后,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使基层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保持公仆情怀,发挥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同时,在转变作风中,他强调领导干部的带头榜样作用,注重形成以上率下、头雁领航的长效机制。党的作风建设不是见好就收的敷衍,更不是只抓表面现象忽视根本问题,而是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针对随时出现的歪风邪气、不正之风,做到及时、严肃的处理。习近平深知,党的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为执政党,一直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才能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带领人民开创美好新时代。

(二)完善为民务实清廉的反腐倡廉建设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上发表短论:不求“官”有多大,但求无愧于民。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9]。作为人们的公仆,党员干部要讲求为官之道,这是廉政建设的基本保证。首先,自身要注重清正廉洁,慎用权力,避开金钱、情色诱惑;其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心中永远有杆“道义”明秤,杜绝徇私舞弊;再次,懂得在奉献中实现价值,选择走上为官这条路,就要不图回报,有为民奉献的精神;最后,为官之根本是造福老百姓,为人民谋利益。习近平认为,党员干部要讲政德、官德,注重加强自我修养。贪污腐败的结果只能是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最终亡党亡国!廉政必反腐,这是对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习近平深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问题,最大的损失就是痛失人民群众的根基,作为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坚决维护人民立场,坚决铲除一切腐败行为。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以零容忍态度进行反腐败斗争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展开了空前未有的反腐行动,做到了以零容忍态度重拳出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有效机制。对于反腐败斗争带来的影响,习近平始终将人民的期待放在第一位,践行党的宗旨使命,不惧贪官污吏。党的反腐败斗争向人民表明:不论是身居高位,还是握有重权,只要触犯了国法党纪,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坚持国法党纪面前无特殊,不管是谁,都要受到严厉的惩处。事实证明,习近平的铁腕反腐使广大的人民群众体会到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在反腐败的道路上强力的举措就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给人民一个交代,更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三、人民共享的群众理念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价值追求

共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0]坚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群众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对人民的无限关怀。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11]。人民共享,更多涉及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主要关乎健康、环境、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民生问题。这表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键在于解决好这一系列民生问题,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硕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深知,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吃穿住行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使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使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发展的硕果和荣光,正是我们党奋斗之根本。这种价值追求,能从根本上确立新时代的奋斗目标,从最基层的人民群众出发,从最基本的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制定人民共享的发展策略。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体现了习近平浓浓的民生情怀,将激励伟大的中国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将激励伟大的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当前的奋斗目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我们将人民群众健康摆在重要位置,注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务。其次,关于民生问题,要不断促进教育公平、食品安全、分配公平等问题。其中,当前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水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深深地威胁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治理迫在眉睫。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12],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键。最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将乡村发展也摆在重要位置,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习近平深知,“三农”问题是否解决好,关乎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二)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首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共筑健康中国梦。健康是人民群众更好地进行劳动、生产和生活的基础和前提,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2016年8月,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3]习近平深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在全方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因此,在国家战略层面,他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健康问题,将健康融入国家政策文件,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供政策性保障。另一方面,在人民群众层面,习近平要求所有党员干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守健康安全底线,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着重关注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他深知,人民健康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障,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离不开健康,没有全民健康,就不会有中国未来的繁荣昌盛。因此,只有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才能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其次,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定与发展齐头并进。习近平在2018年两会审议各个代表团时,经常关心“老百姓是否通了自来水?”“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如何上学”“家政服务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农民的蔬菜种植情况”“农村搭桥修路”等民生问题。习近平心中对于人民的牵挂,让我们看到在习近平心中,民生无小事,凡是关乎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都是大事。习近平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他深知,只有坚持精准扶贫,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让全体贫困人群共享发展成果,让每一个穷困地区的人民群众都能够搭乘“小康快车”,实现共同富裕。毫无疑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水平,无疑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两大基本任务[15]。人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要建立在稳定平安的社会环境上,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就要在全社会大范围、强力度、更深入地开展“扫黑除恶”活动,用实际行动来捍卫人民群众的平安,才能让人民群众过得越来越好。另外,习近平关注生态环境,注重青山绿水建设。近些年来,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2018年植树节前夕,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只有将生态环境视作生命一般,充满绿色与生机,才能实现建设美丽新中国愿景。因此,环境整治在当下及未来的发展进程中,要进入持久战状态,打造青山绿水,就是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要着力美化环境,又要让人民群众舒适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环境融为一体[16]。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最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习近平认为实施乡村振兴迫在眉睫,只有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解决好“三农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毫无疑问,乡村振兴战略是践行党的群众观的主旨要义。当下,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将来我国也还会有三四亿人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村发展和城市化应该相辅而行,从而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融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是充满信心与期待的。习近平深知人民群众的“心事”,一方面,他提出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坚持一起从实际出发,乡村振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护传统文化、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另一方面,习近平深知,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他始终相信,只有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变成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巨大动力。

四、结 语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自始至终贯彻于新时代习近平群众观的理念中。习近平所牵挂的正是人民群众最关切的,习近平的心与人民群众的心紧紧相连。他深知:只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块,主动走进人民群众心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立场,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树立人民共享的群众理念,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和幸福的根本目标。只有如此,才能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同人民群众走在时代的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猜你喜欢

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立足群众需求,坐实“文化自信”
多让群众咧嘴笑
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