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面面观
2018-02-11李才华聂淑华程家卓丁小满
章 暘 李才华 聂淑华 程家卓 丁小满
产品质量与大众生活联系紧密,如果质量安全监测相对欠缺,便无法对质量安全实现深刻把握,也便无法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转变的全程得到有效监管。因此,强化安全监测,是农产品强化质量、确保安全的关键手段。
1 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概述
1.1 内含分析 农产品指的是源自农业的相应初级产品,也就是依靠农业活动而获取的动植物以及微生物。其质量安全则是指质量必须契合人体健康安全相关需求。其中安全性以及无毒无害是其重要要求,但无毒无害并非绝对,可少量含有但必须和有关限量标准相契合。
1.2 影响因素 一是农药、兽药等的残留。如果农药留置于生物体未得到分解,如杀虫剂、杀菌剂以及除草剂等诸多药剂,必然会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胁。此外,动物用药后其食用部分便可能存有相应物质残留,如抗生素类、激素等,从而影响到食品安全。二是污染物,主要指由生产至销售与食用全程因环境污染而存有的诸多危害物质。如镉、锡以及铅等重金属以及亚硝酸盐等诸多化学物质。三是微生物,主要指能引发食用中毒以及将农产品为其媒介实现传播的致病微生物,包括大肠杆菌以及霉菌等。其他的还有生物毒素、添加剂以及防腐保鲜剂等均会威胁到食品安全。
1.3 产品安全监测 质量安全监测指的是以国家法规、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等为导向,借助仪器设备与可靠环境对产品生产及其质量展开客观检测鉴定以及后续评价。通常监测包含安全风险以及监督抽查两类。前者主要指为对安全质量情况进行把握以及实施风险评估所做的对有害因素开展系统、持续地检验以及分析。监督抽查指的是以质量安全为导向,对生产或者是市场销售的相应农产品实施抽样检测。
2 推进质量安全监测,确保产品发展与“三农”需求相契合
2.1 搞好安全监测,确保标准体系有效完善 农业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体系是推进农业向着标准化前进的关键内容,而安全监管也以此标准体系为导向进行执法监管。不论是农产品还是食品,相关的质量安全法规均以质量安全监测以及评估结果为其实施依据。相应部门也应将标准草案及时公布,广泛听取大众意见,依靠安全监测的有效强化,推进标准体系的有效完善[1]。
2.2 搞好安全监测,为突破贸易壁垒夯实技术基础 为对农业产业以及市场占有加以保护,各国均借助WTO相应协议,尤其是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等对国外产品加以抵制,从而保护自身农业。我国蔬菜、水产品以及肉类等具备价格优势,同时也是传统型的出口创汇产品。但当前由于壁垒设置,使农产品很难顺利出口。依靠对外国相应检测方式及其设备等的对比,可推动国内检测向着国际接轨,从而突破贸易比类。另外,依靠安全监测对薄弱环节进行查找,可消除贸易瓶颈,为产品出口夯实技术基础。
2.3 搞好安全监测,为农业相应供给侧改革夯实技术基础 现阶段,随着城建进程愈加深入,对于农产品而言,大众对其消费需求由“吃饱”向着“食用安全”推进。当前农业生产虽然规模大但并不强劲,量多但不优秀。因此,必须以农业相应供给侧改革为导向,在强化产品品质的同时,确保与消费结构更为契合。普查以及筛选需要以产品品种及其品质为目标,并对各区域相应生态条件以及资源特征等加以监测分析,从而指引各地对种植或者是养殖结构实现合理调整,使其朝着优势产区发展,对品牌农业进行培育发展。此外,监测还应包括产地环境以及投入品等方面,对质量安全相应问题以及潜在风险进行明确,为推动农业生产向着标准化发展提供指导,为农业相应供给侧改革夯实技术基础。
2.4 搞好安全监测,推进农业品牌的有效建设开拓 无公害、有机化以及绿色化的农产品是当前较热且值得提倡的产品公共品牌,品牌认证申请相应产地环境以及产品必须与相应标准相契合。根据相关管理办法,上述产品申请如果通过现场检查,则应再委托具备检测资质的机构对产品及其产地环境实施检测。如果结果满足相应标准要求,才可准许进行相应标志的使用[2]。此外,还应对已获取标志的产地开展监督检查以及监督检测。如果检测无法满足相应标准,则立即取消其证书并及时公布。
3 结语
总之,食品安全是确保大众生活健康的重中之重,而农产品则为其源头。推动质量安全监测的有效开展,可确保标准体系有效完善、为突破贸易壁垒以及推进农业结构升级夯实技术基础、推进农业品牌的有效建设开拓。监测部门必须以国家法规以及监测标准为导向,由产品生产至其销售食用全部环节实施深入监测,为大众的食品健康保驾护航[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