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自然经营理念在落叶松人工林经营中的应用
2018-02-11田守勇
田守勇
1 落叶松概述
落叶松是东北林区使用较多的造林用材之一,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大面积人工纯林营造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在我国人工林总面积中落叶松占到60%。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人工林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一方面保护我了我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我国木材市场的需要,在人工林较少的年代,人们通过采伐自然林来满足木材需求,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由于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在落叶松人工林种植方面经验较为欠缺,并缺乏合理的经验技术,人们过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违背了自然规律,导致落叶松人工林出现病虫害、生物多样性下降,随着落叶松人工林面积的不断增加,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如不及时预防将严重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多年实践得出结论,近自然经营可有效提高落叶松人工林生产力及生态效益。欧洲部分国家早在100多年之前就开始对人工林实施近自然经营,然而我国开展的较晚,相比于欧洲国家悠久的种植历史,我国许多经营方法与操作技术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本文主要叙述了近自然经营理念和优点,在落叶松人工林创建两类近自然经营模式,探讨落叶松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措施,为落叶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参考方案。
2 近自然经营理念
2.1 近自然经营概念 近自然经营理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林学家Gayor提出的,该理念是指顺应自然的计划和管理森林模式,它的技术手段是选择性砍伐、目标树经营和天然更新,通过这些方法将森林经营过程逐渐优化,将整片森林打造成近自然状态使其具有不同树龄、不同树种、不同高度的林木布局,进而提高人工林的经济、生态功能。近自然经营的思想是,通过森林自然演替进程平衡森林生态、经济功能,促进森林科学、有序地演替,将演替时间降到最低,将经济、生态效益提到最高[1]。
2.2 近自然林经营的优越性及特点 遵循自然规律降低人工管理是近自然森林的主要目标。近自然林经营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内容:第一,选取本土树种作为经营目标,以保持林区土壤的肥沃性,并杜绝病虫害等问题的发生;第二,对林区开展局部调查,利用自然力实现林分的天然更新;第三,将森林整个生命周期作为培育时间单元;第四,根据目标林相、立地环境确立林分经营方案;第五,分区域标记目标树并进行单独管理,以实现目标树最优的平均生长量;第六,根据林分结构,采取单株采伐作业,达到提高林分质量的目的。近自然林具有成本低、结构复杂、植物多样性丰富、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等特点,目前已被认为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最佳方法。
3 近自然经营理念在落叶松人工林经营中的应用
3.1 落叶松-阔叶树交叉培育模式 遵照林分的树种构成、林木分布、林木树龄、林木生长情况等,明确开展采伐时的强度、方式并确定后期补植数量,在林木下补植阔叶树如垂柳、白桦、紫椴、榆树等。根据所选择种植林木的种类,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如确定封山时间、生长过程适光采伐、修枝等,在幼树生长期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生长条件,使其向带状镶嵌交叉林方向生长。
3.2 落叶松-红松交叉培育模式 对落叶松人工林进行选择性砍伐后,在冠下种植红松,实现林场结构为落叶松-红松交叉生长,其目的是优化林分木种结构,实现最优的林木空间结构。通过开展对红松生长习性的研究发现,红松在幼苗时期适宜的光照环境为半光照环境,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庇荫,这种生长方式避免了红松早期分杈问题的出现,并且会延后结实时间,红松在此环境下生长可形成良好的尖削度,但完全不透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红松的生长。因此,落叶松-红松交叉培育方法的关键是把握好落叶松与红松的生长习性,在适时阶段采取间伐措施,调节林分空间布局,以提高红松的生长空间和成活率,并且在林木生长过程中,要定期开展经营和维护工作。如除草、修剪、抚育等措施,以保障交叉生长的林木健康生长。
4 结语
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森林经营,森林经营一方面是林业发展的脆弱环节,另一方面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落叶松人工林是我国东北林区中林业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处理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环境问题,做好落叶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工作,是我国林区发展的主要任务。本文介绍了两种近自然经营模式即落叶松-阔叶树交叉培育模式与落叶松-红松交叉培育模式,这两类模式是近自然经营在落叶松人工林的一次尝试,通过探索后还需不断地改进经营措施,将林木培训技术工作体系化,从而为我国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经营提供更多的参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