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林木病虫害防治保护林业生产
2018-02-11王鹤智
王鹤智
林业一直以来都是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当前,其更是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下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原始森林还是人工林,都面临着严重的病虫害威胁,因此,找出林木病虫害出现原因并提出可行的防治措施,探索关注新时期发展下新的防治措施,对保护林业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意义。
1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主要因素
当前,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很大限度上是依靠人工林的快速发展,而在其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林业病虫害的大量爆发。究其原因,虽然人工林迅速提升了森林覆盖率数值,但从生态链构建上,目前仍不完整,甚至可能是对生态系统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破坏,为林木病虫害提供了温床,滋生其快速大面积爆发。针对这一严峻的森林问题现状,进一步分析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1 抗药性的显著提高 随着化学、生物科技的快速发展,当前越来越多地采用化学药物与喷剂用来防治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但消灭林木病虫害的同时,也对大部分没有病虫害的林木造成了人为却难以避免的伤害,从而使健康的林木也在无形中“生病”,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直接杀死林木物种,致使林木病虫害的天敌消失,加快了病虫害的繁衍生息。另外,被喷洒过人工化学试剂的林木会对这些化学试剂产生越来越强的抗药性,最终导致化学试剂有效时限不断缩短,直至最终无法控制林木病虫害,产生林木灾害爆发的情况。
1.2 人工林的大幅种植 随着对森林覆盖率的不断重视,当前用人工种植的方法培育而成的森林就我国而言已成为全世界第一,这一可喜的成就背后,也产生了大量问题。正是面积越来越广的人工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生物链的短缺,从而在生态失衡状况下引发了林木病虫害的蔓延。
1.3 林地类型的复杂多样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理环境制约着林地类型,因此,虽然我国的林地类型丰富多样,但也对林地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不便,复杂多样的林地类型,增加了不同病虫害的产生原因,从而引发了林业病虫害的灾难。
1.4 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 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干旱、涝灾、地震等多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为病虫害的繁衍提供了便利。
2 防治林木病虫害的问题及对策
2.1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问题
2.1.1 木种选择局限 对良好的苗木进行挑选,是一项具有相当难度的专业工作。第一,现有苗木品种虽数量繁多,但缺乏良好的苗木。第二,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限于当代青年人的择业观,我国林业的相关专业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缺乏优秀的林业工作人员,为我国林业事业发展带来重创与进展局限。第三,虽然有挑选出的良苗,但对它的进一步培育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不高的成活率与昂贵的培养成本是良苗能否真正投入种植必须思考的两个问题。
2.1.2 重视程度不足 林业病虫害对林业发展造成危害的问题一直存在,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渐引起大众的关注与重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快速提升的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最终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同时,我国林业的缓慢发展,也容易使人对其发展的忽视。
2.1.3 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在针对林业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体制机制一直以来都是林业发展的绊脚石,防治林业病虫害离不开团队的支持与配合,因此,相关的体制机制也应对人员进行培训以及技术水平测试等,以期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林木病虫害解决对策
2.2.1 改善防治措施 可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如生物防治。简言之就是用自然界中病虫害的天敌对付病虫害,适量投入森林。云杉卷叶蛾为害率减轻40%正是因为从意大利引进的红蚂蚁。这种方式虽然不是根本方法,却可以为以后病虫害防治提供新思路。
2.2.2 严审林种质量 对病虫害的防治不能仅仅从这一流程的过程入手,关键是要从本源来看,严格审查苗木质量,在当地种植因地制宜的林种。同时,优先购买良好品种,严格培养易抗逆的树种,从而在源头上大大降低病虫害的产生概率。
2.2.3 完善防治机制 从三方面完善林木病虫害防治机制:一是优化林业从业人员,确保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提升整体人员的技术水平;二是优化林业管理技术,针对我国面临的林业病虫害严峻的现状,创新防治措施,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项目大力支持;三是加强对林业防治病虫害的宣传引导,多途径宣传并引导防治工作,坚持进行,定期检查落实情况。
3 结语
总之,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作是林业保护工作的必备环节,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造成我国林木病虫害频发的原因较多,且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有针对问题多管齐下,才能促进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促进林业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