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病恢复期辨证施护的研究进展

2018-02-11段筱妍

关键词:中风病气虚血瘀

冯 琦, 段筱妍

(1.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46; 2.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脑病科, 陕西 咸阳, 712000)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本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多数存活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在疾病稳定的情况下,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中医护理在中风患者康复护理中占重要地位,中医护理依据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对疾病进行全面地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护治原则[3],从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生活起居护理、中医护理技术等方面进行辨证施护,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文将中医辨证施护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护理人员更好了解中医护理、提高临床工作及科研能力。

1 中风病因病机与证型证候

1.1 病因病机

中风病因繁多,病机复杂,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历代医家对其各有所论。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其观点为“内虚邪中”。如《内经》认为风邪可以直接侵袭人体,而发为中风。《灵枢·刺节真邪》道出中风机理:“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宋元金以后各医家对于中风病的病因进行更深一步的讨论,中风的病因病机有了更大的发展,“内风论”渐渐发展而取代“外风论”,占据理论主导。刘完素的“心火暴盛,热甚风动”观点、朱丹溪的“痰湿阻滞”学说、张景岳“中风非风”论等都从不同方面说明内风为中风的主要病机。

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目前公认风、火、痰、瘀、气、虚为中风常见的病理因素[4],各因素相互作用,气虚血瘀,痰热内生,心火亢盛,肝阳上亢,阳亢化风,风火相煽,上冲于脑,致脑络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为中风[5]。李鹏等[6]从心、肝、肾、脾、肺等方面说明中风的发生与五脏的功能有密切关系,五脏功用失调均可导致气血逆乱,痰瘀阻络,蒙蔽清窍而产生中风症状。李小健等[7]总结缺血性中风不同阶段病机特点及病理变化,更加细分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现代学者总结并分析历代医者对中风病因的理解与看法,并结合现代医学对中风病的研究,阐明了导致该病的各种病理因素变化,为学习以及临床诊治中风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证型证候

现代医学对于中风病的病名和五大主症等方面基本达到共识,按中经络、中脏腑分法为例说明中风病恢复期的证型证候:中风分为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脱证、后遗症)和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肝肾亏虚证)[5]。①风痰瘀阻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语謇或不语,舌质暗紫,苔滑腻,脉弦滑。②气虚血瘀证: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偏身瘫软,口眼喎斜,口流涎,伴肢体麻木无力,舌质淡紫或紫黯,苔薄白,脉细涩或脉细无力。③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肢体僵直拘挛,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强不语,耳鸣眩晕,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沉细。

2 辨证施护

《灵枢·寿夭刚柔》中记载:“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每个人生而不同,因人的体质、后天发育、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每个人的需求也不同,即使所患疾病相同,体质不同,对疾病治疗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辨证施护,对待不同证型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1 情志护理的辨证施护

中风患者由于发病突然,因此会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如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此时情志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情志护理可采用言语疏导、移情易志、五行相胜等方法[8]。

风痰瘀阻证患者易产生痴呆嗜睡、头胀眩晕等症状[9],因此容易产生恐惧之感,应加强对患者的安慰和指导,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减少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要保持环境安静,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指导患者减少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气虚血瘀证患者因生病入院而心情低落,恐惧胆怯,护理人员对于该证患者要耐心开导并安慰,向患者解释病因病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促使患者诉说心中的想法并认真聆听,让患者宣泄内心抑郁之情,亦可以指导患者听轻音乐、给患者讲轻松的故事,使其心情愉悦、情志舒畅,这样气血才能运行通畅,利于病情恢复。

肝肾亏虚证患者多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往、参加丰富的娱乐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做到“移情易志”,从而疏肝理气,有利于疾病恢复。

2.2 饮食护理的辨证施护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而致脾失健运,气不化津,聚湿成痰,痰瘀化热,上蒙清窍而致中风。中医重“食补”,饮食护理对于中风患者的恢复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风痰瘀阻证患者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饮食宜热,少食多餐;多食黑豆、香菇、冬瓜、藕、梨、山楂等食物,忌食肥甘厚腻等助湿之品。药膳可选用天麻炖瘦肉等[10]。气虚血瘀证患者以益气健脾、通经活络为主,饮食宜清淡温热,多食胡萝卜、南瓜、桂圆、红枣等食物,忌食甜腻食品、动物内脏。药膳可选用鸡子黄山药粥、参芪粥等[11]。肝肾亏虚证患者以滋补肝肾为主,多食黑木耳、冬瓜、蚕豆、鲈鱼等食物,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品。药膳可选用百合地黄粥等[10]。

2.3 生活起居的辨证施护

应保证病房内光线柔和,安静、无噪声,调整合适的温湿度,定时开窗通风。卧床者,应加强生活护理如口腔、会阴、皮肤护理,预防压疮,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关节挛缩。风痰瘀阻证患者:此型易产生眩晕感,在患者下床活动时应注意陪伴,防止摔倒。气虚血瘀证患者:此型患者易出汗,汗多时应注意及时擦汗、更换衣被。肝肾亏虚证患者:肢体僵直者应加床挡保护,防止受伤。

2.4 中医护理技术的辨证施护

2.4.1 针刺疗法: 针刺法,又称针法、刺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实践基础,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上刺激腧穴,可调整脏腑气血、疏通经络、医治疾病为目的的一种操作,临床上常用的针刺法有头体针、电针、火针等法。廖秀莲等[9]对风痰瘀阻证患者采用醒脑开窍配合化痰祛瘀通络针刺法行头针、体针针刺,指出该法能够促进脑血管舒张,增加脑部血供,促进神经系统的恢复。熊琦[12]对于气虚血瘀证患者采用针刺足三里、委中、血海、三阴交、阴陵泉穴并结合补阳还五汤及康复护理措施达到通筋活血的目的,效果更优于单纯西医护理。邢畅[13]指出肝肾亏虚型中风瘫痪患者采用透针法(患侧取少海透曲池,少府透中渚,太溪透昆仑)相比普通针刺法能减少患者痛苦、操作更简便、效果范围广。

2.4.2 耳穴压豆疗法: 耳穴压豆法是用药丸、谷物等代替耳针贴于耳穴,予适度按压,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郝香玲[14]将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实证和虚证分别进行耳穴压豆疗法,主穴: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所患实证者配穴取肺、三焦、胃;所患虚证者配穴取交感、心肝脾肾等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能力。陆玲玲等[15]研究证明对于中风后偏瘫的治疗采取耳穴埋豆配合体针治疗刺激相关穴位能调节脏腑功能、调节气机,治疗效果显著。黄义专[16]取神门、交感、脑、肝、肾、心等穴进行耳穴压豆法配合针刺法对肝肾阴虚型抑郁患者进行治疗,能达到与药物治疗相同的疗效,降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中医证候评分。

2.4.3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不同手法推拿按摩人体腧穴,以舒经活络,防病治病。杨春华等[17]对出血性中风患者实施辨证施护,主穴:极泉、肩髃、曲池、合谷、外关、尺泽、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环跳等穴。风痰瘀阻证配穴取丰隆、风池、廉泉等穴;气虚血瘀证配穴取气海、血海、太冲等穴,结果显示能够放松肌肉,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刘现锋[18]对中风患者辨证施治,肝肾阴虚者采用中药熏洗结合按摩太阳、百会、合谷、肩髃穴进行治疗,利用两种疗法达到温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为临床更好地辨证施护提供了基础。

2.4.4 其他中医护理技术: 除上述中医护理技术外,临床对中风病恢复期患者实施的护理技术还有艾灸、拔罐、穴位敷贴、中药熏洗等法。

王爱丽等[19]对风痰瘀阻证肩手综合征患者除常规康复治疗外,另采用蠲痹汤加减内服和泡洗,证明能调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等细胞因子,减轻患者疼痛、肿胀感,提高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张良芝等[20]采用针药联合“中风病熏洗1号方”熏洗,说明此方法对于风痰瘀阻型患者,能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患者对其疗法满意度较高。

王国香等[21]选取天枢、足三里、脾俞、关元、气海、大肠俞等穴采用雷火灸法联合穴位贴敷神阙、关元、气海穴对气虚血瘀型并发便秘者进行护理,排便困难的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提高患者舒适度。陆晓璐[22]对气虚血瘀型患者采用走火罐疗法,选取腰背部督脉,以大椎穴至腰阳关顺经走罐,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改善患者症状。

赵忠辉等[23]对后遗症期肝肾阴虚型患者进行不同手法推拿改善患者症状,但对于改型恢复期患者相关中医护理技术的报道较少,有待加强研究,为此型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更多理论基础。

3 临床现存问题及对策

中医辨证施护对于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医院中辨证施护实施情况仍不容乐观,结合中医护理临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几点相应对策,旨在推进辨证施护在中风病专科护理中的有效应用。

3.1 推动中医护理发展与加强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

医院可将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作为培训准则,再依据医院具体情况制定中医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与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规范临床护士操作,以达到最好的护理效果。定期开展中医基础知识及中医护理技术讲座,提高临床护士的学习兴趣,指导临床护理人员学习中医知识,学会进行辨证施护,培训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技能,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核心思想,应加强学习。

3.2 将中医辨证施护带入社区

中风病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患者带来身心的伤害;且多数患者因无法接受高昂的治疗费用及家庭沉重的负担,而选择出院回家进行康复锻炼,因此患者迫切需要简便有效的康复治疗,而中医护理技术方便、有效、价廉等特点,正符合患者的需求。但中医护理在社区中应用寥寥,对中风患者的辨证施护也是难题,上级医院可派护理骨干定期下社区指导社区护士对中风患者辨证施护,可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取得更好地疗效。

3.3 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

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临床不止脑病专科护士,大多数护理人员毕业于专科院校,护理人才稀缺;本、硕护生科研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专科护理不精;对于中风病辨证施护的文献数量较多但质量不高等致使护理科研现状不容乐观。医院应指导护生及护士学习专科护理方面科研,举办科研讲座,提高护理科研能力;督促护理人员阅读文献发散思维,扩展科研思路;提供查阅文献途径,方便护理人员进行文献检索。

4 小结

中风病是脑病科的常见病,患者因疾病深受痛苦,护理人员将减轻患者痛苦、帮助患者走向健康视为己任,应用其专业知识帮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虽临床中医护理仍存在问题,辨证施护应用于中风病仍是难题,但医院积极改进、完善学习及工作机制、加强护士学习,将中医辨证施护广泛应用于中风患者将不会再是难题!

[1] 陈俊伟. 强化康复对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J]. 河北中医, 2017, 39(1): 114-130.

[2] 钟玲. 头针加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13(10): 23-24.

[3] 徐桂华, 刘虹. 中医护理学基础[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16.

[4] 王孝理, 李焕芹, 曹克刚, 等. 中风病因病机理论探讨[J]. 山东中医杂志, 2014, 33(3): 165-167.

[5] 孙秋华. 中医临床护理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54.

[6] 李鹏, 骆彤, 阮明军. 中风病的中医五脏病因病机探讨[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7, 29(7): 1004-1005.

[7] 李小健, 齐明, 张根明. 缺血性中风全程病机分析[J]. 河北中医, 2013, 35(2): 283-284.

[8] 孙丽娜. 中风中医护理[J]. 河北中医, 2014, 36(12): 1885-1887.

[9] 廖秀莲, 欧阳强波, 孙洁, 等. 醒脑开窍配合化痰祛瘀通络针刺法治疗风痰瘀阻证中风病恢复期66例[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23): 4521-4525.

[10] 王红, 尚芊, 王鑫, 等. 辨证施膳对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血脂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3): 321-322.

[11] 江丽茹. 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 33(5): 588.

[12] 付婷婷. 对中风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D]. 哈尔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

[13] 邢畅. 透刺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痉挛性瘫痪(肝肾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河南: 河南中医学院, 2015.

[14] 郝香玲. 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干预用于中风气虚血瘀证的效果分析[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20): 29-30.

[15] 陆玲玲, 尚良翠. 耳穴埋豆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 27(5): 672-674.

[16] 黄义专. 纳甲法针刺配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12): 1211-1213.

[17] 杨春华, 王芳, 罗云婷. 辨证施护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16, 34(9): 196-198.

[18] 刘现锋. 中药熏洗药浴与穴位按摩联合辨证分型治疗中风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 30(7): 92-94.

[19] 王爱丽, 肖悠美, 朱太卿, 等. 加味蠲痹汤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风痰瘀阻证肩手综合征[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 23(13): 191-196.

[20] 张良芝, 常学辉, 罗卡. 社区康复适宜技术对风痰瘀阻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可推广性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16, 19(22): 2734-2737.

[21] 王国香, 田婷, 陈爱娣, 等. 雷火灸联合穴位贴敷在老年气虚血瘀型中风病并发便秘患者中的应用[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7): 88-90.

[22] 陆晓璐. 走火罐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的康复护理[J]. 山西中医, 2017, 33(1): 61-62.

[23] 赵忠辉, 张巍巍. 中医推拿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期肝肾阴虚型患者疗效比较与规范化研究[J]. 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1(9): 227-229.

猜你喜欢

中风病气虚血瘀
话说血瘀证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
气虚痰湿型晚期肺癌治验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