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烘干机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8-02-11柏明娜
柏明娜
1 粮食烘干机行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粮食烘干机的发展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对粮食烘干机制造技术缺乏了解,只能引进、仿制国外的烘干机,且数量极少。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有关科研单位才开始研制开发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粮食烘干机。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快地提高。国家对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农业的经营模式逐步走向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大型粮库、国有农垦企业和粮食生产基地具备了成套的粮食干燥设备,极大地推动了粮食烘干机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内涌现出了四川省三台烘干机械厂、辽宁省铁岭精工机械厂、黑龙江红兴隆机械厂等专业生产厂家,并率先成立了一批农机研究部门,如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四川农机研究院、黑龙江农机研究院等。
随着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大型企业进入烘干机行业,投入大量资源生产新型烘干机,如热泵型烘干机、燃油型烘干机、真空低温烘干机、以液化气和生物质为燃料的烘干机。当前我国烘干机市场容量正在不断扩展,预计年需求量在1.3万台。同时,我国谷物干燥设备正逐步向模块化、标准化、智能控制、高效以及低耗等方面发展。
2 粮食烘干机制造行业及操作存在的问题
2.1 操作难度大,智能控制系统应用程度低 粮食干燥过程要将谷物中的机械结合水和物理结合水适当地去除,使其达到安全储存水分。干燥作业其实是一个变化很复杂的物化过程,整个变化过程包含热量、动量和质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地理和气候差异,粮食水分相差悬殊,仅玉米干燥前水分的20%~35%,就可能相差15%的水分,因此,粮食烘干机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现今,国内大多数粮食干燥作业中都以经验为主,配合操控系统显示的指标进行调整,进而导致干燥过程出现很大的不确定性。我国相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先后展开了粮食水分检测和控制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控制方法多停留在各种复杂模型的控制方法的理论层面,很难应用于生产实际,同时仍然存在多变环境和跨季度运行的可靠性和精度不高的问题,仍需要操作人员24 h看护干燥作业,但这样的熟料操作人员比较紧缺,劳动成本较高。
2.2 能源消耗大,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 连续式干燥机的热风炉大多采用燃煤型,用户使用的热风炉多为烘干机企业砖砌的简易热风炉,这种热风炉多数并没有经过科学的设计,煤炭在燃烧时存在燃烧不充分、安全系数低等严重问题,煤渣中有很多没有燃烧彻底的煤炭,热量供不上,还造成了煤炭资源的浪费,灰尘中颗粒物大的主要成分是秸秆、稻壳,它们都具有可燃性;灰尘中颗粒物小的有泥土,即二氧化硅,这是尘肺病的罪魁祸首。再加上烘干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稻壳等也进一步加重了烘干机作业对环境的污染。
2.3 日常维护不到位,机器使用寿命短 用户对机器的日常维护知识不了解,企业对这方面的培训也不重视,导致很多用户并不知道烘干机要进行日常维护,直到机器遇到严重问题才找企业维修,严重降低了机器的使用寿命,造成了浪费,出现锈蚀、内部金属铁板严重氧化、通风系统漏气、漏粮等问题。
2.4 重数量,轻质量 全国烘干机生产企业200多家,这些企业规模小、模式混乱,产品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低,个别企业为了争夺市场,采取降低价格的手段,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导致烘干机质量得不到保证。目前为了迎合市场对烘干机产品自动化的需求,一些烘干机安装水分传感器可以在线检测水分,大多数停留在检测上,控制目标主要为出口水分达到安全水分,对烘干后的谷物综合品质未加考虑。
2 粮食烘干机发展对策
相关科研单位及专科院校应加大对粮食烘干机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研究过程中应结合我国现存的实际情况,与其他行业智能领域相结合,研究出适合我国粮食生产实际的烘干机智能控制系统。2012年,赵波等根据连续横流式玉米干燥机干燥特点,初步设计了玉米烘干机模型预测控制系统,实现了干燥过程的预测控制,并应用于生产实际,也取得了较好地干燥效果。相关单位应组织烘干机操作培训班,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掌握先进的智能烘干机技术,为未来烘干机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加快对烘干机新型供热燃料的开发 环保型粮食烘干机将成为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行业协会应多组织企业参加国际间技术交流,吸收最新技术成果,加速提高全行业技术水平。还应充分发挥不同地域的能源特点,如采用各种联合加热方式,开发太阳能型粮食烘干机等。
企业应重视机器维护和安全方面的培训。烘干机应定期维护,在多雨季节应防止铁皮生锈、电线损坏,安装有效的避雷装置,使每台烘干机实现最大价值。通过真实案例向用户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并且更加注重安全用电方面的学习。
2.2 产品多元化发展 随着土地更加集中化、生产更加规模化的发展现状,粮食总产量增加,未来对烘干类设备的需求会持续增加,但竞争也会更加有严峻,实力型与专业型企业将会在这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产品应向专业化和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