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地区光伏发电与经济作物培育模式
2018-02-11石艳荣
石艳荣
1 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1.1 项目区概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用电量大幅度增加,光伏发电属新能源绿色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3年在凌源市小城子镇,建设20 MW高效光农互补项目,项目区占地面积66.66 hm2。项目区位于凌源市北部,西接河北省平泉县,北连内蒙古,距凌源市中心11 km,距内蒙古自治区天义县城45 km,是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地带的交通枢纽,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进行光伏发电与地面综合利用的理想区域。
1.2 气候状况 凌源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降水偏少,无霜期长达150 d。根据气象站日照时间和辐射资料分析,本地区近30 a平均日照时间在2 363.8~2 894.4 h,各月总辐射量在205.63~614.10 MJ/m2变化,综合各项气候因素,适合于进行光伏发电。
2 技术路线
本地区气候以干旱为主,适合进行光伏发电。将光伏板最优化设计安装,既保证光伏发电系统安全、平稳运行,又为地面创造稳定的生态环境,选择耐阴的经济作物栽培,如油用牡丹,光伏板减弱光照强度,油用牡丹可正常生长。同时,地面作物可降低地表温度以及改善自然环境,延长光伏设备的使用寿命,两项产业可优势互补,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3 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必要性 由于光伏和农业在土地使用上的共性和互补,顶层光伏发电+地面栽培耐阴经济作物,空间上独立存在,两个产业不发生冲突,互惠互利,是提高土地利用率,更不会改变土地性质,实现一地多用;光伏板有效遮阴,为耐阴经济作物创造独特的条件,也便于集约经营,收获更高效益,同时,地面农作物,可降低地表温度和改善自然环境,延长光伏设备的使用寿命,两个产业,优势互补;经济效益高,一地多收,包括光伏发电收益、经济作物种植收益等;项目把观光、休闲、体验等旅游项目与光伏农业融合,形成特色化、规模化的示范项目。
3.2 可行性 光伏组件最优化布置,一次安装,多年不变,光伏组件与农业用地各自独立使用阳光资源,保证光伏发电效益最优,也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光伏发电的同时,地面农作物,可降低地表温度,改善自然环境,延长光伏设备的使用寿命。光农互补,互利双赢,发展空间巨大,对于我国的农业的种植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4 光伏发电的设计与安装
根据专业设计,电站的建设装机容量约20 MWP,主要布置76 000 块265 MWP 多晶硅电池组件,附属建设有其他输变电线路、变电站、变压器等设施。光伏板最优化布置按《光伏电站设计规范》达到技术经济最优化,地面光伏发电站一般采用最大组件串设计每串组件数目取为22,光伏板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桩柱,高出地面0.3~5.2 m,每个光伏阵列下设14根桩柱基础,光伏板倾角取为38°,前后排列的间距为11 m,综合效益最高。
5 光伏板下农田的利用
光伏板下农田,可种植耐阴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也可以改造培育食用菌。现以油用牡丹为例进行简要说明。
5.1 油用牡丹生态特性 油用牡丹适生范围广,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既可结籽,也可观花,具有很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远超过常规农作物的收益。
5.2 栽培关键环节 品种选择以结籽量大、出油率高的凤丹系列的“凤丹白”等为主;整地施肥,每667 m2施入腐熟的厩肥1 500 kg,栽植前进行旋耕,深度30~35 cm;栽植时间以10月中旬为佳,可以选用1~2 a实生苗。栽植密度株行距一般可以选择30 cm×70 cm,使根系舒展,栽后及时浇水;油用牡丹生长期内,每年需要除草松土2~3次;平茬定干,对定植3 a的苗,追施农家肥和进行秋季平茬,剪除顶端芽体或从近地面3~5 cm处的腋芽上留1 cm平剪,以促进单株尽可能多增加萌芽、产生分枝,增加开花量,提高产量;微喷灌溉,本地常年干旱,且自然降雨分布不均匀,受光伏板固定遮挡,不能保证自然降雨对作物生长的需要,因此,实施微喷灌技术,能使作物灌溉均匀,提高灌溉效率,按照微喷操作程序,安装两条微喷带间距为8 m,微喷带百米喷水量为8 m3/h,支管可供3~5条微喷带同时工作。特别注意,油用牡丹为肉质根,忌水湿,喷灌不可水量过大,避免死亡。
6 项目运行效益
光伏发电占地 66.66 hm2,年产电能20 MW,纯收入2 165万元,这项顶层安装光伏板发电+地面经济作物栽培模式,也可以拓展到一些其他项目,如平菇等食用菌、韭菜等一些耐阴蔬菜的种植、唐菖蒲、百合等一些耐阴花卉的培育等,均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对辽西乃至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