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滨州市小麦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分析
2018-02-11武文安
武文安
2017年滨州市小麦种植面积26.84万hm2,单产 487.9 kg,总产196.48 t。单产减少9.16 kg,减幅1.84%,总产增加4.19万 t,增幅2.17%。小麦病虫害发生程度较常年偏轻,总的发生程度为3级,发生面积78.42万hm2。耕地内发生的小麦病虫害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叶锈病、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麦叶蜂、小麦吸浆虫、一代棉铃虫、小麦赤霉病以及其他病虫害。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因素息息相关,冬季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气象条件有利于虫害发生;春季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气象条件有利于小麦病虫害发生。
1 2017年小麦生长期间的气象条件简述
2017年冬季气温异常偏高,小麦安全越冬。春季光、温、水气象条件配合较好,对小麦拔节、抽穗较有利。灌浆期连续出现干热风天气,影响小麦千里质量,生长后期滨州市出现了降水大风天气,造成部分县区小麦倒伏严重。
1.1 小麦冬前气象条件 播种期内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小麦适期播种面积大,播种质量较高,基本实现了一播全苗。冬前气温、光照、降水等均有利于小麦生长,冬前一、二类苗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0%。
1.2 越冬期 滨州市小麦大部分于11月下旬进入越冬期。冬季温度较常年偏高,气温变化幅度不大,低温日数少,未出现严重的低温天气,小麦安全越冬。
1.3 返青后 小麦返青至灌浆期,是小麦生长中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2月中旬末期到下旬小麦开始返青,较常年偏早10 d以上。光照充足对小麦春季分蘖生长非常有利,有利于穗数增多。
1.4 拔节-孕穗期 气温持续偏高,导致小麦拔节比常年提前10 d,拔节期明显提前,孕穗期相应较常年提前6 d。
1.5 抽穗-成熟期 5月份小麦进入灌浆期,温度较常年异常偏高,日照较常年偏多。5月上旬滨州市出现明显降水过程,对小麦灌浆非常有利。但22日至23日出现的降水与东北风大风天气,造成部分县区小麦倒伏,受灾较重[1]。
2 小麦主要病虫害简要分析
2017年滨州市耕地内发生的小麦病虫害主要有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叶锈病、小麦蚜虫、小麦红蜘蛛、麦叶蜂、小麦吸浆虫、一代棉铃虫、小麦赤霉病以及小麦其他病虫害,小麦病虫害总的发生程度为3级,发生面积78.42万hm2。麦田杂草发生程度为3级,发生面积21.03 万 hm2。
2.1 小麦条锈病 由于2016年秋播前后雨水充沛,田间湿度大,加之农民为了抢墒,提早了播期,使小麦秋苗生长旺盛。据气象资料统计,进入冬季后气温持续偏高,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常年(1981—2010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西南风较多,气温维持13~25 ℃,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小麦叶片夜间形成水雾和露水,非常有利于条锈病的入侵和扩展。5月17日以后连续4~5 d的高温(34~36 ℃)对小麦条锈病的扩散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小麦条锈病造成的危害损失大。根据植保专业统计初步估算,因条锈病造成的小麦实际损失为 707.53 t。
2.2 小麦白粉病 2017年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为2级,部分地块3级,发生面积13.73万hm2,防治面积13.5万hm2,发生程度较常年偏轻。冬季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略偏高,有利于白粉病病菌安全越冬,春季3月至5月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温、湿度有利白粉病分生孢子萌发。
2.3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麦穗上,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腐烂。多雨和潮湿天气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该病害一方面造成了枯白穗,降低千里质量和穗粒数,影响产量,造成小麦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另一方面由于病菌分泌的毒素对人体有害而限制了食用性价值,病粒率高于4%的小麦则不能收购。凡预计小麦病粒率达到4%以上的麦田,小麦收获前应及时剪除病穗,带到田外集中销毁[2]。
3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虫较好的济麦22、潍麦8号、泰农18等品种,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小麦播种前应结合耕犁土地,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对蛴螬、金针虫、小麦全蚀病、小麦纹枯病和小麦根腐病有一定的防治。另外,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出现的不同病虫害,做到早发现、早防治,达到小麦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